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贺兰山下无悔青春

贺兰山下无悔青春

时间:2023-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北全村一共分来了9个知青,6女3男。刚开始,知青吃不惯宁夏的饭菜,有的人从杭州带来竹笋,张奶奶就用来给他们做汤。知青每三人一组,一个男生在中间掌握车把,另两个女孩子
贺兰山下无悔青春_发现宁夏

5.贺兰山下无悔青春

作者:从慧

1995年11月出版的《永宁县志》中这样写着:“1965年9月15日,浙江省杭州市知识青年634人来到永宁县插队落户,分到杨和、胜利、增岗、李俊公社和永宁县农场(东升)安置。”这短短的四五十个字,蕴涵着一代知青十多年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据有关资料显示:1965年、1966年、1968年,浙江杭州知识青年分三批共1011人到宁夏支援当地建设,其中914人在永宁县的4个公社和一个农场下乡插队。如今40年过去了,当年的那段历史几乎没有多少文字的记载,当年那些生龙活虎的一代少年娃,把他们的青春、热情和理想都奉献给这片土地,他们与永宁当地的乡亲结下了似海深的亲情——

村村都有知青点

秋老虎的威力不大,乡村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和玉米地被炙烤着,越发显得油绿油绿。一进杨和镇南全村(原北全村)村口,就看见村支书带着几个干部在清扫小路边上的麦秆,几位老者正等在村部会议室里,他们是当年的队长王学仁、会计杨生福、保管员沈万明和给知青做过饭的张梅芳老人。

四位老人坐在一起,一边津津乐道地聊过去的事儿,一边问村干部要来返乡知青的名单,一页页地翻着找他们认识的知青。王学仁队长说:“等他们回来了,都别说俺们的名字,坐在一块让他们认一认。”大家一致同意:“好!就这么办。”

沈万明老人是当年村里的保管员,他回忆说:“1965年上半年时,县里、村里都下了通知,说要派知青来,听说有杭州知青来,大家伙可高兴了,早早就开始准备。当时,是我带着村民给知青盖房子的,我们盖了6间房,现在那些房子都不在了。到了秋天,他们就来了。”

北全村一共分来了9个知青,6女3男。几位老人虽然年岁大了,耳朵背了,可知青的名字却都能一个不落地说出来,模样也记得清清楚楚。永宁所有被接收的知青,都住在老乡家。老乡还给知青打了热炕,可这些南方娃娃睡不惯炕,后来都扒掉换成床了。

这些娃娃可吃苦了

张梅芳老人今年70岁了,当时她给知青做饭时也就30多岁。“俺给他们做啥,他们就吃啥,从来不挑不拣。”刚开始,知青吃不惯宁夏的饭菜,有的人从杭州带来竹笋,张奶奶就用来给他们做汤。张奶奶说,他们刚来时,她和陈梅英(现任村主任的母亲)经常给他们做鞋,缝补衣服。后来,他们大些了,自己也学会做了,就不用两位大婶帮忙了。

“知青自己腌的咸菜可好吃呢。腌的方法与俺们不一样。俺们都是用整颗的菜腌,他们却把菜切得碎碎的,然后用脚踏得实实的,腌出来特别好吃。”杨生福打岔道。

“他们总到俺家玩,那几个女孩子在一起时间久了,有时也闹别扭,俺和陈梅英就去劝劝她们。”想想看,十几岁的孩子,离家那么远,没有亲人在身边,就把乡亲当成亲人,有个头疼脑热的就靠老乡来照顾。张奶奶还记得,几个知青里就数孙西明体弱多病,他一有病,张奶奶就土法上马——放血,用针把手指挑破放出血来,据说可以治百病。

文革时,知青与村民的观点不一致,知青史正和怕连累张奶奶,就对她说:“大婶,您以后就别来做饭了。”从那时起,他们就自己做着吃。后来,张奶奶时不时舀点黄米什么的给他们送去。

几位老人感慨道:“他们都是在大城市长大的孩子,尤其杭州那么美的地方,人家不是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他们在这里可吃了苦。刚来的时候都是些娃娃,大多数在家里也是娇贵的,农活针线活烧水做饭,什么都不会干,后来什么都学会了,连套车、犁地这样的重活都干得可好了。”

搞生产、教文化、学科学,知青给生产队帮了大忙

在望洪镇,知青插过队的村就有8个。我们来到北渠村村民许冬家,他说:“那时队里人口少,数得过来的劳动力就40多个。活又特别多,一年到头,从早到晚不得闲,知青一下来了8男8女,干起活一个赛一个地出力气,可给生产队帮了大忙了。”

北渠村这16个知青有个组长,他们干什么事都很有组织纪律性。当时村里几乎没有高中生,知青文化水平高,素质高。村里推广新型水稻育秧技术,全靠他们带头学习,带头干。有一个名叫王富官的知青,很能钻研,他甚至把名字改成了王支农。

知青不光在劳动上帮了村里的忙,而且还组织了一个夜校,教大家识字学文化。70岁的邹多老人就是在知青夜校里扫的盲。“他们平时也喜欢串门,帮村民写信念信,教小孩子认字。”邹大爷说。北渠村的知青夜校办了两三年,有的知青还当了老师。他们大部分陆续回了杭州,也有的就一直留在了宁夏。

这些年,陆陆续续有许多知青回村子里来看望乡亲们。在史庄村老村长陈占山家,我们看到老人把前些年两个知青来永宁看望他时的合影,压在玻璃板底下最中央的位置上。

杨生福:俺是知青的证婚人

知青各个都多才多艺,有会吹笛子的,有提琴拉得好的。史正和写一手好字,还喜欢写文章。他从永宁到银川化肥厂工作后就是干宣传的。他的对象也是一个知青,会计杨生福还给他们当过证婚人呢。

“那天,村民都在生产队的会议室开会,会开完,大家就给他们举行了一个十分简单的婚礼,俺给他们当的司仪。知青结婚太简单了,因为双方父母亲人都来不了,他们就在会议室贴一张大红‘喜’字,给大家分几块糖吃,举行一个简短的仪式,就算结婚了。他们的新房就是知青点的一间土房子。新房里没添什么新家什。史正和离开永宁时,孩子都四五岁了,后来听说他回杭州后还真当了记者。”

这时,张奶奶又想起了什么,“还有成登元,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他喜欢搞实验,还找来钢筒子做火箭呢。火箭是没上天,可缠豆子的野草却给他制服了。”

原来,有一种黄色的寄生草,专门缠在豆子苗上,越缠越多,越缠越紧,最后会把豆子缠死。那时没有农药,村民都拿这种草没办法。成登元就把土豆蒸了后压成粉末,又添些什么东西,做成药撒在草上。没多久,那些草就都蔫了,再不缠豆子了。

知青从不干不道德的事

“知青思想好,觉悟高,有文化,对人好,从不干不道德的事情。”采访中,大家众口一词地赞扬杭州知青的优秀品德。知青插队时正赶上永宁县大搞平田整地运动,“让干啥就干啥,特别能吃苦。”他们干活那股认真劲儿真让大伙佩服。

后来村里搞副业,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去外面打工,不同的是搞副业由集体组织。永宁的村民去石嘴山矿区修路,知青也一起去干。那时牲口少,都是由人来拉板车运土和石料。知青每三人一组,一个男生在中间掌握车把,另两个女孩子就用绳子在两边拉。装车时也一样,两人装车,另一个扶车把。女孩子和男孩子干一样重的活,她们从来没有一点怨言。

有一件事让杨生福记忆特别深刻,当时修路是按土堆算钱,为了多挣些,许多村民就把一堆土分成两堆。知青裘启新见了,就严肃地对大家说:“这样做不对,这不是实事求是的做法,你们的思想不对!”

闲暇的时候,知青就排节目演给大家看,他们常常在自己的小院子里跳舞。保管员沈万福还记得自己和知青一起演道情戏《四个老汉》的情景。说话间,张奶奶唱起了知青自编自演的道情曲儿:“杭州青年决心大,来到宁夏把根扎,安下心,扎下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