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铁艺绽新花
铁艺,俗称打铁,是江阴地区一项古老的传统生产技艺。打铁匠,曾经遍布江阴城乡。
我国的冶炼铸造技术历史悠久,中国是世界上使用冶铁制品较早的国家之一。现代考古发现,公元前2000年,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地区出现了红铜和青铜制作的工具和铜镜,已采用合范铸造技术,用冷锻法制成。铁在自然界中并不是一种稀缺物质,但人类能提炼出一定纯度的铁却是公元前9世纪左右的事。西周晚期虢国大墓中发掘出的铜柄铁剑,是我国中原地区发现的时代最早、人工冶炼得到的整块铁器。早在2500多年前,我国便已形成冶炼、锻打、淬火等一整套相当高超的铁制品制造技术,铁制品的出现,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千百年来,人类使用铁器最多的是民用品,主要是镰刀、铁耙等农具系列,炊具、刀剪等居民家用铁器系列和锛斧、瓦刀等工匠工具等铁器制品;最重要的是兵器系列,早期的戈、矛、刀、剑、弓箭铠甲,发展到后来的战车铁炮等等。可以说,最早期的铁艺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功利性而不是纯粹审美性。
解放以后,我国在大力发展大型钢铁工业、机械工业的同时,还从中国是农业大国的特点着眼,十分重视铁制品小农具的生产。在江阴,每个乡镇还成立了铁业社、农具厂等,从事各种工具、农具生产。产品主要有两大系列:一是铁制小农具系列,镰刀、钉耙、锄头、铁锹等;二是农村居民家用铁器系列,薄刀、铲刀、铁锅等;另外,根据生产行业需要,打制木工、瓦工用具;渔业、造船业以及矿业、林业等各行各业所需要的铁器制品。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江阴每年都举行小农具锻打的技术比赛,使小农具生产涌现了一批技术能手。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起,铁锅等铁制日用品逐渐被铝制品、塑料制品等替代,铁器制品的生产大大削减,这些铁业社、农具厂等企业大多解体,不复存在。代之出现的是一些从昔日铁业社、农具厂下岗的技术能手开办的打铁铺,他们利用自身掌握的铁器制造技术,进行个体生产,自产自销,为农村农民群众服务。目前,专门从事小农具生产的有祝塘镇的王根才、璜土镇的孙遗宝、长泾镇的张志芳等。其中,王根才铁铺生产的薄刀、镰刀等铁制品以优质价廉名传乡里;璜土孙记镰刀轻巧灵便,刀锋快,不易爆口,畅销本镇和石庄、利港、申港、夏港及常州、靖江等地。
利港镇巨匠铁艺有限公司的铁艺制作,在继承传统工艺中异峰突起,开辟了新路。一样的冶炼用铁,一样的锻打工艺,却做出了艺术性很强的新型产品:小巧玲珑的工艺品、美观耐用的花饰门、雍容华贵的高档栏杆等,令人耳目一新,啧啧称赞,使传统的“打铁”绽出了新的铁艺之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建筑铁艺、家具铁艺领域。
巨匠铁艺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徐强对铁艺生产有着新的理念,他吸收了欧洲的铁艺文化。他认为,铁艺与建筑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早期的农具与兵器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铁艺。只有当人们把家具与金属艺术结合起来,钢铁成为家具的主要材料时,铁艺才真正得到了发展。古罗马时期最先产生了铁制的折叠椅和座椅,它们是在集会时供高级别的地方行政长官使用的,这些折叠椅还没有运用雕刻、镂空、锻打等技艺,只是嵌入了象牙等一些饰品。由此可见,铁艺家具一出现,便与典雅和尊贵联系到了一起。16世纪,意大利和德国在铁艺中使用了一种浓酸腐蚀的方法,使铁艺造型有了一个新的突破,推动了铁艺的发展,给铁艺注入了新的血液,铁艺既保持了原有的豪华、精致、流畅、典雅的特质,又更加重视个人的品位和个性,它引入了花鸟、藤蔓、草木枝叶、贝壳等图案,在人物造型方面,圣经人物、带翅膀的小天使等,都带上了凡人的表情,活泼而富于变化。铁制家具被赋予了一种青铜般的质感或是重木家具的质感,给铁艺带来了浓厚的人文气息。这种铁制家具在清朝乾隆年间,从中国的对外门户广州传入了我国,首先在广州,形成了用料粗大、体质厚重、雕刻繁缛的广式新款铁艺家具。利港巨匠铁艺公司正是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同时,接受了广式家具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一改老式打铁工序,在设计、锻打上进行了改进,把铁艺应用到了铁门、栏杆和工艺品等制作上。他们的生产流程有型材挤压、放样、锻打整直、打磨、铆接、酸洗、涂装等10多道工序,其中还通过热浸镀锌、静电喷塑等新工艺,解决了千百年来铁器易生锈、不耐腐蚀等缺点。他们制作出来的工艺品,造型优美,形象逼真;制成的铁门、栏杆,融实用与艺术于一身,既结实耐用,又美观华丽。更受人欢迎的是,产品耐腐蚀、拒氧化,25年之内基本不变色。如今,巨匠铁艺产品大量销往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地,江阴的一些高档的建筑物和豪华别墅也前往订制铁艺铁门、栏杆和家具。古老的铁艺绽出了新花,将会越开越美!
利港巨匠铁艺有限公司的铁艺产品——花饰栏杆 (邵瑞达 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