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抗倭军粮肚脐饼

抗倭军粮肚脐饼

时间:2023-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抗倭军粮肚脐饼记得小时候,故乡雁荡流行着一种奇特的烧饼。肚脐饼一面焦一面黄,外脆内软,清香扑鼻,美味可口,是一种价廉物美的大众化食品。肚脐饼,就成了浙东、浙南和闽北沿海一带特有的传统糕点,尤其在雁荡山一带广为流行。民间相传,肚脐饼是雁荡山一位烧饼师傅创制的劳军慰问品。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已逝世400余年了,瓯江南北,雁荡山下,已多年难觅肚脐饼了,只有一则美好的传说仍在民间流传着。
抗倭军粮肚脐饼_雁荡风物

抗倭军粮肚脐饼

记得小时候,故乡雁荡流行着一种奇特的烧饼。这种饼直径10厘米左右,比较厚实粗犷,中间有一个圆圆的小洞孔,好像人的肚脐眼一样,故而俗称“肚脐饼”。它是用发酵过的面粉做成扁圆饼,饼内没有陷料,表面撒上一些黑芝麻,然后一只只粘贴在烧饼炉的内壁上,再在饼面上刷一层植物油,用炭火慢慢地烤制而成。肚脐饼一面焦一面黄,外脆内软,清香扑鼻,美味可口,是一种价廉物美的大众化食品。早年,故乡小朋友们特别喜欢用这种肚脐饼当早饭吃,一只肚脐饼折起来,中间夹一根油条,就是一顿美味的中式快餐了。

肚脐饼,又称“穿心饼”,相传与我国抗倭名将戚继光有一段不解之缘,故又俗称“继光饼”、“光饼”。

400余年前,戚继光率领骁勇善战的戚家军,经常长途奔袭,转战浙闽两地沿海,英勇地抗击了入侵的倭寇,先后平定了浙江和福建的倭患,巩固了国防,保卫了家乡,建立了奇功。戚家军经常接到紧急命令,来不及生火煮饭,随时开拔,千里行军,追击倭寇。在长途急行军时,途中也无暇置灶做饭,官兵吃饭就成了一个大问题。戚继光灵机一动,设计了一种奇妙的干粮,就是在烧饼的中央戳一个小小的圆孔,用绳子串起来,挂在指战员的腰间,既便于行军作战,又能随时取食充饥。小小的肚脐饼,也在抗倭战争中荣立战功!后来,作为军队干粮的肚脐饼流入民间,人民为了纪念戚继光抗倭保家卫国的功绩,就把肚脐饼雅称为“光饼”。肚脐饼,就成了浙东、浙南和闽北沿海一带特有的传统糕点,尤其在雁荡山一带广为流行。

民间相传,肚脐饼是雁荡山一位烧饼师傅创制的劳军慰问品。

明代,雁荡山有一座戚家军的营盘,常有戚家军驻扎在那里。戚家军经常半夜里接到命令,紧急开拔,来不及生火做饭用膳,官兵们就饿着肚子行军。老百姓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总想设法为戚家军排忧解难。

当地有一个烧饼师傅,名叫阿三,看到戚家军英勇抗倭杀敌,对老百姓秋毫无犯,但经常饿着肚子行军,心想如何犒劳自己的部队呢?有一天,阿三师傅看到农民在番薯地里翻藤拔草时,把折断了的带叶子番薯藤一圈一圈地围在腰间,便于继续干活,回家时就从腰间取下番薯藤带回。于是受到了启迪,想到把烧饼做得光滑一点,中间戳一个洞眼,用绳子串起来,让戚家军将士们系在腰间,行军时随时随地都可以取食充饥。想到这里,阿三师傅就立即回家,动手和面做起饼来,在每只饼的中间都戳有一个小圆孔。阿三的小女儿看到后就嚷道:“爸爸,你的烧饼怎么长出一个肚脐眼来了!”阿三说:“好!就叫肚脐饼!这是送给戚家军当干粮的,好把倭寇早日消灭光。”乡亲们知道以后,一传十十传百,家家都连夜赶制肚脐饼。第二天清晨,乡亲们集中了200串5000只肚脐饼,送到戚家军的营盘里。不久,肚脐饼就成了整个戚家军的干粮。现在,雁荡山区还有一个名叫“营盘”的自然村,据说就是当年戚家军的驻地。浙、闽沿海市、县地方志中都有记载:明朝嘉靖年间,当地老百姓多赶制光饼送给戚家军,以充军粮。

浙闽沿海民间,至今流传着许多纪念戚继光的故事,其中不少与肚脐饼有关。

奉化名点酱烤猪头,是一道独具特色的佳肴,也与戚继光结缘。相传当年戚继光率戚家军在奉化抗倭时,当地老百姓抬着猪头、光饼、老酒前去犒军。戚继光有令在先,戚家军不收酒肉,只收部分光饼充作军粮。聪明的奉化百姓就把猪头肉切成光饼大小,和光饼混在一起,送到了戚家军营中,就说送的都是“光饼”。戚家军以为奉化光饼就是这模样,于是收下了。后来为了纪念戚继光,每逢吉庆节日,奉化人都要制作这一道食品,经代代相传,逐步改进,终于形成名点。现在的“酱烤猪头”,是用猪头肉和咸光饼加冰糖制成的,风味独特,香、脆、甜、鲜皆具,既可下酒,又可当点心,是当地酒筵上的一道名点。

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已逝世400余年了,瓯江南北,雁荡山下,已多年难觅肚脐饼了,只有一则美好的传说仍在民间流传着。笔者写完此文后在思考,何不继承与发扬这种别具特色的肚脐饼,使青少年在食用时,接受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