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植根黄沙苦水中

植根黄沙苦水中

时间:2023-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植根黄沙苦水中——回忆同心中学的支宁老师/王生颖同心县地处祖国大西北的黄土高原,属“老、少、边、穷”地区,是国定贫困县。同心中学就是这个县有史以来的第一所中学,是全县的最高学府,被誉为“同心人才的摇篮”。同心中学已为各条战线培养出大批人才。50多年过去了,抚今追昔,同心中学支宁老师们的感人形象仍然历历在目:县委委员、副校长万树恩是位稳重老练、和蔼可亲、颇受人尊敬的校领导。
植根黄沙苦水中_回忆同心中学的支宁老师_同心情结:外地人在同心

植根黄沙苦水中——回忆同心中学的支宁老师

/王生颖

同心县地处祖国大西北的黄土高原,属“老、少、边、穷”地区,是国定贫困县。同心中学就是这个县有史以来的第一所中学,是全县的最高学府,被誉为“同心人才的摇篮”。

同心中学创建于1956年9月,校址就在荒无人烟的老飞机场沙滩上。当时学校周围只有国营食堂、汽车站、气象站3处简陋建筑物,满目凄凉。夜深人静,往往还有山狼对着校园嗷嗷叫哩!初办的学校十分寒酸,只有4间教室、两排学生宿舍、一排教师宿舍兼办公室、5间食堂。同心中学第一年招收两个初中班,学生108人,教职员工11人,全是从外地调来的。学校一任领导班子,由县委副书记李坦任校长、万树恩任副校长、马光义任教导主任。

随着事业的发展,以后又相继从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西、安徽、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甘肃调入一大批支宁老师。他们大都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那时,同心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学校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踏的黄土地,吸的黄风沙,吃的黄米饭,喝的黄苦水,睡的黄泥坑,点的黄油灯……”这就是对师生们住宿情况的真实写照。

那时的政治气候也变幻无常,特别是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中,同心中学被诬为“黑窝子”,老师们被扣上“臭老九”“牛鬼蛇神”“反动学术权威”等大帽子,横遭打砸、夺权、批判,甚至有的还被揪上街头,戴上高纸帽、叼着西瓜皮或苦蒿草,进行游斗。他们虽然受尽委屈和人格侮辱,但没有一个撂下挑子,挨完批斗洗把脸,仍然坚持给学生上课。教导主任张敏泉发出肺腑之言:我个人挨斗挨批不要紧,就怕同心回汉族人民再愚昧下去。

img71

同心中学第一届高中班(60届)师生合影(张国华供照)

如今,同心县同全国各地一样,政通人和,县兴民安。教育事业日新月异,蓬勃发展。同心中学已为各条战线培养出大批人才。其中不少学友担任了国家部、厅、处级干部,还有一批博士、硕士、高级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才,有的已成为国家科研项目带头人。

这些成就,哪一个能离开老师们的呕心沥血、辛勤培育呢?50多年过去了,抚今追昔,同心中学支宁老师们的感人形象仍然历历在目:县委委员、副校长万树恩是位稳重老练、和蔼可亲、颇受人尊敬的校领导。建校初期的艰苦岁月,他在竭尽全力抓好全校师生政治思想教育和日常校务工作的同时,克服重重困难,办起校农场、兔场、木工组,养羊100多只,并亲手教学生做豆浆、面酱,改善师生生活,弥补经费不足。他又带领师生进深山,翻大沟,抡锹挥镐,肩挑身背,挖石膏创收,扩建校舍。1959年年末,万校长奉命调到自治区体委工作。一次他骑着摩托车,在银固线的砂石公路上颠簸了一天,到同心中学看望师生,师生们围着万校长,说不完的知心话,道不尽的离别情,真让人为之感动。

教导主任马光义魄力大,本事强,出众能干。当时同心中学的校风、教风、学风样样扎实,处处领先,马主任确实功不可没。马光义非常重视学生会工作,注意培养学生干部。一次,在全校学生会和班干部会议上马主任这样讲:我们的学生会干部李德银、王德信、杨海如、张耀等同学,现在的工作干得挺出色,将来到社会上,肯定都是呱呱叫的好干部。果然不出所料,这些当年的学生会干部,现在都分别成为国家厅、处级干部。这真是慧眼识英才啊!在同心中学30年校庆时,马光义深情地说:“在同中工作是我一生最艰苦、最卖力、最有感情的一段工作生活。”

来自黄梅戏之乡——安徽的回族老师赵祖慰,原打算在同心只待一年,可他看到落后的同心太缺人才了,学生娃要从一百多里的山区,身背行李赶到县城上中学,困难多大哟!一幕幕求知若渴的生动画面感动了赵老师,他决心不走了,并耐心说服了老家的爱人,与自己一同到同心中学执教。赵老师带的班级被评为同中的第一个模范班,并将这个光荣称号一直保持到初三毕业。国庆10周年,赵老师执笔绘制的毛泽东主席油画像成为全县的第一幅大型领袖像。赵老师给我们班带音乐、美术课,教书认真而活泼,我们都很乐意学。

一次赵老师教我们谱写新歌词曲,课堂上你一字、我一句的边创边哼,不到半小时,一首“榔头加劲头,大脑加双手,大喊一声干,嗨,我们向前走!”的新歌创作出来了。我们在赵老师跟前所学的美术字、绘画、识谱、唱歌等,后来在社会上都派上了用场,成为农村里的文艺骨干。后来,赵老师的儿子赵骥接过父亲的接力棒也当了同心中学的教师。

从大都市上海出来的柯则夫老师原来是《解放日报》记者,他饱学高才,见多识广,曾多次采访过外国元首。从繁华的闹市下放到苦焦的同心,可说是一落千丈,但柯老师并没有沉溺,而是一如既往地在新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他对学生热情耐心,关怀备至,常常在课外给同学们介绍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指导阅读方法,训练写作技巧。学生都愿意同柯老师待在一起,有个同学曾引用这样一句话: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柯老师与当过编辑的上海老师陈国才、全校绘画“权威”赵祖慰老师一起,组织学生办起了同心中学的第一张校报《红旗手》,发挥了重要的激励作用,也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新闻骨干人才。

从河西走廊到同心中学的邱琳玉老师既是教数学的能手,又是带班级的强将,还是学校团组织的得力领导。他身先士卒,同其他老师一道,经常和学生摸爬滚打在一起,春天带学生整地植树,开辟校园;夏天带学生挖土和泥,脱土坯子;秋天带学生到荒山打摘草籽、挖老鼠仓、兴修水库、大炼钢铁;冬天带学生去河里抬冰,到沙滩打柴……1960年同心中学搞“小秋收”,在一次雨雪交加、师生徒步110公里山路的急行军中,邱老师毅然解开被雨淋透的棉衣,用胸膛的体温救醒了晕过去的体弱学生,同时又脱下里面的绒衣,给那位同学穿上。邱老师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受到区、地、县党委、政府的表彰奖励,还极其荣幸地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和工会工作积极分子称号。

张国华老师是中卫人,他讲地理课很有特色,常常在课堂上以动人的语调、感人的真情带领同学们周游列国,旅行世界,使大家在诱人的畅想中增长知识。“低标准”时期,他担任校团总支副书记,并主持教导处工作。他带领学生上米钵山采集树叶,与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还手把手教我们几位学生会干部办起《米钵战报》,对及时反映小秋收动态和师生们的精神面貌,对增强师生团结奋斗的凝聚力都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张老师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在同心中学近40年,从教导主任到校长、书记,以后又调任县教育局督导室主任,成了同心教育界的“活字典”,还荣幸地成为全国优秀教师。十几年前,有人曾对他说:“张老师,你已年近半百,应该回川区了。”他却回答说:“既来之,则安之。我既然来到了同心,那就把一生献给同心的教育事业吧!”

江苏籍老师郗预,1957年从兰州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同心中学任教。他备课认真刻苦,讲课生动传神,还练就一笔好书法。他同李森老师一起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排练了大型秦腔现代剧《血泪仇》,李老师与十几名同学登台演唱,郗老师一个人在台口盯着剧本提台词,那种全神贯注的认真劲儿,同台上的演员一样精彩感人!后来,他的身体越来越消瘦,眼睛越来越近视,还常常带病坚持上课。最后病更加沉重了,领导要送他到外地治疗,他却不肯,情真意切地说:“为同心山区的教育,我死也不能离去,我要看到这块土地上的大学生!”去世后,其兄将郗预老师的所有藏书赠给了学校。

东北老师富柏林,穿着手工制作的中式黑布衫和单布鞋,朴素外表的内里,蕴藏着一种秀气和压倒群雄的才气。他讲话高亢宏亮,口若悬河。他有一句口头禅:“我说不行行,就不行行。”同学们都非常爱学他带的物理课。一次,有个同学提问:“老师,为什么要叫牛顿定律而不叫别的什么定律呢?”富老师笑着回答:“如果我发明一条定律,那就要叫富柏林定律!”一下引得满堂大笑,既解释清楚了以发明人命名的惯例,又不失语言的诙谐幽默。

曹作田老师是天津人,他给我们教化学课,又当初二甲班班主任。曹老师讲课耐心细致,条理清楚,做教学实验认真负责,注重效果。他教出的学生一班接一班,可谓桃李满天下。其中有不少人当了区、地、县各级党政领导。

在“跑官风”盛行的那段岁月,曹老师从没有为自己或子女找过一个当“大官”的学生,也没有提出过一次非分要求,仍然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站讲台,成为在同心任教时间最长的一位老教师。

姚锦秀是同心中学最早的一位女老师,她带的生物课,一次又一次为我们开阔眼界,一步又一步陶冶我们的情操。当她讲到人体生殖系统和生理卫生有关章节时,神情总是那么严肃,态度总是那么认真,就连最调皮的个别男生,也不敢咧嘴嘻笑。

一次,姚老师把我们带出课堂,到县畜牧兽疫站现场直观牲畜配种和人工授精。作为一名女教师,能在这种场面镇定自若,把学生带得纪律严明、态度端正,我们对她的钦佩之情怎不油然而生呢!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女性见了老鼠、青蛙等小动物,唯恐躲避不及。而姚老师在生物课堂上,为我们亲手解剖青蛙、兔子,既不胆怯,又不怕脏,多好的师表作用!一天,有个同学私下低声对我说:“姚老师是个右派分子。”听了这话,我立时感到惊愕、茫然、狐疑、不解,我天真地自言自语:不会吧?这么好的老师,怎么会成右派呢!在后来“拨乱反正”中,姚老师的“帽子”摘掉了,我也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甘肃庆阳地区的董志贤老师,是我在同心中学的第一位班主任,他是专职体育老师,又兼带语文、政治课。董老师非常和蔼可亲,即便生气了,也只是说这么一句:“那哪,那你像话吗!”他经常了解学生的情况,关心学生的疾苦,哪位同学生病了,他就到宿舍探望,求医问药,还同灶上联系,给做病号饭。董老师对工作十分投入,从没缺过勤。一次,他父亲生了重病,他也没有请假回去,只是在信中慰问安抚,仍然一心扑在教学上。刚进同心中学那年,我申请享受助学金补助,因有同学提意见,说我全家3口人,就有两个男全劳动力,不属困难家庭。于是,就把我的助学金去掉了。其实,我从小就失去母亲,同父兄相依为命,那时父亲已年过半百,只有一个哥哥全劳,还要做饭、操持家务,大大影响出工劳动,家里还是很困难的。后来,董老师知道这些情况,非常同情,就及时向学校领导反映,终于使我在第二学年开始拿到了助学金。

img72

周昭亮近照

上海教师马炳龙是中共党员,担任学校会计,1960年“低标准”时,他到校外给师生采购肉菜。在老城河湾里,县公安局一位股长正带领着一队劳改犯杀驴取肉,马炳龙购肉心切,就稀里糊涂地跑进了人家的警戒圈,股长等以为来了坏人,严加训斥和盘问。当时出于紧张,又加上语言不通,马炳龙只是“啊啦、啊啦……”解释,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那位股长发了脾气,就指使两名犯人把马炳龙用麻绳捆绑起来。起初,马炳龙还一腔火气,对人家瞪眼睛,这下才尝到了“秀才见大兵,有理说不清”的味道。以后,学校领导出面,证明了身份,才放了马炳龙。那位股长也作了自我批评,赔了情,道了歉。一场误会消除了,马炳龙又投身到学校的后勤工作中。

这里还要提及的一位是上海女教师叶芝华。她性格活泼开朗,思想活跃,在带好初一班地理课的同时,还是一个业余文艺骨干。学校每次演出,她都登台独唱或当报幕员。

一次在老城县文化馆的舞台上演出,叶芝华老师穿着鲜艳的水红色一步裙,盘着时髦的发型,风度翩翩地上台报幕,一下吸引了众多的人,有赞叹的,有羡慕的,有轻视的,有鄙夷的,甚至还有骂“交际花”的。演出结束后,有不少乡下人跟在她的后面,从老城追到新城看稀罕。当时,在这个闭塞落后的县城,竟有如此穿着打扮的女性上台表演,确是开了这里的先河。

那时,同心中学的支宁老师还有好多好多,诸如:周昭亮、杨志义、吴明远、覃雄飞、田吉庆、张维新、卢恒昌、普德远、王安民、谢靖荣、谢小英、杨志振、朱财源、马孝友……他们每位都有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都有不少生动感人的事迹,但由于篇幅有限,不能一一表述,甚为抱歉。然而,出自同心中学的各届校友,绝对不会忘记精心培育自己的辛勤园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