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回族教育:文化交融的载体
作者:杨咏 姬恒飞
中国伊斯兰的教育方式,是自孔子开创民办教育两千多年以来的一种教育模式之探索,是以爱教爱国为宗旨,以与兄弟民族共同营造和谐社会、和睦共处为主要内容的由土著中华人施教的本土教育实践。
回族教育的形成
唐朝以来,在有“塞上江南”美誉的宁夏灵州(今灵武市)就已经生息有不少阿拉伯和波斯的商人、工匠、艺人和学者,他们在这里经商、做工、传教,时间久了,就成了宁夏最早的回族先民。13世纪,蒙古军队三次西征,被征服的中亚、西亚穆斯林被编为“探马赤军”,这部分军队后来又参加了灭宋、辽和西夏的战斗,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后来屯驻在宁夏,成为宁夏回族人口的主要来源。据现存资料看,当时定居于宁夏地区的回回军有5万~7万人,加上他们的亲属共10万人左右,多数居住在黄河两岸至六盘山麓条件较好的地区。当然,宁夏回族人口的来源还有一部分,比如,做过陕西平章政事的纳速剌丁,他是元代回回著名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的长子,他的子孙众多,分为纳、速、剌、丁四姓,居留于各地,今宁夏纳氏最盛。回族教育,是伴随着阿拉伯、波斯穆斯林的来华,回族先民的共同体基本形成的前提条件下,必然产生的文化现象之一。刚开始,这些远道而来的穆斯林不仅不熟悉中国主体民族的语言,他们相互间也存在着语言上的差异,渐渐地,为了适应以汉民族为主体的社会环境,生活中的交流需要,语言环境的影响,他们逐渐抛弃了原来的语言文字(仅在宗教生活与教育中还保留着一部分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开始学习汉语、汉文,由此,汉语、汉文便逐渐成了回回民族的共同语言。
语言的形成,便是回回民族接受中国式普通教育的开端,回回民族的普通教育也由此产生。
回族教育的几个阶段
目前,回族学者们把经过1300年发展的回族教育分为五个阶段:
萌芽阶段:以早期回族先民的家庭式教育为特征的回族教育,唐宋“薯学”。
初始时期:以元代“回回哈的(吉)司”和“回回国子学”为标志的官办回族教育。
过渡时期:以明清时期回族经堂教育和回民义学的产生为标志。
兴起时期:以近现代新式回族教育,从宗教教育分离走向国民教育为标志。
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回族教育。
关于这一阶段,宁夏人民出版社的王永亮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一时期的回族教育有了可喜的变化,它对回族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所起的作用是空前的,因为它解决了三个最为关键的问题。一、回族历史上所办的教育,多是穆斯林集资办学,因此多为资金无保障所困扰,解放后由国家来办,解决了资金来源的稳定性问题。二、兴办回民小学,提供民族助学金,保证了回族群众受教育的权利。三、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回族学生可以吃上清真餐。以前,为什么回民都是自己办校,主要原因就是吃饭问题解决不了,现在这个问题在宁夏几乎不存在,这一点难能可贵,许多发达国家都做不到。
学者对回族教育的文化解读
教育是一个十分复杂而普遍的社会现象,回族教育因为注入了民族元素,由此必然与民族、宗教、历史、经济、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问题联系在一起。
原自治区教育厅厅长蔡国英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研究者,在他的《中国宁夏回族教育》一书里对中国回族教育进行了文化学方面的深层解读,蔡国英说:“教育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得以传承、延续、创新的载体。文化与教育实不可分:一方面,文化对教育有定向功能,影响和制约着教育目的、方向与内容;另一方面,教育对文化也有着传承、整合、创新的功能。因此,从文化的角度审视宁夏回族教育,便于我们从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次去了解、把握回族教育的固有特质,认识回族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蔡国英提出这个观点是基于不同文化环境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对象有重大影响这一客观规律,使得我们可以把文化与教育有机地联系起来,不至于片面理解回族教育里存在的一些争执。比如,很多人质疑回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和语言,从而对回族教育抱以否认的观点;再比如,回族教育里的念书与念经、爱国与爱教的问题,一些对回族文化没有准确认知的人,总愿意将上述二者对立起来。
此外,蔡国英还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回族教育所需要的几个前提。
第一,肯定“回族文化素来是一种新型文化,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双重哺育的结果”,因此,回族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种“新型文化”的教育。
第二,回族族源的多源性必然导致了回族选择汉语言的必然性。当由阿拉伯人、波斯人、蒙古族人、维吾尔族人、犹太人、汉族人、中亚各族等近24个民族构成的回回民族先民群体接受了汉语,也就等于是接受了汉文化。而对汉语的接受是否有利于这个由融合而产生的新型民族的文化发展、民族教育呢?答案是肯定的,语言的统一加强了这个新型穆斯林群体内部的沟通,通过这种认同和内聚,这个民族共同体内部的各种差异才会在宗教和语言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得以消除。
第三,这个“新型文化”的多元性必然导致了回族教育的多元性和民族性,因此就不能回避伊斯兰教世界观、伦理观、穆斯林经济生活、居住方式等方面对教育产生的或强或弱,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第四,回族“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特点,既是实施回族教育的一个便利条件,如回民聚居点的学校,又决定了回族教育发展水平区域间的不平衡性,如宁夏南北回族教育的差异,无论从入学率、升学率,还是从受教育条件来看,川区优于山区,城市优于农村。
回族教育面临的几个问题
有关部门于近期对我市回民学校的民族教育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了视察,在肯定了我市落实民族教育政策取得的成绩的情况下,也指出当前回族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民族教育经费不足是困扰我市民族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由于经费紧张,一些学校无力添置适应现代教育的设备,特别是近年新划入我市管理的吊庄回民中小学,配套建设资金缺口很大。
办学体制单一,办学形式模式化,缺乏民族教育应有的特色。全市现有的回民中小学现行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和其他普通中小学完全没有区别,民族学校的办学特色不够突出。如一些回民中小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及时向学生传授回族生活的特点、风土人情等知识,致使有的学生对回族必知的知识欠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