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俗节日的分类
我国民俗节日众多,节日民俗复杂且呈现综合性的特点,民俗节日和其他所有的复杂事物一样,可以从各个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对其加以审视,做出分类。
(一)按节日的来历分类
节日是民俗节日的本源。我国的民俗节日不可胜计,节日的民俗活动极其丰富,但每一个节日民俗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每个民俗追溯其本源,都可和某个具体的节日相联。因此,可按节日的来历划分民俗节日。我们在上一节中,曾对节日的范畴做过探讨,把常见的节日划分为传统节日、现代节日、外来民俗节日、伟人的诞辰、忌日和国际组织规定的活动日四种类型,它们的来历各有不同,可作为节日来历的类型区分。其中,与节日的民俗活动联系较为紧密的有传统民间节日、外来民俗节日、新兴节日(限具有民俗内容的节日,其他除外)三种。
1.传统民间节日
包括汉族的节日和少数民族的节日,它传播范围广,传承时间长,是我国民俗节日的基本组成部分。
2.外来民俗节日
表现外国的节日风情。我国古代的一些外来节日,如佛教、伊斯兰教节日在流传过程中已与我国文化有相当程度的糅合,习惯上将其归入传统民间节日一类,因此,属于这部分的民俗节日并不多。
3.新兴节日
它是民俗节日的另一部分来源,又可称为准民俗节日。新兴节日的民俗活动有的取材于传统民俗,如上海静安民俗文化节在春节举行,展示春节的传统习俗,以春联、年画、福字、灯笼等渲染节日气氛,还有近百项民风民俗艺术表演和商品展销、特色小吃。这些节日展示的节俗来自传统的节日,可称“新瓶装旧酒”。新兴节日对民俗节日的重要不仅在于其能表演、展示传统的节日民俗,更重要的是它对传统民俗能推陈出新,或另辟蹊径,发展新的节日民俗。如哈尔滨冰雪节的民俗基础是该地原有的冰灯制作传统工艺,现代的冰雪节将这一传统工艺发展为冰雕、雪雕,大大扩展了冰灯的艺术魅力。同时,冰雪节又增加了赛冰帆、滑冰橇、雪橇、玩冰球等体育活动,使节俗内容的丰富程度大大增加。新兴节日还有大量新创的节日活动,如电影、电视、摄影、啤酒、宠物、科技、时装等都是现代社会的新事物,新兴节日中有不少以此围绕主题的节日活动。这些节日活动产生的时间不长,还不能称之为节日民俗,但是如能持续下去,将可能形成新的节日民俗。因此,从民俗节日的发展来看,新兴节日的重要性是无可置疑的。
(二)按节日的族属分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节日。然而,有一些节日是凡个或多个民族共有的。因此,民俗节日按族属分类,可分成单一民族的民俗节日和跨民族的民俗节日两种类型。
1.单一民族的民俗节日
常出现于一些民族独有的节日中。如,洗澡节是藏族特有的节日,每年夏末秋初的时候,藏族的男女老幼都背着帐篷,带着食品,兴高采烈地来到河畔溪沟欢度洗澡节。人们在河里洗澡、游泳的同时,还把家中所有的衣服被褥等带到河里清洗。这每年一次的洗澡节习俗便是藏族特有的节日习俗。
2.跨民族的民俗节日及节日民俗
体现于各民族共有的节日中。它又有两种情形。
一是数个民族共有,如泼水节为傣族、阿昌族、布朗族、德昂族的传统节日。
二是数十个民族共有,其中以春节最为突出。春节是我国跨民族数量最多的传统节日,除汉族外,蒙古、藏、朝鲜、赫哲、满、苗、壮、彝、达斡尔、鄂伦春等二十多个民族都过春节。春节的某些习俗在许多民族中流行,如拜年、守岁、放鞭炮、贴春联不仅是汉族的春节习俗,也是许多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属于跨民族的节日习俗。
当然,各民族在过共同节日时,由于所处的地理条件、民族传统不同,节日的民俗活动又有自己的特色。以春节为例,蒙古族以白色为吉祥色,春节时要穿白色的服装,互相赠送白色礼物,骑白马,以白色的马奶酒祭祀祖先。藏族过年家家都有一个木制的五谷斗,称“切玛”,斗外绘有彩绘花纹,斗内盛装糌粑、红豆、人参果等食品,上面堆满青稞穗,摆上以酥油花彩塑的羊头、牛头。“切玛”是藏族祈求丰年的象征。赫哲族过年时所吃食品有兽肉和从冰下钓来的鱼,还有一种以野生果制作的饼子,称“稠李子”。过年期间,赫哲族人习惯聚在一起,听民间艺人演唱“伊玛堪”,年轻人则在一起玩溜冰、滑雪、射草靶等游戏。这些过年时民族特有的习俗体现了民俗共性中的个性,个性丰富了共性。
因此,从节日民俗的角度看,各民族特有的民俗节日固然有单一民族的节日民俗,但跨民族的民俗节日也可有单一民族的节日民俗。
(三)按节日的时代分类
节日是与时代相连的。我国的节日中虽有不少跨时代的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等从上古时代一直流传至今,但也有许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消逝,或者在某一历史阶段产生出新的节日。节日有时代性,民俗节日及节日民俗自然也有时代性。民俗节日及节日民俗以时代特点区分有三种情况:
1.历代传承至今的民俗节日及节日民俗
我国的传统节日中,有大量的民俗节日是由古代传承下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民俗亦如此,如,春节的拜年、贴春联、放鞭炮,端午的划龙舟、吃粽子,中秋的赏月、吃月饼,重阳的登高、赏菊等习俗,都是古已有之,历代相传,至今仍然盛行不衰。这些民俗在民间有深厚的基础,是我国节日民俗的中坚部分。
2.已消失或渐趋衰亡的民俗节日和节日民俗
像唐代的“千秋节”到五代就消亡了。我国的传统节日民俗中,有许多已随历史的推移而失去流传。如寒食节禁火,在上古时代曾十分流行。据《后汉书·周举传》称,东汉时期,太原地区寒食禁火长达一月。禁火之俗,后经许多有识见的政治家反对,日期渐渐缩短。唐宋时,寒食禁火缩短为三天,明代寒食节已不禁火,后来连寒食节本身也并入清明节,与清明融为一体。古代寒食习俗如今只能在清明节的青团中还能见到某些孑遗。
民俗节日与节日民俗的消失和时代的进步有很大关系。高山族、佤族过去曾有“猎首祭”,是将人头砍下作为祭品,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一落后的节俗逐渐遭到废止。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变化速度之快是过去几百年上千年都未曾有过的,传统节日及节日中的民俗衰亡的速度因此大大加快。如,汉族地区过去春节总要祭神祀祖,现在这一现象已大大减少。汉族的其他传统节俗活动,如正月十五妇女走百病,七月七日穿针、乞巧,七月十五做盂兰盆会,放河灯祭鬼等,现在也已渐趋衰亡,在城市都已绝迹,农村中也只在偏远地区可以见到。这些节日及其民俗迟早将成为博物馆中的陈列品。
3.现代新兴的民俗节日与节日民俗
民俗节日、节日民俗总是处于新陈代谢的发展中,古代社会发展缓慢,民俗节日、节日民俗的变化较慢;现代社会变化迅猛,民俗节日、节日民俗新陈代谢的速度因而大大加快。现代社会中,一批旧的节日民俗被日益淘汰,同时,一些新的节日民俗也在产生。如春节拜年,过去都是上门拜年,现在出现集体团拜、电话拜年、通过因特网拜年等新现象。中央电视台每年举办的春节晚会称为全国大众的“年夜饭”,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围坐电视机前观看晚会节目。这些活动有的已成为新的节日民俗,有的可能是新节日民俗的萌芽。
新的节日民俗也可在挖掘旧节俗的基础上产生。南通文化工作者利用旧的民俗活动“挂天灯”“放河灯”的形式丰富元宵节的灯会,起到轰动效应。一时间,“街谈巷议,人人说灯会。扶老携幼,户户看花灯。”这些都是新兴节日民俗的成功例子。
但相对新兴节日民俗而言,现代新兴民俗节日的发展要缓慢得多。像江苏宜兴陶瓷节、南通民间艺术节、广西民歌节、拉萨藏族服饰节、洛阳牡丹节、长沙烟花节、安徽砀山梨花节等都是在传统民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且增长迅速,有固定的日期和丰富的民俗活动,基本上可以归入现代新兴民俗节日之列。然而由于这些节日多由官方主办,而非民间自发形成,一般民众参与度不够,还不能视为完全意义上的民俗节日。
(四)按节日的主题分类
节日的主题是指节日活动的主旨,我国节日数量众多,节日内容十分繁杂,许多节日有几项或十几项活动内容,但其中必有一些是与节日主旨有关的内容,以此为据可将民俗节日分成以下几类。
1.农事类节日
我国的传统节日多数在农业社会中形成,以农事活动为主题的节日较多。如春播和秋收的时候,农业民族常有节日仪式。汉族在立春日举行迎句芒神、鞭春牛的活动;壮族春播前有牛王节,人们去山上采集树叶,以煮树叶的水做成糯米“乌饭”,用以喂牛;侗族有“舞春牛”节俗,人们戴上象征春牛的道具,扮演春牛,另由一些人扮作农夫农妇,赶着春牛边舞边唱,把春牛送到各家各户。秋收时节,农业民族有庆丰收的节日。高山族的丰年节,姑娘们手执木制的长舂米杵,环绕石臼跳起欢快的“舂米舞”;藏族的望果节,人们手持青稞穗、蚕豆角等象征丰收的物品在田野里载歌载舞。农事节日还包括林、牧、副、渔等行业的活动。
东北地区的老把头节是庆贺山神爷的生日,这一日,山中伐木、挖参、打猎者要拿着酒肉香烛去老把头庙行祭。鄂温克族的米阔勒节是畜牧生产的节日,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牧畜去势(阉割),烙印标记,剪马尾马鬃,并表演套马绝技。高山族的丰渔祭、苗族的虾子节、杀鱼节等与渔业有关,彝族的采药日、景颇族的采草节与副业有关,其节日主题都属农事活动,可将它们归于一类。
2.宗教、祭祀类节日
此类节日的范围很广,包括原始宗教影响下产生的节日,也包括人为宗教的节日。受原始宗教影响的节日有祭灶、木脑节、祭敖包等。如,祭灶是我国全民性的祭祀节日,周代礼制已将其列为“五祀”,但时间是夏日,和人类早期的火崇拜、太阳崇拜有关。后来,祭灶改为腊祭,灶君由火之主升格为“一家之主”,年年岁岁享受人间供奉的香火。祭敖包是蒙古族的节日,敖包以木石堆垒而成,被认为是氏族保护神,每年农历六七月间,蒙古族人要在各地草原举行隆重的敖包大祭。人为宗教的节日在我国主要是佛教、道教、伊斯兰教节日。佛教节日有浴佛节、涅槃节、中元节、成道节等。另有藏传佛教节日传大召、传小召、萨噶达瓦、灯节、丝邦节,小乘佛教节日豪瓦萨(关门节)、奥瓦萨(开门节)等。道教节日有老君圣诞、玉皇圣诞、蟠桃会(王母生日)、吕祖诞辰等。伊斯兰教节日有开斋节、宰牲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盖得尔夜等。这些节日的特点是都有宗教的仪式,如举行法会、道场,参加诵经、礼拜等活动,其节日主题与宗教有关。
3.纪念类节日
此类节日的主题是纪念重大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锡伯族的“杜因拜专扎坤”节,为纪念该族清代由东北迁徙至新疆而设立;侗族的林王节,纪念明代侗族起义英雄林宽;蒙古族祭成吉思汗陵,纪念蒙古历史上最杰出的领袖铁木真。这些都是名副其实的纪念类节日。纪念节日中还有一些是由历史传说的附会而产生纪念意义的,如端午节纪念屈原,清明节纪念介子推,也可列为纪念节日之列。
4.文化游乐类节日
此类节日以文化游乐为主要节俗活动,有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藏族的林卡节,苗族的龙船节,侗族的花炮节,京族的哈节,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会等。“那达慕”在蒙语中意为“娱乐”、“游艺”,节日期间,举行著名的男子三艺竞赛:骑马、摔跤、射箭。藏族的林卡节,意为“世界快乐日”,过节时,人们穿上盛装,带着酥油茶、青稞酒和各种食品到绿树成荫的林卡(公园)野宴,欢歌曼舞,自娱自乐。这些节日的主题都是文化游乐。
5.庆贺类节日
此类节日以喜庆活动为主题,最突出的是各民族的年节。年节活动的内容非常丰富,但主要内容是围绕纳喜迎福,具有浓郁的庆贺色彩。
6.商贸类节日
此类节日是以商品贸易为主题的。传统节日中此类节日有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药市、纳西族的骡马会等。节日期间,人们以赶集、庙会等形式买卖农副产品和其他商品,进行物资交流。现代新兴的准民俗节日中有许多以土特产品命名的节日,如陶瓷节、啤酒节、黄酒节、药材节、荔枝节、葡萄节、阿胶节等,以及一些以饮食文化标榜的饮食节、美食节等都属此类节日。
7.生活社交类节日
此类节日以健康卫生、尊老爱幼、恋爱择偶等社会生活内容为主题。如,藏族的沐浴节,朝鲜族的流头节,达斡尔族的药泉会等是以健康为主题的节日;朝鲜族的老人节、回婚节,彝族的娃娃节,纳西族的牧童会是以尊老爱幼为主题的节日。有恋爱择偶等社交内容的节日就更多了。西北地区土、回、东乡、撒拉、保安等族的花儿会,西南地区白族的绕山林,侗族、哈尼族的姑娘节,布依族的跳花会,壮族的歌圩节,瑶族的歌堂节、赶鸟节,苗族的踩山节、跳花节、芦笙节、姐妹节等都有男女相会、以歌舞游戏觅友、谈情说爱的内容。现代新兴准民俗节日中,陕西的敬老节在重阳节基础上增添敬老的节日活动,杭州的母亲节主题为尊母重母敬母,是属于新时代的生活社交类节日。
【思考题】
1.简述节日民俗的种类和特征。
2.简述节日民俗和民俗节日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