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浙江省诸暨县内尚县净名寺

浙江省诸暨县内尚县净名寺

时间:2023-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山洞养病40余年前,我因病曾先后在净名谷维摩洞和灵峰南碧霄两个山洞里休养,细细品味了两处附近景点的神韵,至今仍难以忘怀。1966年春节过后,在雁荡公社响岭头大队干部章永福表侄的安排下,我住到净名谷维摩洞养病。维摩洞虽然不大起眼,但命名与净名寺有关。南碧霄处于倚天嶂下部,因合掌峰原称“碧霄峰”,此洞因此得名。洞口朝南,与对面凌霞峰下的凌霞洞南北相向,故分称
山洞养病_雁荡风物

山洞养病

40余年前,我因病曾先后在净名谷维摩洞和灵峰南碧霄两个山洞里休养,细细品味了两处附近景点的神韵,至今仍难以忘怀。

当年我得的是浸润型肺结核。1964年秋,我读大三时,参加了中共浙江省委在诸暨县进行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简称“社教”。因运动前期以“清账目、清仓库、清财物、清工分”为主,后期发展为“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故又称“四清”运动。当时杭州大学师生与丽水地区干部混编成省委“社教”工作队,在诸暨县横山区搞“社教”试点。我与部分同学老师同龙泉县干部进驻街亭公社,队长是十三级干部、县委书记霍在宝。我和县委常委、城郊区区委书记张炳伟在一户贫困老太婆家“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想不到这位张书记生痨病,次年年底,我检查出患了肺结核,回家养病。

1966年春节过后,在雁荡公社响岭头大队干部章永福表侄的安排下,我住到净名谷维摩洞养病。我有一个姑姑嫁到雁荡响岩门章家,年龄比父亲大很多,我从未见过她和姑夫。雁荡姑姑有三个表兄两个表姐,其中三个表兄表姐年龄都比父亲大,我也从未见过。在烈士墓旁哀猴峰下那一排房屋,都是几位表兄及后代建造的老屋,后在响岭头都建有新房子。

维摩洞位于净名谷铁城嶂底,从谷口左边小路沿溪前进,跨过小矴步,经过水帘洞、梅花椿,拾级而上就到了。洞口朝西南,约10米宽,洞内不大,呈圆形,深高各约15米。洞内建筑已废,只留下洞口的一垛矮矮的残墙。洞中住着一位70多岁的老人,名叫章通汉,原来牧羊,身体老健,能说会道,常拄着那根铁拐杖,为散客导游。我就和老人同居一洞,利用他的简易锅灶烧水煮饭。晚上睡在木板搭成的小床上,对着半月形的洞天,两人东拉西扯地说着闲话。当时洞内空荡荡的,只是岩壁上有一个像小面盂大小的凹窟,内储岩隙中渗出的矿泉水,晶莹剔透。此泉水有点奇,不管洞外暴雨倾盆或久旱无雨,窟中的泉水一昼夜总是那么多,不溢不少,够我们两人食用一天。

维摩洞虽然不大起眼,但命名与净名寺有关。“维摩”与“净名”两词,在佛教中含义相同。“维摩”,就是“维摩诘”的简称,是古印度一位与释迦牟尼同时代的居士,汉语意释为“无垢称”、“净名”。维摩洞自古有名,宋代郭君举《维摩洞》诗:“来问维摩疾,因参不二门。一龛闲日月,方丈别乾坤。风落岩花暖,雨晴山鸟喧。何当分半席,默坐听潺湲。”可见,宋代维摩洞有寺院,有方丈,香火可能很盛。谢军作有《维摩洞》诗:“断壁洞开别有天,维摩结屋此安禅。金炉昼永香难尽,崖际常飞白玉烟。”

每天清晨,我在小溪边的空地上,打完了按《太极拳运动》一书学会的88式太极拳,吃过早饭,就在附近转悠,发现了不少奇观。原来,净名谷地处“两灵(灵峰灵岩)”之间,与烈士墓、三折瀑组成了环形黄金旅游线。沿线遍布嶂、峰、岩、石、溪、瀑、洞、寺等景观,既有登高望远,又有曲径通幽,奇趣横生,美妙无比。

净名寺初名“净名庵”,始建于宋太平兴国二年(977),今寺为民国年间重建。抗战时,杭州宗文中学南迁后,曾借寺宇作校舍。20世纪50年代,净名寺部分院舍曾作为雁荡中学学生宿舍,我读初中时就曾住宿过。1964年,温州市总工会在此办疗养院,主建筑已拆除,幸留寺前吉星桥。原山门有联:“净水绕门蓝作带,名山当户翠为屏。”寺内尚遗魁星池,每当明月凌空时,池内有魁星提笔剪影。寺后峭壁丹黄,称“蓼花嶂”。嶂底凹进,为“挂锡谷”。蓼花嶂左有莲蓬峰,右有金鼎峰。

站在吉星桥头东望,是著名的“老猴披衣”。此岩从东向西看,是烈士墓左上方低首哀泣的“哀猴峰”,原叫“睡猴峰”。左转身看蓼花嶂、莲蓬峰,构成了前跪后伏的“伏牛峰”,内侧尾部有小牛石。再北望谷底,左有灵鹫峰,右为铁城嶂,中是大佛峰,又名“石居士”,俗称“龙头岩”,顶有三星石。铁城嶂高100多米,横跨200余米。施元孚说“势若长城,色若铁黑,故名铁城”,有“雁荡山第一嶂”之称。嶂东南腰际,有“倒挂蝙蝠”石纹。嶂底有维摩洞、水帘洞和童子岩。从灵鹫峰下稍走几步,灵鹫变成了“灵猴东渡”,俗称“猴头脸”。峰南有小径,直通莲花洞。我曾攀登此岭,沿羊肠小道,经莲花洞,下到灵岩寺。

从维摩洞口看龙头岩,为“游丝嶂”,与铁城嶂隔溪相峙。嶂间有多道白色横纹如丝,故名。白色纹理中有“白龙饮水”图案。嶂下有“跃鲤岩”。铁城、游丝两嶂之间,天空狭窄,雅称“初月天”,故峡谷又名“初月谷”,谷底小涧为“初月溪”。元代李孝光描写此处:“两旁夹大石壁,如行永巷中,仰头见青天,如曲池中绿水,止而不波。”一场暴雨过后,游丝嶂上数以十计的瀑布,成排地从嶂上飞垂而下,有大有小,形态各异,蔚为壮观。

维摩洞口的梅花椿,高约三米,状如盘根错节的千年老梅,古拙欹曲。民国乐清县长张叔梅作有《梅花椿》诗:“老梅耐冷心如石,此石何年幻作梅?似恐暗香该大隐,无言独到海山来。”站在梅花椿前向南望,游丝嶂顶上有石燕峰,西北有回头猫。梅花椿北边为水帘洞。

净名谷底,与铁城嶂隔峡而立是鸡笼岩,高50多米,呈棱形,多横纹,状如竹篾编成的鸡笼,故名。此岩从西望,耸立成峰,名为“宝杵峰”。鸡笼岩与铁城嶂之间,是“鸡笼峡”。峡长100多米,宽三五米,峡口高约60米。循峡登山,至铁城嶂顶,附近有象鼻岩、鼬嵌岩等。沿着峭壁高矗的摩霄嶂前行,有仙人桥、开元洞、一支香、悬崖勒马等,直达上折瀑。我曾从上折瀑游经开元洞、穿鸡笼峡至维摩洞。

现代乐清人朱鹏《循铁城嶂度初月溪,访珠帘洞、含珠崖、散花天、一线天诸胜,归坐维摩石室有作》:“铁障城西访洞门,溪衔初月水潺湲。风声万窍通云壑,珠火一丸漏玉盘。织水成帘秋有影,散花着树梦无痕。归来一线光明路,欲向维摩净六根。”此诗概括了净名谷的主要景色。

净名谷附近景点除了三折瀑、灵龟觅蛇、少女含羞、将军抱印外,在响岩门附近有翠微嶂,嶂上有卧蚕峰。还有云霞嶂,嶂上有听诗叟、二仙谈诗、美女绣罗、朝天鲤鱼,内侧有霞嶂洞、龙王洞、虎口洞、墨鱼岩等。此外,溪中有蛤蟆岩,溪边有响岩。

梅雨季节到来后,维摩洞湿气较重,我就移住灵峰南碧霄,与兄妹两居士搭伙。南碧霄处于倚天嶂下部,因合掌峰原称“碧霄峰”,此洞因此得名。洞口朝南,与对面凌霞峰下的凌霞洞南北相向,故分称南北碧霄。清初,因洞内峭壁呈积雪似白色,故又称“雪洞”。南碧霄居住条件远胜维摩洞,不觉想起清代永嘉人张元彪《碧霄洞》诗:“隔断红尘住碧霄,空山寒雨夜潇潇。灯明洞口如初月,风入松林似早潮。螺髻千峰参佛面,练云一带系山腰。探奇未了灵峰胜,回首还应度石桥。”

住在南碧霄时,认识了时任乐清县文教局副局长包珍存,我们常常一起坐在北碧霄前阶石上,面对倚天峰,发挥想象,找出了十几处景物图案,现在都已记不清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