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塞上行(三)
从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到最新记忆体文集《借我一生》,读者感受到的是一位文化传播的坐标式人物折射给受众的理性力量和人性力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但文化本身却没有边界。当人们面对富裕但竞争激烈的现代生活而缺少精神准备时,余秋雨以他的博学和睿智给我们带来了艺术思维和精神力量。
银川城用了三天的时间接纳着远道而来的文化学者。短短三天的时间里,余秋雨几乎是不停地回答着人们各种各样的问题。演讲、对话、交流、签名、合影,塞上之旅的节奏非常紧张。尽管每天的睡眠只有两个小时,我们看到的始终是他宽厚、平和的微笑。这位60岁的长者,以极大的精力解答着热情的人们关于文化、关于生活、关于人文精神的种种困惑。
余秋雨:“我到好多大学演讲,有好多女学生问:‘余老师,男性的第一魅力是什么?’我想他们可能正在找男朋友,谈恋爱的时候产生了选择上的困惑,那我的回答总是这样,我说男性的第一魅力一定是三个字:责任感。那责任感是什么?其实是对公共空间的负责精神,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公德。我们努力,我们富裕,到最后我们想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天地里面,我们遇到的全是富人,我们每天吃喝就觉得这就是我们的理想,不,我们希望进入一个充满公德的社会,你的微笑能带来别人的微笑,你的谦让能带来别人的谦让,按照过去的讲法,就是进入了君子国,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理想。”
在游历世界古文化遗迹之后,余秋雨依然会为古西夏的历史文化所感动。在沉浸于贺兰山岩画和西夏王陵独特魅力之时,余秋雨没有忘记用他“阅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真实体验回报宁夏这片质朴土地上纯挚的人们。10月21日,《文化名家塞上行系列活动——余秋雨思辨现代城市与地域文化大型报告会》在宁夏人民会堂举行。当聚光灯全部亮起,思想的交流便开始了空中游走之旅。
余秋雨:“我们中国古代对两句话有不同的判断,一句话叫做‘离佛一尺即是魔。’你离开佛一尺就是魔,这叫原教旨主义,你完全不能离开最重要的核心思维‘佛’,佛又那么纯粹,佛又那么崇高,你离开他一尺就是魔,我们曾经经历极端主义的时候,有一句话‘你不符合什么规则,你就是魔,就打倒’,这也叫做原教旨主义,或者我们现在说基本教义派。另外一句话叫做‘离魔一尺即是佛。’中国比较容易接受后面这个思维,至少你的对面就是佛了。我们总是给这样一种希望,给这样一种可能性,要动武,要打,当然说起来是非常痛快,后果无限,恶果无限。在这种情况下,就形成了这么一种思维模式。这一点可能是我们中华民族心理当中非极端思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优势,按照现在的思维我们才明白,我们的祖先是如何经过几千年的风霜雨雪一直让这种文明支撑下来。
当形色匆匆的现代人迷失于城市森林中,我们的心灵需要怎样的文化抚慰?在多媒体的社会里,我们年轻人应该用哪种方式来丰富我们的生活,书、媒体还是网络?
余秋雨:“中国的年轻人现在接受的资讯太多了,而不是太少了,有没有可能在做减法而不是在做加法?至少我对我的学生是这样要求的,这个话是怎么讲呢?下面这番话,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同意。我们现在所接受的资讯,超过我们所佩服的古代的孔子、孟子、李白、杜甫、苏东坡不知道多少倍。他们好,问鼎了伟大。我们为什么不能问鼎伟大,有各种原因,一种原因就是他们心中的文化垃圾比较少,这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我为什么称赞银川,我下飞机以后,银川开阔的天地给予我的一种满足感,伟大一定是在空疏的图像中才有可能完成。人格结构也是一样,我们说古人学富五车,大家设想一下,这是在《庄子》里边就有了。那个时代还是竹简,一卷书里边没有多少字,你看竹子里面刻出来的字,五个车子也很小,我考证过,这其实是装不下,他们知道的东西真的不多,外面的什么情况也不了解。但是,他们可以在山下,在河边深深地思考。”
中国文化气魄宏伟,而中国式的文化智慧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不管你在多小的地方,它教给你的是三山五岳、五湖四海和天下意识,这是中国文化之所以长存的一种空间心理感受。而对于我们每一个现代人来说,哪怕你不拥有一个具体的大的空间,但是你心理空间本来就开阔。我们遇到麻烦的时候,如果也有这样的空间,把我们的心里能够撑大的话,好多麻烦就不存在了。
余秋雨:“中国传统的智慧非常明确,中国文化的智慧就是‘何以息谤,日勿辩。’这就是和谐哲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就是怎么来解除诽谤呢?一个道理,不去辩论,你可以用一种非常平静的心情来面对周围,这样的话使得在一个和谐社会里边,不和谐的声音让它失重,勿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让那个不良的声浪失重。在这一点上,我觉得这是中国式的智慧,它能够保持住一种君子的大气,能够保持文化的大线条,它不陷落在任何细节当中,永远有一种气壮山河的东西在贯通,就和我所说的心理的状态有关。我们在座的各位,尽管不见得执掌一方的权力,不见得能够决定一个城市或者一个社区的和谐与否,但是你知道你的生命体是一个发射台,你完全可以控制自己的身心状态,变成一个增加社会的和谐,而不是干扰这个和谐的这么一种状态,这点我相信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点上我倒是顺便有一个建议,心理空间是什么空间?是通过创造来获得的,而不是通过别人的批评来获得。”
地分南北,行者无疆。当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在思想的交流中淡淡隐去,文化的思考便成为我们闪亮的记忆。走进镇北堡百花堂,余秋雨、张贤亮两位南北学者在含蓄中开讲和谐社会与中国文化。
张贤亮:“什么叫和谐社会?我说得很简单,和,一边是禾,禾苗的禾,禾苗的禾就是粮食,一边是个口,就叫人人都有饭吃,这是一个。第二个,下面是个谐,一边是个言,嘴巴说话,那边是个皆,皆就是大家、全都。一方面,人人都有饭吃,一方面,人人都能说话,这就叫和谐社会。”
余秋雨:“说得非常精彩,用说文解字的方式,说明祖先在我们的文字里边融入了多么高明的密码,这是种文化密码,它融化在里边了,这是说文解字的一种优点。那么我从一个现代理性的角度看,当然是‘和而不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特别是我们现在的纷乱的世界,特别需要中华文明的‘和而不同’的思想来处理各种各样的矛盾,所以我连续参加了两次联合国的世界文明大会,全部主题都是一个:如何面对差异?文明的差异。最后的结论是共同一点,我们要喜悦地来面对差异,不是宽容差异,是喜悦面对差异,没有差异我们不能活,没有差异这个世界太单调,没有差异我们活着有什么劲头。就是这样一种思维,这是南非大主教图图的说法。”
张贤亮:“一个国家的文化吸引力和一个国家的感召力是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体现,尤其和谐社会,我觉得这是在某种形式上对于中华文化的一种回归,或者是说在某种形式上我们继承了中华文化。我们的祖先多少年来的向往,数千年的向往,这就是孔子在《礼记·礼运篇》里说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点我觉得太妙了,‘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你看,连残疾人都在内皆有所养,这种就是我们传统的、我们中华民族追求了多少年的大同。和谐社会我觉得和我们几千年来的文化理想相结合,而这种理念,这种意识形态,使我们对世界来说,它是有影响力的。”
余秋雨:“歌德讲过一句话,就讲德国。歌德说:‘德国人每个人的个体选择都比较优秀,整体选择往往犯糊涂。’我们现在是整体选择不错,个体选择不要和整体选择产生一种非常大的反差,不要在个体选择上犯糊涂。所以呢,我们要经过一种非常好的心理调节,才能在我们个人的行为上慢慢地为和谐和文化之间搭建一种人格桥梁。我们在坐的都是非常年轻的,好多都是人文学院的大学生,我想在我们年轻的一代应该就有这样的一种个人的修炼,无论是我们的祖先和当代的智者,经过艰辛万苦懂得了我们心态的平和是非常重要,心态的平和就是要知道自己有自己的空间的营造的权力,也有自己空间的营造的义务,我们没有必要去剥夺别人的空间,没有必要去争夺未必属于你的空间。”
余秋雨的妙语阐释,让我们体会到渊源流长的中华文化其实并不遥远。当文化生活成为一种可以让我们选择的生活状态,我们的心理空间便有了无限拓展的机会。
当我们静静地走过20分钟的谈话时光,用文化随笔的方式呈现了余秋雨流畅的智者思维和大家风范后,我们更深地懂得,中华文化的悠久传统其实就是我们现实的财富,文化生活化成了我们生活中可以具体享受的心理健康。于是,平常的生活里便多了一些会心的微笑,少了一些困扰和烦恼。
编导:杨绍艺 张维刚
撰稿:杨绍艺 唐一德
摄像:袁梦刚 刘 健
张维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