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玉门关和天门关

玉门关和天门关

时间:2023-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玉门关和天门关之间有一列亭障,应为汉遮虏障———玉石障遗迹。玉石障是玉门关的基本设施,北端的玉门关和南端的天门关是出入嘉峪的两个关口。玉门关和玉关道尽人皆知,天门关和天生桥小路也确实存在。
玉门关和天门关_玉门关和玉关道

1.玉门关和天门关

玉门关址位于嘉峪关市嘉峪北山(黑山、玉山)石关峡东口,今名石关。玉门关是一座自然天成的石门,门口有一道石块堆积的石梁,有明显的人工痕迹,应为当初封锁关口的石墙倒塌后堆积而成,这是汉玉门关留下的唯一人工建筑物遗迹。目前这里已经开发成明长城———嘉峪关的一个旅游景区,号称悬臂长城,建筑物很多,都与玉门关无关。

天门关位于嘉峪南山(祁连山、天山)脚下的讨来河上,俗称天生桥,修筑明长城时被斩断。天门关也是一座自然天成的关口,与玉门关一南一北、一关一津,一个是玉山之门,一个是天山之门,二者的位置、功能乃至名称的构词都十分对称。玉门关和天门关之间有一列亭障,应为汉遮虏障———玉石障遗迹。玉石障把一关一津连接起来,作用是封锁10多公里宽的嘉峪隘口。玉石障是玉门关的基本设施,北端的玉门关和南端的天门关是出入嘉峪的两个关口。玉门关是一个山峡的石门,天门关是一条河谷上的土桥,古人充分利用了自然地理条件,人工设施只有一列亭障,防御作用却固若金汤,十分险要。

玉门关和玉关道尽人皆知,天门关和天生桥小路也确实存在。两千多年前,西汉的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东归时,为了避免被走廊中的匈奴再次俘虏,就走此道。《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张骞在大夏国“留岁余,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并南山就是沿着西羌之地南山北麓走天生桥小路,过天生桥。“天生桥,酒泉西南讨来河之西北(原文如此)百里,南面有山,讨来河水从西来,至此入地如伏流状,地上人可通行,如天然生,故名。”[16]

讨来河发源于南山,从冰沟出山后东流,在南山下的砾石砂土洪积冲积洲上冲刷出一条百米深谷,长约50公里,讨来河墩处深86米,天生桥处深110米,河谷两岸垂直,唯天生桥可以过河,别无选择。过了天生桥即进入文殊西山口,经卯来泉向东穿过文殊沟,出文殊东山口至酒泉。或经兔儿坝堡(文殊西山口)、塔儿湾堡(嘉峪关市文殊乡)、黄草坝堡(酒泉西峰乡)至酒泉。

明代修筑长城时,封堵了嘉峪北山的玉门关,斩断了嘉峪南山的天生桥,只留嘉峪中间的嘉峪关为出入关口。“明嘉靖中,南山海寇由淖泥山出天生桥,潜入文殊山口掳掠。参将柳栋自嘉峪斩断山峡,又设卯来泉墩,以扼其冲。”[17]玉石障南端有一座靖边墩,“靖边墩,(酒泉)城西南二百二十里,先年筑此以备哨南山,并探西南出没。参将柳栋斩断文殊西山天生桥口,遂不能行。”[18]明长城之前,只有西汉在嘉峪修筑过亭障,引文中的“先年”当指西汉,靖边墩当为玉石障的最末亭,东面与明代西长城南端的讨来河墩相对,西侧就是西汉天门关,亦即天生桥小路走过讨来河的天生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