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总统1972年2月对中国的历史性访问,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进入一个新纪元。中美双方签署的《上海公报》是一个历史性的重要文件,它奠定了中美关系的基础,向全世界表明中美两国即将结束长达22年之久的敌视,中美关系将朝着正常化的道路发展。哈里·哈丁的《脆弱的关系——1972年以来的美国与中国》(以下称《脆弱的关系》)论述了中美关系在国际环境不断变化、中国大陆和台湾内部的戏剧性发展,以及美国经济、政治生活的演变如何使中美关系日渐变冷,中美关系的脆弱性日益凸显等问题。[20]《脆弱的关系》还论述了中美各自社会对对方看法的转变,显示了从喜悦到失望又到喜悦,那种起伏不定的情绪是如何影响着诸如台湾、地区安全和人权等实质性问题上的冲突。[21]尼克松访华促使中美关系正常化,但哈里·哈丁认为,来自苏联的共同威胁使两国走到一起。这种共同利益使两国抛开在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巨大差异而寻求与莫斯科抗衡的相同点。[22]随着苏联的解体,中美关系的战略基础不复存在。
20世纪80年代,中美关系经历了“失望、疏远、和解”的过程,这同两国国内政治、文化价值观念有密切的联系,中美之间交往越是深入,两国之间的矛盾就越是暴露。美国为了遏制苏联的扩张,希望与中国发展战略关系,但通过多次交往,发现中国实力远不如美国想象的那样,实际上,美国人低估了中国极“左”路线,尤其是“文革”给中国带来破坏的程度。所以,美国政府官员认为,中国距离成为一个全球大国还要几十年的时间,因此美国不准备“付出高昂的代价”去保持它同北京的关系。对此,哈里·哈丁认为:“中国在美国的战略考虑中所具有的意义比70年代初中美开始和解以来任何时候都要小。”[23]而政治领导人的改变也极大地影响中美关系的进程,国务卿黑格(Alexander Meigs Haig,Jr.)1982年6月的辞职,使得里根政府失去了一位主张加强同中国战略关系的最积极的支持者。
中美关系的脆弱性还体现在两国关系长期处在矛盾、妥协、对抗、再妥协中。哈里·哈丁提出重新制定美国对华政策的建议,他认为,美国在决定对华政策时有一条有用的指导原则,即看它是否与美国对其他国家采取的措施保持平衡。其他侵犯人权或是与美国贸易出现顺差的国家是否同样被取消贸易最惠国待遇?在获得先进技术或发展援助方面,对中国是否与对那些在人权或外交政策上与中国相似的国家一视同仁?美国如果能够像对待其他国家一样对待中国,肯定将有助于与中国建立正常关系。[24]哈丁强调,中美关系将会比以往更加多样化,以适应多元结构的美国和渐趋多样化的中国之间的互动。对美国人来说,最为明智的是不追求那种“特殊关系”,而是应该尽力发展一种正常关系。中美关系与其说是那种过去常见的纯粹的利益汇合或完全的利益对立,倒还不如更明智地说双方的目标既有互补也有竞争的一面。[25]这个政策建议尽管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但它对克服今天中美两国关系的脆弱性仍有建设性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