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业在宁夏的沃土上

创业在宁夏的沃土上

时间:2023-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创业在宁夏的沃土上——追记同心县同心中学校长杨志义/栾俊杰杨志义,男,汉族,1928年出生于河北省定县。1958年调同心中学任校长和党支部书记。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他要求校长、教职工,每人都负责帮助一名困难学生,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让学生在爱的氛围中快乐成长。在创业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同心中学注重教学质量,办群众满意的学校。
创业在宁夏的沃土上_追记同心县同心中学校长杨志义_同心情结:外地人在同心

创业在宁夏的沃土上——追记同心县同心中学校长杨志义

/栾俊杰

杨志义,男,汉族,1928年出生于河北省定县。1950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地理系,在银川市九中任教,在此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8年调同心中学任校长和党支部书记。1970年调吴中一中任校长和党支部书记。在此期间,他先后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从事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1987年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1988年离开人世。

为了给同心这块回族聚居地区培养人才,改变文化教育落后的面貌,1958年杨志义接到调令后,内心充满激情。初到同心中学,看到学校四周荒无人烟,只有四间教室,两排学生宿舍,学生吃黄米、咸菜,喝苦水,甚至半夜能听到狼叫的声音,他认识到未来创业道路的艰难。在这种状况下他明确提出了学校的办学宗旨:“一切为了山区的孩子,为了山区孩子的一切”。他首先想到的是要尽快改善办学条件。鉴于办学经费严重不足,他召开党团员、干部教师会议谈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支持,然后大胆决定,依靠自己的双手来建设学校。在保证不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前提下,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他和教师带领学生脱土坯、挖石膏,仅一个月就挖石膏几千吨,为学校增加了收入,用这笔钱扩建了宿舍、教室、办公室,购买了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及教学教具。

学校有了一定的规模后,他开始操心另外两个更重要的办学要素——师资和生源。当时的教师仅有十几位,而且全是从外地调来的,他们不适应生活环境,思想情绪极为不稳定,校长心里很清楚,他们不是教学能力差,也不是知识不渊博,而是学校的条件太艰苦。为此,他亲自带领几个人剿了学校附近的狼窝,开辟校园后面空地,种菜、养鸡、养兔,解决师生的吃饭问题,改善师生的住宿条件。教师的思想稳定了,教学安心了,他们被校长那种对教育的爱、忠诚,对信念的执着,理想的坚定而感染,自愿地团结在他的周围,共同创业。

学校面貌的改变,学生食宿条件的改善,使得家长们每学期开学都把孩子早早送到学校,学校不再为生源而担忧。1959年学校设立高中部,开始招收高一学生。学校初具规模,但要进一步发展、壮大,提高学校知名度,如何实施教学与管理是一个严肃紧迫的任务。他意识到这样的一所学校必须走一条全新的发展之路,才能在现实的环境里生存并发展壮大。他认为同心县的落后,是整体创业精神不浓厚,振兴繁荣同心关键要从孩子抓起,学校教育要培育和造就具有强烈的创业意识、过硬的创业本领的建设者。

他从最基础的工作开始抓起,用创业的精神凝聚来自四面八方的创业者,让每位教师把生命的价值奉献给初创的事业。有的教师经常给学生义务补课到深夜,有的老师备课批改作业而忘了到食堂吃饭,一说起这些事,他就会动情地说:“这是同心中学发展的精神动力,这也是一种学校文化”。

创业艰难,“爱”字当头,对教师如此,对学生更是如此。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他要求校长、教职工,每人都负责帮助一名困难学生,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让学生在爱的氛围中快乐成长。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要把学生揽入自己的怀中,用情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创业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同心中学注重教学质量,办群众满意的学校。他亲自深入课堂,深入教学第一线,深入教师群体,去了解课堂教学的实效,观察师生的精神风貌和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活动状态,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和大家一起商量解决。他还经常指导青年教师上课,他要求教学求实效,上课求充实,训练求落实,教师要了解教材结构,理清教学思路,找准切入点,明确重难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教案要留有书写空间,随时可加入自己的新想法,总结教学经验,便于改进和提高。上课时,教师要做到对教材熟悉,能脱离教材上课,摸索、掌握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最佳方法,并在课堂中能及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训练典型,课外作业适中,能抓起尖子生,扶起差生,使他们不断前进,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

建校伊始,他就意识到学校要发展,不但要走一条全新的教学之路,还要具有广阔的视野,他说:“孩子的学习发展,关键要有动力,不能就读书抓读书,我们让学生体验创业的艰难,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学会创业,成就大业,要关心祖国,放眼世界。”

他所到的学校,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初级到高级,由最初的建校最后发展成一所又一所教学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的完全中学。他常常时时为人栽树、育树,而把树荫留给后人,在树儿茁壮之时,他便会悄然离开。他和他引领的队伍为宁夏培育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英才,为宁夏的山川教育事业填补了空白,增添了色彩。他将自己的一生都无私地奉献给了宁夏的教育事业。

(作者为杨志义之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