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电力轧钢的发端——中国电力制钢厂旧址
钢铁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然不言而喻。为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钢铁工业成为我国战时工业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我省的钢铁工业也在这时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电力制钢厂,就是在抗日烽火中昆明大地上诞生的云南第一家钢铁企业。它由云南省经济委员会、爱国资本家刘鸿生和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以公私合股形式共同兴办。1941年8月1日,这座位于安宁桥头村的中国电力制钢厂开炉试验并一次冶炼成功,开创了云南炼钢的第一页历史。
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制钢厂从1941年至1945年共生产钢锭、钢材、各种钢铸件1443吨。现在看来,这点产量算不了什么,但在当时对云南众多的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特别是21、22、51、52和53兵工厂以及中央电工器材厂、中央机器制造厂等来说,简直就是雪中送炭。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电力制钢厂在设备和技术上,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一开始,它就直接采用了电炉炼钢,生产优质钢材,并装备了轧钢设备,而且能够根据用户的特殊需求,研制生产各种合金钢、工具钢、耐酸不锈钢以及钨铁合金等。如它为电工器材厂生产了硬磁钢,为维修美军汽车生产了低锰弹簧钢,试制成功了内燃机用的各种合金钢,生产出第一根国产拉丝钢条,解决了生产钢丝蝇的原料等。
为什么中国电力制钢厂在设备和技术上,会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并且一开始工厂的生产水平就处于国内领先的地位,这是因为它的技术、设备都依靠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于1928年在上海成立,是一个以研究钢铁、非铁金属及合金冶炼技术为主的研究所。抗战爆发前,该所已经拥有从美国进口的莫屋式电弧炉、分析仪器以及车床、锻锤等大批先进设备,其中从美国引进的三相电弧炉在国内属最早的电弧炉。利用这些设备,他们建立了钢铁试验工场,率先在国内试制成功了许多品种的特殊合金钢、合金铸铁,为国内各钢铁厂的试验开辟了道路。
中国电力制钢厂原办公楼现状
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沦陷。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带着图书、仪器及电炉、材料试验机等共七百余箱资料和设备,于1938年6月分批陆续迁运到昆明。转运途中,不少重型设备损失惨重,包括电炉也失落在香港,幸好所长周仁、研究员周行健等都安全抵达昆明。
周仁当时46岁,他1915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机械系硕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四川省炼钢厂总工程师、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上海交大教授兼教务长。1928年在上海创建了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任研究员兼所长。他是中国电炉炼钢的创始人之一。周行健比周仁小3岁,是周仁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时的学生。后来,毕业于菲律宾大学机械系,当时是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电力制钢厂成立后,周仁任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周行健任副总工程师、工务主任。周仁负责电炉炼钢及轧钢的技术问题,周行健则负责厂房的建盖和各种机械设备的制造与安装,二人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在他们的带领之下,全体职工艰苦奋斗共同努力,为抗战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中国电力制钢厂建设的同时,为了解决该厂及云南其他工厂所需生铁的问题,由著名钢铁冶金学家、炼铁专家严恩棫负责,在距离中国电力制钢厂不远处的安宁开始了云南钢铁厂的建设工程。1943年6月和12月,钢铁厂的第一座高炉和转炉先后投产。抗战期间,云南钢铁厂先后共出铁10万吨,产钢373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电力制钢厂和云南钢铁厂合并,共同组建了昆明钢铁厂,成为云南大型钢铁企业。中国电力制钢厂改称桥钢分厂,经过50多年的新建、扩建、技术改造,中国电力制钢厂抗战时期的建筑仅有办公楼保存下来,现在仍然作为桥钢分厂的办公楼使用。桥钢人十分珍惜抗战时期创业的光荣历史,他们不仅将办公楼按原貌修缮保护,而且将中国电力制钢厂1942年的铭牌,精心复制后悬挂在楼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