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抚仙湖底千古之谜——探秘抚仙湖

抚仙湖底千古之谜——探秘抚仙湖

时间:2023-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之后的五年里,抚仙湖水下古建筑群的发现者耿卫在水下不断地探索,希望再现水下古城的风貌,揭开水下古文明遗迹的谜团。中央电视台对这次活动给予了高度重视,两次派人到实地考察,先头部队已于6月11日抵达抚仙湖,重型水下探秘拍摄设备已由专车于10日启程运往抚仙湖,并于13日晚上抵达探秘现场。此次活动将向全国招募潜水探秘选手,通过测试和选拔后,一些选手将与专业人员一同探秘水下古城。
探骊得珠_抚仙湖底探古城

2探骊得珠

如果说第一次水下考古直播拂去了古滇国几千年的尘埃,让世人在短暂的瞬间一睹它沧桑的面容,那么,第二次探秘方才展示了它的全貌,让人们全方位地了解了它的磅礴与深厚、伟大与神奇。

2001年6月3日,中央电视台直播抚仙湖水下探秘之后,抚仙湖引起了广大观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抚仙湖到底蕴藏着多少秘密,至今仍是人们心中的一个谜团。之后的五年里,抚仙湖水下古建筑群的发现者耿卫在水下不断地探索,希望再现水下古城的风貌,揭开水下古文明遗迹的谜团。同时抚仙湖周边的澄江、江川、华宁三县的文化保护和考古工作近年也有许多新的发现和研究,人们也试图从抚仙湖周围岸上的一些景观解释水下古建筑群的谜团。为进一步探索抚仙湖的秘密,充分发掘和展示抚仙湖周边的文化内涵,2006年6月,中央电视台与玉溪市合作主办,对抚仙湖进行第二次水下探秘。

中央电视台对这次活动给予了高度重视,两次派人到实地考察,先头部队已于6月11日抵达抚仙湖,重型水下探秘拍摄设备已由专车于10日启程运往抚仙湖,并于13日晚上抵达探秘现场。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海外中心和社教中心将联手合作,将以新闻报道和《走近科学》特别系列节目的形式,在中央电视台一套、四套、十套和新闻频道播出。此次活动将向全国招募潜水探秘选手,通过测试和选拔后,一些选手将与专业人员一同探秘水下古城。此次活动以“探秘抚仙湖,复原俞元古城”作为中心线索,结合抚仙湖水下探险,拟采用空中飞艇、水下拍摄、声呐探测扫描等特殊拍摄手段,挖掘和展示抚仙湖周边的各种谜团,考察探究抚仙湖周边的文物古迹、神奇传说、历史文化、民族民俗等内容,再现古滇国的历史文化。

这段话是由中组部、中宣部派到澄江挂职、时任中共澄江县委副书记的新华社国际科技部主任姜岩,在“玉溪抚仙湖进行第二次水下探秘”新闻发布会上对众多媒体说的。也就是说,从2001年6月3日央视进行了抚仙湖水下考古直播五年后,以央视为龙头的海内外各媒体将再次与玉溪市联手,以全方位的视角和历时七天的时间,再次聚集抚仙湖,对水下遗迹和古滇国文明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探寻,更充分更深入地向世人揭秘那个湮没在历史尘埃和浩浩碧波中的千古谜团。

img20

潜水员在摄取水下资料

第一次抚仙湖水下考古调查,通过对打捞上来的石板、陶釜、水下石堆遗迹、石板粘合物中螺壳碳14测定结果及相关地质地震情况、历史资料的研究,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刘庆柱、中国古建筑史学会理事长杨鸿勋、云南大学教授李昆声、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李季、中国社科院边疆考古中心和国外考古中心主任王仁湘等现场文物考古专家以及直播特邀顾问、云南省博物馆研究员张增祺等,对此次考古调查所针对的抚仙湖底千古之谜作出了初步判断,一致认为它是一个人工大型古城建筑群,断代为汉代(碳14测定为1750±100年)前所建,因突发性陷落而沉入水中。至于成因,则有山体滑坡和地震两说。是何古城?虽有古俞元城、古滇国大城市等说,但多数学者认为非前两者而有待深入考察。专家们认为,此次活动仅是抚仙湖水下古建筑遗迹考古的序幕,就目前的发现和出水文物还不能够说明其他更为细致、深入、全面的问题,要彻底搞清楚湖底的诸多历史之谜,还需要多次的考古发掘和数年甚至数十年时间。

历史往往对后人十分慷慨,又十分吝啬——它有意给你留下谜团,布下迷宫,考验你的智慧和忠诚。而且这些秘史是那么蹊跷诡奇,个性独特,让你难以捉摸。抚仙湖浩瀚深沉,湖的周围则田畴平展,山峦起伏。在史籍上、传说中那么神气十足的古城,怎么在陆地上就没有留下一点遗迹,而在水里的遗存又是那么恍兮忽兮,甚至连一鳞半爪都说不上呢?《庄子·列御寇》给我们留下探骊得珠的有益教训:“河上有家贫恃纬萧而食者,其子没于渊,得千金之珠。其父谓其子曰:‘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所谓在骊龙(黑龙)下巴下取得珍珠,原意为冒大险方能获大利;或写文章要善于紧扣主题,抓到精妙之处;也比喻经过一番艰苦学习才能取得优异成绩。这位父亲认为在深渊中取珠不但艰难,而且危险,儿子这次得珠是因为骊龙睡着了。

抚仙湖水下探秘同样必须“没于渊”——下到深水中。这里倒不一定有骊龙,但这里“珠”在何处,都是玄之又玄的大难题。这不是探囊取物者所能理解的艰险与缥缈。

img21

第二次抚仙湖水下探秘开幕式现场

2001年中央电视台首次在抚仙湖进行水下探秘,逐步揭开了水下古城的神秘面纱:古城依自然地势而建,年代大致在汉代时期;抚仙湖处于地震多发的断裂带,古城可能因地震而陷落,水位上升而沉到水底,但无法探究它的真实原貌。那次从水下打捞上来的一个陶釜、一块整齐的有着明显的人工凿刻痕迹的石板,如果说是向世人昭示那水下的古代文明渴求着亲切的抚摸和凝视,抚仙湖湖底的谜团似乎慢慢浮出水面,但似乎又更加迷雾重重。那么第二次探秘,但愿能让我们获得一个更直观更形象也更真切的慰藉。2006年6月16日,湛蓝的抚仙湖以温柔的波涛迎接了人类的再次拜访,第二次水下探秘活动在距离湖岸1公里左右的水域拉开帷幕。

在探秘前,指挥中心就透露第二次水下探秘与第一次水下探秘相比将有五大亮点。

一是持续时间长,探秘活动全面。第一次水下探秘活动只持续了三个小时,由水下考古队员在水下进行,初步确定了抚仙湖水下有大面积的人工建筑,并从出土的物件上确定水下的人工建筑距今已有1800多年。第二次水下探秘将持续七天,每天由潜水员在水下探秘,专家根据当天的收获进行探讨,并发布当天探秘的成果。

二是水下古建筑内容有了新发现。在第一次探秘距今的五年里,耿卫及潜水爱好者在抚仙湖水下发现了一些近似斗兽场、金字塔之类的建筑遗迹,丰富了水下探秘活动的内容。

三是探秘者参与性更为广泛。第一次水下探秘以专业潜水员为主,而这次面向全国招募的一批潜水员将与专业的潜水员一起到水下探秘,亲临现场“探访”水下遗迹,感受抚仙湖的魅力。

四是参与的专家多,涉及的门类、学科全,是一个大规模、综合性的水下探秘活动。地质、考古等专家都来到水下探秘现场,一起探寻抚仙湖水下的秘密,谱写抚仙湖区域历史文化的新篇章。

五是网上现场直播,专家与网民互动。在这次水下探秘活动中,新华网云南频道与玉溪新闻网一起,在网上现场直播整个探秘活动,公布探秘者在水下拍摄的图片、影像资料,让所有的网民与探秘者一起感受抚仙湖的神秘与美丽。每天晚上,专家还与网民在网上互动,以论坛的方式把抚仙湖沿岸的文化放到网上一起探讨,论坛和主题内容将涉及水下古建筑群、水下探秘活动、青铜器、古陶、科普与媒体责任等多个方面。

只有亲临现场,见证这一历史事件,才能感知探秘的魅力。如此精心设计,如此丰富的内涵,即使骊龙睁着眼睛,探秘者也义无反顾地要探骊得珠了。

这是一次毫无隐讳的探秘接力赛。水下探秘者把所见所记立即传送给专家学者,专家学者立即对此作出现场评述,这些图像与解说又通过媒体传送到千家万户。探秘者在水下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关注者在地上同样不放过每一个画面、每一句解说。这次探骊得珠者已经不是一个懵懂冒险的孩子,而是一个由领导、专家和大众组成的智勇双全的群体。我们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湖畔奏鸣曲的精彩演奏。

img22

抚仙湖水下古城发现点

6月16日,探秘第一天。

人们焦灼而兴奋地等待来自水下的第一个信息,迎来第一个无眠之夜。

上午10时30分,随着一声令下,耿卫以及马虎城、余会鹏、耿晶晶、吴永征、黄光新、周伟、杨云、张巍9名潜水员投进了抚仙湖的怀抱。

10时40分,经过严格检测和调试的水下摄像机下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先生、云南大学文物考古中心主任李昆声教授来到潜水平台船上,边观看从水下摄像机传上来的图像,边指挥水下工作人员操作,并进行现场解说。

img23

水下古城的神秘图案之一

10时45分,记者从图像中看到,潜水员和摄像机都下潜到了水下5米左右的区域,并游到了一处类似金字塔的建筑物的顶部,接触到最顶层的一些石块。金字塔建筑物顶端的石头大部分已经坍塌。为了弄清楚这些石头的形状和表面的情况,耿卫和潜水员们对石头上的青苔、水草等附着物进行了清理。由于常年浸泡在水中,潜水队员清理这些厚厚的附着物并不容易。

img24

水下古城的神秘图案之二

经过一番清理,一块长约一米的石板逐渐露出了真面目。从画面上可以清晰地看到石板上有三条人工雕琢痕迹的纹路,大约有一米长,这三条纹路组成了阿拉伯数字的“1”和大写英文字母“Y”的形状。李昆声现场解说,这些纹路很明显是人工凿刻成的,这就排除了这些石板是经过水流冲刷自然形成的观点。从石头规则的堆砌和已经发现的遗迹来看,也可以排除这里曾经是采石厂的说法。李昆声说,从目前所掌握的史料来看,这个水下建筑一种可能是俞元古城,另一种可能是古滇国的都城或是一个行宫。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俞元城,池在南。”当时抚仙湖就处在俞元城南,是地震多发带,俞元古城很可能在经过了剧烈的地震后陷落水下。现在,大部分专家多倾向于此观点。但如果与现在澄江金莲山发现的大量墓葬群和青铜器,以及先前在李家山周边发现的古滇国墓葬联系起来看,水下这个大规模的古城很有可能是古滇国的都城或行宫。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在现场也发表了他的看法,他认为这个类似于金字塔的水下建筑完全不同于中原地区的建筑,可能是古滇国的城池。从石板上发现的人工雕琢痕迹来看,古滇国有着程度相当高的文明。

6月17日,探秘第二天。

这一天水下探秘取得了三个重大发现。众记者和专家通过水下摄像机、照相机拍摄到的图像,在一块石板上发现了五个排列规律的圆孔,在相距15~20厘米的另一块石板上也发现了两个同样的孔。这七个孔基本可以连在一起,圆孔深度是25~3厘米,孔壁很光滑,像是磨出来的。这些圆孔的发现者是潜水员耿晶晶。潜水员张权谊在水下发现一块石板上呈现出一个类似人脸的图案,是阴刻出来的。第三个发现是在一块石板上刻有形状近似“0”和“1”的两个图案。

专家在新闻发布会上对这一系列发现进行解析,称其为“世界级重大发现”。李昆声说,17日的发现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刻划的符号;第二类是几何图案;第三类是人面图像;第四类是石头上的圆孔。他认为当天的发现是“石”破天惊的,并且足以证明第二次水下探秘成果已超过第一次。

img25

古城石板上的圆孔

李昆声认为,17日在水下发现的人脸图案具有重要的意义,说明抚仙湖水下可能隐藏着某种不为人知的文化。

刘庆柱认为,17日发现的东西和以前的看法有些矛盾,因为从美术史的角度来说,越早的东西越写实,越晚的东西越抽象。“0”“1”这么简单的符号,在距今18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已经不大可能存在。据他所知,在山东、安徽、淮河流域也曾出现过类似上述的符号,但发现这些符号的房子有的是用泥土做的,有的是用树枝盖的,工程量和抚仙湖水下石头建筑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刘庆柱说,专家对“0”“1”两个符号的排列,谁在上,谁在下,还是左右排列都不能肯定,因此也还不能确定它们究竟有什么含义。至于人脸图案,刘庆柱认为可能是古人利用自然形成的石头纹理再雕刻而成的,其年代应该晚于更简单的“0”“1”,重要性也不如“0”“1”。他不敢想象“0”“1”和人脸图案与水下石头建筑会在同一个时代出现,因为符号的简单与建筑的宏大形成了矛盾。但对抚仙湖来说,这些新的谜团都是重大的发现。

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耿卫表示,通过声呐探测,整个水下建筑面积有24平方公里左右,经过测量的有三分之二左右。这次公布的其实是五年来的探索成果,这些成果将在七天内逐步向大家公布,最终将水下古城的总体面貌全部复原出来。

刘庆柱说,现在探明的水下建筑规模有24平方公里,范围很大,在同一时代,在青海等边缘地区的郡县,其城市规模才有04平方公里,周边省会一级的也才08平方公里。这么大的城市规模,说明这个水下古城不管是俞元古城还是古滇国都城,它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建筑群体,是当时经济、政治、文化、军事中心。

李昆声说,大多数专家认为水下古城可能是俞元城,主要依据是史书记载探秘的地方与古城位置大致相同,位于抚仙湖东北角。历史上澄江是地震多发地,据资料分析,古城可能是在今右所镇旧城村一带。

img26

众媒体采访李昆声教授

李昆声同时表示,据他了解,云南古代的城市多是泥土夯实而成的,直到明清时才有了砖石城墙。那么现在的水下石块是否是当时的城墙还存在争论,但他认为最终的定论是什么并不重要,水下这么大的人工建筑群已是了不起的发现了。尤其在石头上发现的痕迹更证明了人工建筑的说法,那么大的人工痕迹非常不容易见到,水下古城与附近的李家山及新近发掘的金莲山大型墓葬群肯定有联系,进一步解读可能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刘庆柱说,要判断一个水下建筑的年代是很困难的,现在很难找到遗物和相关的文字资料。如果这个水下古城是存在的,那么应当会有墓葬和遗物的发现,但这只能寄希望于偶然的机会,也许是明天,也许是五年、十年或者更久远的年代以后。这从逻辑上来讲是可能的,但操作起来很难,像上次发现的陶器是属于很偶然的情况。但是要判断这个古城建于什么时代,又毁灭于什么时代,还有待考证。

6月18日,探秘第三天。

因天气原因,没有进行水下探秘。

6月19日,探秘第四天。

19日,潜水员再次下水。抚仙湖风平浪静,水下又发现两组奇特图案,产生了爆炸性的效应。

潜水员在对一些有图案的石板进行精确测量时,在一块石板上发现了两个类似于正在放射光芒的太阳的图形。

李昆声解读了当天的新发现。他说,类似太阳的图案曾在云南省沧源县的岩画上出现过。这个图案很容易解读,因为人类对太阳的崇拜和敬畏古今中外都有,是古代民族共同的信仰和宗教现象。但李昆声强调说,沧源的图案是在陆地上,专家认为那是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画上去的,而现在发现的图案不但是在水下,而且是阴刻的,有凹槽,这更原始。李昆声说,至少在中国这是第一次在水下发现这种图案,其意义的重大就在于此。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抚仙湖水下文明是客观存在的,这是重要的科学发现。李昆声称,根据这几天发现的图案,证明以前所确定的水下古建筑距今1800年的时间可能还要前移。

所有见证了系列石板上各种各样刻痕的人,都非常关注这些刻痕是用什么工具完成的。水下石板的硬度大概在4~5之间,那么就要用硬度比石头还高的工具来雕刻。这种工具会是什么呢?记者们把问题交给了李昆声教授。

李昆声却讲起了他的另外一个课题:元江县出土的一件周代铜斧经过检测,被证实是中国古代第一件铜锑合金青铜器物,它填补了中国冶金史上的一个空白。李昆声说,该铜斧是我国周代的一件生产工具。在中国古代,青铜器一般是铜锡二元合金、铜锡铅三元合金等形式,而铜锑二元合金形式的器物一直没有发现。在元江出土的这把铜斧采用铜锑二元合金打造,说明当时的冶金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据李昆声介绍,云南矿料在商代就被开发,用来制造中原的青铜器。云南的青铜器时代始于公元前1115年,结束于西汉末、东汉初。这一观点是李教授首次向媒体公布的。虽然他没有正面回答,但足以说明玉溪这一区域在古代已经有了非常高的科技水平。

6月20日,探秘第五天。

抚仙湖水下第二次探秘活动进入第五天,湖底又陆续有所发现。这天是水下机器人唱主角。由中央电视台带来的水下机器人从14点半左右下水,16点上岸,活动范围仍然在24平方公里范围内。在工作船西侧水下18米左右,机器人拍摄到一块很大的石板;继续往前走,又发现了一个白色的物体,有点像月牙的形状。随着机器人继续下沉,到水下20米左右的地方,看到了在石头上有许多的小亮片;此外还发现了一些已经破损的物体,有点像金属物件。机器人继续向工作船的西边走了近100米,下潜至20~30米间,又发现许多石板,在其中一块石板的中央发现了一个很大的圆孔。

img27

水下机器人下水

李昆声对当天的探秘结果进行了解读。关于机器人的发现,李昆声说,因为机器人身上没有携带金属探测仪,对于发现的小亮片只能确定属于人类遗物,还不能确定具体是什么东西。至于石头上发现的洞,看来像是撞在什么东西上形成的,以后有条件的话他们会进一步进行观察。将来水下探秘进行到一定的阶段时,通过向文物部门报批后,严格按照有关法律规定,才可以进行水下考古发掘。

6月21日,探秘第六天。

抚仙湖水下第二次探秘进入倒计时。虽然这天既没有潜水员下潜,也没有机器人帮忙,但耿卫第一次公布了五年来他的许多关于水下建筑的声呐图。

耿卫公布的图像包括水下古遗迹12个区域分布图、类似古金字塔建筑的整体声呐图、基础声呐图及水下路面声呐图等。

耿卫说,他们将这24平方公里的范围分成了12个区域进行分类和整理,这几天其实仅仅是对其中的F区进行探秘。

耿卫介绍说,水下建筑物位于一个平坦的坝子里。利用声呐技术在水下建筑的底部进行探测,发现这个类似于金字塔的建筑有五个台阶,并且是完好的,通过对它进行测量,得到了很多数据。另外一张声呐扫描图显示水下建筑中有一条长300多米、宽7米的道路,但大部分被厚约20厘米的泥沙所覆盖。路面两头有两个高台保存完好,专家们计划下一步将把重点放在对路面和高台的测量上。

耿卫最后说:“这几天不少人都在问我,在抚仙湖水下到底捞到什么宝贝没有。在我看来,能在水下发现这么大的建筑就是最大的宝贝,这也是探秘最大的发现。”

img28

水下古城高台建筑声呐图

李昆声说,目前发现的水下建筑处于12个区域内的F区中,是一个高台建筑,高19米,已经测量的建筑物的一个底边长90米,相当于一座十层建筑物。高台分为五个台阶,全部由石材组成,最下面一层是比较坚硬的青石,上面一二层是相对硬度小一点的沙石。他认为,这样的排列是为了便于在上面的层面上进行雕刻、画图,一般建筑不采用这样的方式。据他推测,这是与宗教祭祀有关的一个建筑,不是用于生活的。李昆声最后说,水下高台建筑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文明阶梯,地震、滑坡等陷落的东西不会到了水下还这样堆砌整齐、排列有序。今后探秘的路还很长,还会发现更多的抚仙湖水下秘密。李教授以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结束了自己的解读,同时也给这次水下探秘画上了一个句号。

6月22日,探秘第七天。

抚仙湖第二次水下探秘闭幕式在玉溪聂耳文化广场举行。随着抚仙湖出流改道工程的进行,抚仙湖的源头活水将来也要流到玉溪大河,虽然远离探秘现场,我们一样能感知抚仙湖波涛的涌动。

闭幕式上,李昆声宣布第二次水下探秘活动取得了四项成果:一是抚仙湖水下排列有序和堆砌整齐的大石头不是自然堆积物,而是人工建造的大型建筑群;二是初步查明,抚仙湖水下大型建筑群的面积约为24平方公里;三是抚仙湖水下大型建筑群内分布着若干大型建筑物,其中一座高台式建筑残高19米,已经测量的这座建筑物一条底边长90米,共有五级台阶,整座建筑均用石材建成;四是高台式建筑物的第一级台阶石条上,发现人工刻凿的符号、几何形图案、人面纹图像和排列整齐有序的一些圆形石孔。推测这个高台式建筑是一个与宗教祭祀有关的大型建筑物,其年代有待进一步研究后才能确定。

闭幕式上,玉溪市委副书记、市长董诗强代表市委、市政府对第二次水下探秘成功表示祝贺。他说,水下古城规模巨大,谜团多,探秘活动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过程。玉溪市将与央视长期合作,继续开展抚仙湖水下探秘活动。

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书记杨青代表中央电视台对第二次水下探秘活动的成功表示祝贺,并表示将继续关注抚仙湖,关注玉溪,关注云南,将抚仙湖的神秘秀美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展现在全国电视观众面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