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家书屋的“书”的问题

农家书屋的“书”的问题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一些村民的谈话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人表示没有听说过农家书屋,有的行政村只是在开村委会时作简要说明,且有的农家书屋图书的数量与质量、新书购置、可用信息量也阻碍图书的利用率。近几年来,“三农”图书的出版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是随着“农家书屋”工程的快速推进,“三农”图书的出版已经不能适应农家书屋的建设要求。(三)农家书屋图书针对性差农家书屋是为农民所开,为农民所用。
农家书屋的“书”的问题_农家书屋的建设与管理

(一)农家书屋利用率普遍偏低

目前,由于农村大多数农民缺乏阅读习惯,加上宣传工作不到位,书屋虽然建成,图书借阅率却普遍偏低,平均借阅率不到10%。从抽查的借阅记录发现,借书的80%以上是中小学生,所借书目为少儿和文化类书籍,大部分的图书还处于闲置状态。

大部分农家书屋都承袭市县公共图书馆的旧的管理模式:对图书都采取闭架借阅或半开架借阅的方式,使农民读者不能直接接触到图书;读者都要办理借书证。过于烦琐的借阅手续对文化程度不高且很少接触农家书屋的农民来说形成一定的障碍,使农民读者对农家书屋产生隔阂,不好意思走进农家书屋。从一些村民的谈话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人表示没有听说过农家书屋,有的行政村只是在开村委会时作简要说明,且有的农家书屋图书的数量与质量、新书购置、可用信息量也阻碍图书的利用率。从被调查的农民群体来说,有44Ʊ9%的读者因为农家书屋需求信息少和缺少新书而不去问津。由此可以看出,农家书屋还远远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目前农家书屋的建立主要有四种:一种是依托乡镇文化站,各种文化设施较齐全。二是依托乡村中小学,村校合建。三是依托村委会,由村两委干部代为管理。四是依托村老年协会,由村老年协会代为管理。农家书屋建设依托在不同单位中,利用率是不一样的。在乡镇文化站与乡村中小学中利用率较高。乡镇文化站多设在集镇所在地,内部除图书室之外,还有网吧、棋牌室、培训室、乡(镇)情展览室等,文化娱乐设施多,对读者吸引力大。在乡村中小学,有老师兼职做管理员,除对学生开放外,还可以对村民开放,故利用率也高。因村老年活动中心也是社区公共活动中心,同时聘请有文化的老年人做管理员,开放有保证,因此利用率也不低。一般建在村委会办公区的图书室利用率最低,只有上级来检查时才让村民来借书装门面,平时都将书锁在柜子里,所以书看起来都很新。目前乡村图书室主要读者群体是中小学生,其次是中老年男性,青年读者最少。

(二)农家书屋图书数量少

多数农家书屋只有2000册左右图书,对于人口总量超过2000人的村庄来说,人均只有1册,这些书当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不适合农民阅读。现在乡村图书室大部分图书来源于城市相关机构捐赠,过时的废旧图书偏多。言情、武侠小说书成主流,新书年增长量更是少得可怜,农民想要借阅农业生产与养殖类的科技书籍很难。还有很多图书室只有图书,没有期刊报纸。

按照农家书屋的建设标准,每个农家书屋配置实用图书不少于1500册(复本在5册以下),种类不少于500种,报刊原则上不少于30种,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同时,图书每年的更新率应该达到10%。按照目前的农家书屋建设计划,到2010年底,全国建成的近30万家农家书屋,采购图书5亿册。1999—2005年,我国的“三农”选题数量基本没有明显变化,为3000—4000个。2006年,“三农”选题多年来首次突破5000个。2007年,跃升至近7000个。以上数据说明,自从2005年开始农家书屋工程以后,我国出版行业更加重视“三农”图书的出版,国内大多数出版社都策划了“三农”选题。但是2007—2009年,“三农”选题的数量又停滞不前,稳定在每年7000个左右的水平。每年7000多个“三农”选题与我国每年近20万种图书的出版总量相比,数量明显过少。多年来,“三农”选题占选题总量的比例一直低于4%,2006年首次超过4%。近几年来,“三农”图书的出版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是随着“农家书屋”工程的快速推进,“三农”图书的出版已经不能适应农家书屋的建设要求。

(三)农家书屋图书针对性差

农家书屋是为农民所开,为农民所用。那些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关联的实用类图书报刊才是农民朋友们所盼、所需的。但事实上,在为数不少的地方农家书屋里多多少少存在摆架子、撑门面的“景点”现象,诸如数量不够,四处借;新书不多,旧书凑;生活科技实用书籍太少,就把那些过时的政治书刊增量打底。少数图书发行部门甚至把农家书屋作为某些滞销压库图书的“减压”发送渠道……难怪有些农民读者戏称:“不像是农家书屋,倒像是党校阅览室,过时书、报纸、杂志回收中心。”有些地方的农家书屋虽然建得也比较气派,装饰也比较新颖,桌椅书柜也较齐整,可是书屋书柜里的书籍要么是从一些部门搜集来的废旧书刊,要么是一些过时的旧书,要么是连专业人士阅读都有困难的专业书籍,不适合农民的品位。有些地方的农家书屋中有20%~30%的书农民看不懂,要么是专业性太强、理论太深,要么是与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很少有翻阅。

另外,配置结构和分类结构不够合理。从各地农家书屋的配置标准看,一般都是图书的配置数量达到了总局的要求,而音像类、报刊类产品因为一些客观原因配置难度较大,落实比例低。配置结构存在重图书,轻音像、报刊的倾向,较少考虑当地居民的实际情况,如上海人民出版社期刊中心编辑在调研时发现农民对报纸、期刊更加“情有独钟”,尤其欢迎时政新闻类、实用技术类和生活保健类期刊。

(四)视听设备和电子音像制品比较缺乏

国家规定每个农家书屋的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但是对内容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因而很多乡村里的农家书屋为了应付任务和节省资金,往往对音像制品采取租赁的形式,在农家书屋看到的常常是“老面孔”。由于管理部门鞭长莫及、疏于管理,“走私”“盗版”音像制品有空子可钻,一些盗版音像制品甚至出现在农家书屋。这不仅危害老百姓法律意识,而且影响服务质量。至于乡村农家书屋音像制品的内容,正因为处于基层市场,部分不健康内容的音像制品到此积聚、交流,显现出庞杂、混乱的状况,对未成年人产生极大的危害。

电子音像制品因其具有纸质读物所不可比拟的形象直观、声形并茂、观赏性强等方面的特点,对广大农村不识字的老人和众多喜爱“快餐”文化的年轻人来说,似乎有着更大的吸引力。因此,当前重图书、轻音像报刊的失衡配置结构,必然会忽视一些特殊人群的阅读需求,从而导致农家书屋服务覆盖面的缺失。

(五)难以满足个性化阅读需求

农家书屋建成后,农民读书借书的热情很高,有来看杂志的,也有上网查资料的,可是一段时间后,前来看书的群众渐渐少了,偌大个屋子一架子的书没人阅读,让人看着都心疼。是什么原因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呢?一些农民读者道出了心声。“这里啥书都有,种地的、养猪的、打官司的,有些我都看不懂。我最想看大棚菜种植的书,仅有的几本俺都翻遍了。”这就说明农家书屋的图书现在还存在着追求数量、忽视了图书的品种与质量的问题,对农民读者追求个性化阅读的满足还有待提高。

在新技术条件下,阅读环境与阅读方式对传统阅读的影响日渐明显,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巩固传统阅读,又要打破传统观念、传统心态和传统机制的束缚,要积极实施“数字图书”战略,大力发展以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体。同时,立足实际,着手制定农家书屋的数字化发展规划,积极推动新闻出版单位开展数字网络出版、数字印刷等各项业务,从而逐步实现新闻出版业从单一的传统方式向与现代多媒体共同发展的方向转变。此外,还要不断满足农村读者的个性化要求,利用网络、手机、手持阅读器等一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媒形式,为广大读者提供最便捷、最有效的阅读服务,使阅读真正覆盖全民

(六)“三农”图书出版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有待加强

“三农”图书主要以科技类为主,一批长期致力于服务“三农”的传统出版社连续不断地推出了一大批受到农民欢迎的优秀科技类“三农”图书,并因此成为我国出版市场上的响亮品牌,如中国农业出版社、金盾出版社等。其他的一些长期出版“三农”图书的出版社也推出了深受农民好评的科普类图书,如重庆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农民工进城务工》系列图书、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效益农业技术问答丛书》、中原农民出版社出版的《农民科普丛书》等。但是部分近几年才开始出版的“三农”图书仍然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

我国的绝大部分出版社处于大中城市,不仅编辑远离农村,而且作者也远离农村。编辑在策划“三农”选题时通常是通过网络、期刊、报纸等媒介来寻找信息,而不是通过到农村与读者直接面对面地交流来获取信息,很多编辑对农村的情况了解甚少,导致选题和图书内容脱离农村实际情况。此外,不仅是编辑,整个出版行业对农村发展的调查研究也不多,对农村的发展变化和农民的需求了解不够,图书生产者与图书消费者出现出版信息脱节的现象。与此同时,“三农”图书的作者主要是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学者,很多作者对农村情况的认识还停留在5年甚至10年前的水平,对农村的发展了解较少。尤其是一些学者在编写“三农”图书时仍然按照学术论文的框架模式,对农村读者的阅读习惯知之甚少,语言达不到通俗易懂的要求,导致读者阅读时存在困难。

此外,大部分出版社是受到近几年“三农”图书市场快速膨胀的吸引才开始出版“三农”图书的,缺乏“三农”选题策划和出版的经验。同时,过于追求“三农”图书出版的速度和规模,对图书质量却重视不够。

(七)图书分类构成不合理

按照国家农家书屋建设标准,农家书屋配置图书时,原则上按照法律类占5%、文艺社科类占15%、青少年儿童读者类占20%、农业种植养殖科普类占30%、城镇务工与实用技术类占15%、生活医疗卫生保健类占15%配置。农家书屋的建设对“三农”图书的种类提出了明确要求。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07年农家书屋第一批推荐书目入选4440种,第二批推荐书目入选5707种。在推荐书目中,超过60%是农业科技和一般科技知识类读物,非农读物如政治、文化、教育、艺术等类图书的比例为30%多。2009年,各出版社的“三农”图书选题在农业实用科技、科普读物和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方面,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以及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技术培训等方面都有所加强。

综合来看,近三年出版的“三农”图书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农业科技类图书比重大,占到“三农”图书的近70%。二是更多的出版社抓住农家书屋建设机遇开始出版“三农”图书,多家出版社推出了面向农家书屋的大型系列丛书、套书,还有一大批少数民族文字类“三农”图书。三是开始重视农村、农民的精神文化和生活需求,加强了进城务工人员精神文化生活类图书的策划和出版。

我国“三农”图书的出版种类日渐丰富,但是仍然存在偏重农村致富类图书、忽视农民文化养成和青少年儿童教育类图书的问题。目前出版的“三农”图书中,图书种类比例仍然不符合农家书屋建设的要求,农业科技类图书比重过大,占到“三农”图书的近70%,农业科技类图书的大量出版适应了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需求,但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农村文化、少儿教育和少儿读物等方面的选题仍然十分欠缺,无法满足广大农民和农村少年儿童的需求。目前,我国的“三农”图书出版对农村青少年儿童这一广大群体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由于各种原因,农村青少年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的教育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农家书屋在配置图书过程中也应该更多地考虑农村儿童的阅读和学习需求,使农家书屋成为农村儿童的课外学习场所,成为学校图书馆的有益补充。这也要求出版行业在策划“三农”选题时要更加关注农村儿童读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