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明代文学家——徐中行
徐中行(1517—1578),明代文学家,字子舆,一作子与,号龙湾,天目山长兴(今属浙江)人,美姿容,善饮酒。
徐中行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授刑部广东司主事,兵部武选司杨继盛上疏弹劾奸相严嵩,被囚系狱,中行不顾牵连,公然探狱,赠送食物。继盛被害后,又为其料理丧事,引起严嵩忌恨,被贬为长芦盐运判官,迁阳州同知。在福建任上,省城西湖滨隙地,为豪右湮塞侵没,下令修复,并捐俸筑堤创阁,闽人立祠纪念。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因母丧回长兴,与吴承恩结为挚友。隆庆初年,吴承恩在长兴蒙受冤狱,经徐中行营救获释。与李攀龙、王世贞等结诗社,为明“后七子”之一。他一生到处为官作宦,诗歌多描绘各地的山川风貌和社会习俗,并寄寓到处奔波的无限感慨和怀念乡土的悠悠情思。如《初入滇关》写“白日开南缴,青天豁大荒”,概括滇疆的景色,笔力苍劲。贵州人陈田认为,后句“非至滇境者不知其妙”,实为会心之论。著有《天目山堂集》二十卷、《青萝馆诗》六卷,传于世。卒后葬于雉城东河泊所,王世贞撰墓志铭。
名人逸事
吴承恩被委以浙江长兴县丞期间结识了湖州府长兴人徐中行,两人成了莫逆之交。徐中行任河南汝宁知府期间,遍游天中胜景。当他结识吴承恩之后,听说吴承恩在写作一部奇书,名曰《西游记》,十分赞赏。
徐中行多次向吴承恩讲述汝宁府境内的嵖岈山景色,特别向吴承恩讲述了自己数次登临碴蚜山的感受,并高声吟咏了自己的诗作《嵖岈仙踪》:“嵖岈山上觅仙踪,石猴屹立半空中。圣僧讲经训愚顽,正果得道始大成。”吴承恩听了徐中行的讲述,尤其是唐僧曾多次到嵖岈山讲经,并教化石猴成为徒弟的故事,很有些心驰神往。
徐中行还推荐道:“写《西游记》不可不走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可不到嵖岈山,那真是个风景绝妙的好去处啊!”后来吴承恩因私自开仓放粮,赈济灾民被弹劾下狱。徐中行设法救吴承恩出狱并劝他远行以避祸。吴承恩问行往何处,徐中行说:“可往河南汝宁府嵖岈山,—来避祸,二来可激发创作《西游记》的灵感。”吴承恩由扬州抵南京,乘船溯江而上到达武汉,再由京汉故道骑驴至汝宁府地,终于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秋天,登上了嵖岈山。面前这天造地设、惟妙惟肖的石猴形象如同黄钟大吕撞开了他酝酿创作《西游记》的艺术闸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