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猛天趣《九狮舞》
江阴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风情,孕育了内敛与外放交叠的人性民俗,缔结了柔韧和硬朗兼具的地域特色。江阴民俗繁茂,境内民间文化遗存丰富,流传于江阴西部利港镇沿江一带的《九狮舞》就是江阴民俗民间舞蹈中一朵争奇斗艳的奇葩。
我国民间素有喜庆节日舞狮的传统。三国始有记载,及至隋唐则成为盛行一时的文娱节目。隋薛道衡有诗云:“抑扬百兽舞,盘蹦五禽戏,狻猊(即狮子)弄斑足,巨象垂长鼻。”唐白居易也有诗曰:“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绘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起毛衣摆双耳……”舞狮作为一项传统的文化在我国已流传了几千年,在江阴也流传已久。清代江阴诗人缪植曾在看过舞狮后,吟诗赞道:“琼姿冰骨本天成,百兽相逢不用惊。猛烈性情今脱尽,单留一片是空明。”
九狮舞由九只长1.25米的双手狮和一个引球组成,伴奏与民间的“元宵锣鼓”相同。“元宵锣鼓”由鼓、钹、大锣、小锣4件打击乐器组成,共有8种不同的节奏。乐队根据演员表演情绪较自由地伴奏,以烘托气氛。在街头广场,打击乐器声音响亮、节奏鲜明,易于指挥、易于统一节奏。演员拿着手狮形道具在“引球人”逗导下起舞,舞蹈由30个图形组合而成,舞狮动作有滚狮、行狮、守狮戏球、游狮、舞狮、狮转头、高头狮、对狮、爬狮、跃狮、翻狮、流狮等。舞至高潮时,演员随着锣鼓收点而将手中狮子造型组成“太平”二字,结束舞蹈表演。九狮舞的技术性极高,在表演时加进了杂技动作。“艺中有技、技中有艺”,技艺并重是九狮舞的显著审美特征。九狮舞原来在广场表演时,以穿阵走形队为主,直到1953年参加江阴县民间文艺会演后,才编排了许多动作,登上舞台演出。九狮舞伴奏热闹,动作美观,气氛热烈,服饰讲究。引球人与舞狮者服饰相同,均穿中式对襟上衣,灯笼裤,扎红腰带,扎头巾,系饰红绒球的头带,穿饰红绒球的粉底皂靴。但服装颜色不同,引球人是白衣裤镶紫边,舞狮人是淡黄衣裤镶大红边,头巾颜色与服饰相同。
九狮舞有着古老的传说和悠久的历史。九狮舞为何用九只狮子,民间有各种传说。其一说是根据八卦的九个方位(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中)而定。其二说是夏禹以后,把中国划为九个州,“九狮”就代表九州,泛指全国。此外还有一种神奇的传说,在古代,陆地上豺狼鬼怪横行,天上的“太乙真人”得悉此事,派他的九头狮座下凡,拯救生灵。九头狮座分身为九只狮子,从九个方位驱赶豺狼鬼怪,把这些害人的东西赶入大海,从此天下太平。人们为了牢记九头狮座的功德,耍起了九狮舞,同时表示太平、吉祥,故人们又称其为“太平狮子”。九狮舞经历了我国若干朝代传承至今,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舞蹈的内容象征着太平盛世、喜庆祥瑞,体现了劳动人民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九狮舞虽然流传历史悠久,但是在民国以后很长的一段历史中呈现空白,直到1936年被利港的赵国民发掘并作了记录,得到传承和发扬,一直流传至今。赵国民对该舞的阵势、队形,狮子的制扎工艺,进行多次整理,不断完善美化,使这一可贵的民间舞蹈更趋完美。然而在当今社会,人们重经济,轻文化,九狮舞这样的民间舞蹈一度未被人们重视。为保护传承九狮舞,利港镇党委政府制定了五年保护计划,由利港镇文化服务中心组织实施。他们设立了“龙狮舞艺术中心”,安排了专人负责九狮舞的传授和培训,挑选九狮舞表演演员进行学习排练;把九狮舞融入社区,普及到广大群众当中;还让九狮舞走近学校,培养出了一批青少年九狮舞演员,让九狮舞这一民间艺术后继有人;还拨出专项资金重新对九狮舞的手狮道具、绣球及演员服装,进行美化和制作。这些措施,让九狮舞的传承有了坚实的保障。
象征着太平吉祥的九狮舞,将在江阴这块土地上得到传承和发扬。
利港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表演的《九狮舞》 (陆敏 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