民族宗教
宁夏是全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回族是主体民族,汉族占多数,包括满、蒙古、苗、壮、藏、朝鲜、东乡等46个少数民族的多民族地区。2010年底,全区人口达632.95万人,总户数195.48万户,户均3.24人。其中:回族219.18万人,占总人口的34.63%;汉族409.66万,占总人口的64.72%;其他民族4.10万多人,占总人口的0.63%。历史上有众多民族在宁夏聚居生活着,他们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
民 族
汉 族
古代宁夏为少数民族的游牧地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防边患,令蒙恬率众戍边守防,这是汉族进入宁夏生活之始。汉武帝时期派兵于公元前127年、公元前121年、公元前119年三次大举北伐匈奴,收复河南地,从内地招募汉族等其他民族10万到朔方郡“屯田备胡”。汉族从此在宁夏定居下来。虽然中间还有过迁出和居于少数的地位,但大多数时间,汉族一直是在宁夏生产生活时间最长、人口最多的民族。
隋唐时期,不断从内地向宁夏迁徙汉族等民族在宁夏屯田开发。元朝,在官府的组织下,汉族及其他民族人口从各地迁入宁夏北部屯田。清代,康熙、雍正之际社会较为稳定,相继推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的新赋役制度,宁夏人口包括汉族人口的迅猛上升。到1780年,当时宁夏府人口总数超过135万人。清末至民国初的100多年间,由于宁夏相对比较安宁,陕西、甘肃、山西等外省的汉族群众纷纷迁入宁夏。
新中国成立后,从全国各地迁入大批支援宁夏建设的汉族等民族的建设者和家属。据统计,1952~1960年,宁夏共接收移民30万人,汉族占绝大多数,这些人由于种种原因,后来大部分返回原籍,留下的一小部分逐步融入当地的汉族当中。1958年自治区成立到20世纪60~70年代“三线”建设和其他工业建设,移入宁夏的工业人口有10多万人,大部分是汉族。这些人定居下来融入了当地的汉族人口。2010年底,全区人口达632.95万人,其中汉族409.66万,占总人口的64.72%。
回 族
宁夏境内何时有回族入住尚无确切的记载,一般认为宁夏回族先民的足迹可以追溯到唐代。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有一些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来到中国经商,逐渐定居宁夏等地,这些穆斯林商人可能就是宁夏境内最早的回族先民。“安史之乱”大食国出兵助唐平乱有功,颇受礼遇,定居中国,有“灵州回回”之说。《宋史·大食列传》记载,北宋时期宁夏已有穆斯林的活动。12~13世纪,蒙古族进行西征,大批的穆斯林士兵、工匠、传教士、商人迁移到中国,其中,相当一部分留居宁夏。1226年,成吉思汗攻克灵州,遂留守部分军队和移民(包括信仰伊斯兰教的军民)。元代,安西王阿难答及其部下15万士卒大半皈依伊斯兰教,使宁夏的穆斯林人数大为增加。
明代,宁夏回族趋于形成、定型,宁夏灵州及固原各州县的穆斯林众多,形成了许多聚居区。当时宁夏境内已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大的清真寺。清代中叶,宁夏回族人口繁盛。宁夏、甘肃等的一些地方,出现了“回七汉三”的现象。官修的地方志书上较多地出现了有关伊斯兰教活动的记载。清中后期,宁夏伊斯兰教的格迪目、虎夫耶、哲赫忍耶、嘎德林耶等教派和门宦分布也逐渐定型。2010年底,宁夏人口达632.95万人,其中回族219.18万人,占总人口的34.63%。
满 族
清初,10万满洲八旗军星罗棋布于全国各个重要城镇。1676年,八旗军进驻宁夏,共有3742名。1725年,设镇守宁夏的将军、都统,并于宁夏府城东北五里筑“宁夏满营”,官兵共3557名,后来发展到近6000人。八旗军兵民一体,男子不论成年与否,不论其为兵或充匠役,皆在军籍。乾隆初年,将满营三年换防改为固定驻防,协领以下子孙相袭为官兵,不再调防。从此,宁夏境内又增添了长期定居的少数民族——满族。
1739年1月,宁夏北部发生8级大地震,宁夏满营全部震毁,“共压毙人一千二百五十六名”。震后于府城西22公里处另筑新满营(即银川市新城),继续作为满族人口聚居区。不久调出2000名至甘肃凉州、庄浪布防,减至3000余人。中华民国成立后,宁夏满营以赞同共和有功被保留,1917年,北洋政府解散了满营,化旗为民。1949年,新城满族仅剩1000余。到2010年,宁夏满族人口有2.7万多。
蒙古族
蒙古从1205年开始,前后经过22年六次战争,最终消灭西夏。在这六次用兵中,有大批蒙古军队进入宁夏,驻扎六盘山等地。1259年宪宗命浑都海领兵两万屯驻六盘山,这是蒙古人入居宁夏之始。从成吉思汗开始,忙哥剌、阿难答、月鲁铁木耳等安西王后裔及其他藩王皇族成员、士兵、官吏、百姓等蒙古人长期居住生活在六盘山地区,“编地入社”成为当地居民,蒙古族成为宁夏的主要民族。
明朝在对周边少数民族设九边进行防御的同时,还实行招抚措施,这种措施促使边关交界地区大量蒙古官民及其他少数民族入附归降明朝,这种情况持续了半个多世纪。清康熙年间有千余蒙古人进入宁夏,但不少被汉族和满族同化。1928年,阿拉善和额济纳两蒙旗划归宁夏,宁夏蒙古人增加至3.5万人。1979年后,蒙古族地区全部划入内蒙古,宁夏蒙古族人口大减。到2000年,宁夏有蒙古族4898人,分布在银川、石嘴山、中卫等地。
其他民族
宁夏还生活着东乡族(1100人),以及人口超过百人的有壮族、朝鲜族、土家族、土族、苗族、藏族、锡伯族、侗族、维吾尔族、黎族,人口不足百人的有布依族、撒拉族、瑶族、裕固族、哈萨克族、白族等32个民族。东乡族分布在海原、树台乡,其他民族分布很分散。
宗 教
宁夏地区在历史上是众多民族活动地区,民族不同,信奉的宗教也不一样。
伊斯兰教
宁夏伊斯兰教同全国其他地区的伊斯兰教一样,在坚守和具有伊斯兰共同原则的前提下,又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根据《古兰经》将宗教信仰概括为6项基本信条:信真主、信使者、信经典、信天使、信末日、信复生。除信仰外,每个穆斯林还必须履行五项基本功课,通称为念、礼、斋、课、朝“五功”。回族的传统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三大节日。
截至2010年,宁夏全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和东乡、撒拉等少数民族有219万人。现有6个教派,其中格迪目、伊赫瓦尼、哲赫忍耶各有信教群众40多万人,虎夫耶约30万人,嘎德忍耶约9万人,塞来菲耶约1万人。格迪目在宁夏境内各地均有广泛分布,主要集中在泾源、西吉、吴忠、灵武、平罗等地。虎夫耶主要分布在银川、同心、固原、海原、西吉等地,有鲜门、洪门、通贵等支系门宦。哲赫忍耶在宁夏主要分布在西海固以及吴忠、银川、石嘴山等地区。嘎德林耶在宁夏有三个支系,即九彩坪、齐门、明月堂。主要分布在固原、海原、西吉、彭阳、同心等县,约有信教群众10万人。
在宁夏,凡有一定数量穆斯林的城镇或农村,一般都建有清真寺。宁夏可查最早的清真寺始建于元代,明代已有多座清真寺的记载。在《嘉靖宁夏新志》和《宣德宁夏志》中记载了分布在宁夏各地清真寺的情况。目前,宁夏境内有清真寺4200多座,拱北、道堂50余处。
佛 教
宁夏地处丝绸之路的要冲,为佛教由河西传入内地的重要通道,也是佛教传播的重要地区之一。在宁夏境内遍布着汉、晋、南北朝、隋、唐各个时代修筑的佛教塔寺和石窟。宁夏最著名的佛教塔寺是位于银川北郊的海宝塔(亦称赫宝塔、黑宝塔)和固原须弥山石窟。唐时,宁夏已有不少寺院和僧人。11~12世纪,西夏历代君王都把佛教作为国教广泛推行,“西夏国俗,自其主以下,皆敬事国师……国师者比丘僧也”。佛教在宁夏地区得到空前的发展。
元代宁夏佛教有所发展,明清时期宁夏佛教、道教呈现合一的趋向。清代大力倡导佛教,康熙年间宁夏出现过18位著名的和尚,被誉为“十八罗汉绕宁夏”。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主张宗教信仰自由,全区信奉佛教人数增加,至2010年佛教信众多达15万多人,有出家僧人120多人,尼姑70多人。佛寺265座,全区各地均有分布,有不少是有名的佛寺。
道 教
宁夏道教最早见于史料记载的是在1081年,宋军对西夏大举进攻时,史载“灵州城中惟道教数百人”。明朝立国后,宁夏地方官民筹资重修了很多宫观庙宇,道教活动非常兴盛。清时,宁夏府(今宁夏北部地区)设道官一员、阴阳官一员,管理与道教有关的事务,道教有了一定的发展。到2010年,宁夏经各级人民政府陆续批准的道教活动场所约有30余处,信仰道教的群众约3万多人。较著名的道观有平罗县玉皇阔、银川玉皇阁、中卫老君台全真观、永宁雷祖庙等。
天主教
1865年12月,圣母圣心会的教士南怀仁在河北张家口开始了传教活动。1879年,圣母圣心会教士闵玉清、桑桂仁从内蒙古鄂托克旗进入宁夏平罗进行传教。宁夏天主教有所发展。1949年宁夏解放时,天主教宁夏教区在今宁夏境内共建立天主教堂8座,分堂4座,共12座。有神甫12人,其中外国神甫6人,中国神甫6人。此外,还有修女17人。教徒约2000人左右。到2010年,宁夏天主教堂有11座,有神甫10位,修女18位,大小堂口13个,教徒人数7000余人。
基督教
1880年前后,伦敦内地会差遣瑞典人钮牧师首先来银川传教,设立传教站,这是基督教最早传入宁夏的活动。1930年,正式成立了宁夏基督教会,并在平罗、中卫、中宁、金积、吴忠等地也建立了教会。1923年,固原县福音教堂牧师宋一千在居民区设立教会学校,这是宁夏第一所教会学校。1930年以后,基督教的多个派别都先后传入宁夏。2000年12月,宁夏基督教有教堂15座,聚会点27个,牧师7名,教师(副牧师)5名,长老15名,传道员5名,信徒1.8万多人,比解放前增加了20多倍。信徒主要分布在银川市、石嘴山市、中卫市的部分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