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后母戊鼎和石寨山铜鼓
鼎是商周青铜文化中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之一,后母戊鼎是商鼎的代表器物之一。铜鼓是一种流行于滇国的礼器,但兼有多种功能,石寨山型铜鼓是其典型代表。
为什么把这两件产生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器物进行比较?因为它们在不同的社会都起着头等重要的作用,都是当时当地社会组织中具有表达统治者意志这一功用的器物,即所谓“重器”。同时,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起源,它们的前身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是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的锅。
滇国铜鼓
锅是日常用品,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和文化的差异,铜锅在中原演化为铜鼎,而在滇国演化为铜鼓,都成为祭祀的重要礼器。
令人们感兴趣的是:为什么同样是普普通通的煮食物的锅,在发展演化进程中,会出现不同的演化结果。在中原地区发展成为作为礼器的鼎而在商代达到高峰,在西南地区却发展成为铜鼓而在滇国成熟完善?同时,在商周青铜器中,绝对没有铜鼓这一器物;而在古滇青铜器中,仅在天子庙第41号墓出土了一件巫师纹青铜鼎,独一无二。
中国多种多样的环境是多元文化形成的舞台。黄河中下游广袤的黄土地无疑为农耕提供了极佳的自然条件,因此,黄河中下游的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相对较快,由此而产生的中原文化主导和影响着整个中华文化的发展走向。
中原地区,商朝立国约600年(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由于青铜冶炼技术的提高、天文学和历法的进步和甲骨文字的成熟,商代的经济和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在这一经济文化基础上,商朝的国家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为了维持其统治,商王朝不仅制定了严酷的法律并建立了庞大的军队,设立了监狱,通过礼仪定式与礼制规范塑造人们的行为与思想。通过礼制规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礼法,来维护一个稳定的社会统治秩序。中国礼制的核心是它的宗法制度。这个制度的完善时期在西周,但在商代已经成型。他们把祭天、祀祖的礼仪结合起来,极力宣扬帝王“天命神授”观,通过树立皇帝的绝对权威从而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而这时,中原地区的青铜制造进入发达时期,大量青铜鼎的产生在所必然。
起初人们用锅将煮熟的食物敬献给天地、祖先时,在此过程中锅逐渐演变成为鼎。商周时期的鼎,是社稷的象征,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被视为立国重器,被赋予“显赫”、“尊贵”的意义。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九鼎就成为传国重器,是国家政权的象征,所以古书有“天子九鼎”、“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的说法。鼎也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就是证明。同时,鼎又有旌功载德的功能。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旌表功绩,记载盛况。后母戊鼎就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
云南地区虽然是铜的重要产地之一,但青铜器的出现比中原地区晚了一千多年。当云南进入青铜时代门槛的时候,滇国尚处于氏族部落由母系氏族制向父系氏族制过渡的阶段,其农业还是刀耕火种的原始农耕。部落联盟的统治还存在原始的民主制,氏族议事会为领导机构,还没有将“天命”与权力挂钩,尚未形成礼制、政治制度完善的国家,没有社稷观念,也没有“天子”之说。他们崇拜的,仍是自然神灵。诡异神秘的蛇,往往成为祭祀的对象。祭祀自然神灵并不需要熟食,铜锅于是演变成为召集民众祀神灵的打击乐器——铜鼓。鼓声响起,感天动地,隆隆鼓声中,人们载歌载舞,祈祷平安、风调雨顺。铜鼓在滇国,还兼有联络和指挥部族对敌作战的功能,其响亮的声音,便是战斗的号令。同时,铜鼓又是一种日常使用的乐器,寄托着能歌善舞的滇国人民的喜怒哀乐。早期的铜鼓,仍然具有煮食的功能。更令人意外的是,铜鼓还衍生为滇国一类独有的器物——鼓型贮贝器,正是这种贮贝器上的具体生动的人物群像,记录了当时滇人的社会状况。
后母戊鼎
从后母戊鼎和石寨山铜鼓的不同使用功能,我们看到了处于不同社会进程中的的政治理念。
商人视鼎为社稷的象征,因此他们视鼎的稳重造型为美,认为其显现出庄重不可动摇的气势。出土于河南安阳的后母戊鼎为长立方型,口沿很厚,轮廓方直,上竖两耳,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千克,因其腹部著有“后母戊”三字而得名。该鼎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为了追求神秘感,后母戊鼎周围则布满兽面花纹和夔龙花纹。这些兽面纹又称饕餮纹,是以虎、牛、羊等动物为原型,经过综合、夸张等艺术处理手法而创造出的抽象图案。
滇国人将古朴简单的楚雄万家坝型铜鼓发展为形制稳定、铸造精细、图饰丰富的铜鼓,由于以石寨山古墓葬群出土的铜鼓为代表,所以称为石寨山型铜鼓。
铜鼓的声音来自敲击鼓面产生的振动,并经过鼓腔的共鸣与鼓口的扩散。滇人追求铜鼓的音响,又要便于移动,因而鼓面圆而平,壁薄而中空,造型轻灵秀气。石寨山古墓群14号墓出土的一面西汉铜鼓通高31厘米、面径41厘米,胸部呈半弧形外突、超过鼓面,腰部收束,两旁各有一对半环耳,足部外侈。铜鼓纹饰是一些纪实性的图案如太阳纹、三角纹、弦纹、锯齿纹、圆涡纹、翔鹭纹等,还有古代滇人生活特征的龙舟竞渡纹饰,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写实的风格。
另外要说的是,商朝没有铜鼓,但并不是他们没有鼓一类的响器。在新石器时代,中原地区就出现了陶鼓。陶鼓又称土鼓,是用陶土烧制成鼓框,再蒙上动物的皮革做成。这种以皮革制作鼓面的方法一直延续发展至今。而滇国出现的唯一的巫师纹青铜鼎,显然是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而结合自身的理念而制作,只是滇国的社稷传承不强,尚无完备的礼制而没有广泛流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