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提出:在自然灾害引发的人食人现象中,干旱看来是首恶,并常被视为比洪水和虫灾更为可怕。至少有50%的可能可以说,干旱是求生性食人的导因。[25]首当其冲受旱灾影响的是大量农作物收成受损,如元和八年(813)十一月,京畿水、旱、霜,损田三万八千顷;[26]大和三年(829)十一月,京兆上言奉先、富平、美原等八县旱雹,损田稼二千三百四十顷。[27]这又引发粮价上涨,如神龙元年(705)夏大旱,谷价腾踊;[28]大历六年(771)春旱,米斛至万钱;[29]贞元二年(786),河北蝗旱,米斗1 500文。[30]粮食不足又常导致饥荒,史载唐代旱饥之年至少有21年,见图表2.1—6。
图表2.1—6 唐代旱饥之年简表
续 表
注:《资治通鉴》简作《资》,《册府元龟》简作《册》,后同,不另出注。
①《资治通鉴》卷249记此事于发生于大中九年《,新唐书》卷35《五行志二》记发生于大中六年,此从《新唐书》。
严重旱情常引发疫灾,如武德六年(623)亢旱不收,疫死众多;[31]宝应元年(762)十月,浙江水旱,百姓重困多疫死。[32]有时旱灾还引发火灾。贞观十九年(645),润州“夏旱失火,延烧五十余里”,二十余寺并藏于丹阳南牛头山佛窟寺之七藏经画,“并同煨烬”。[33]
旱灾对灾民的影响有时是致命性的,有论者认为:历代因为饥馑而死者,其中约四分之三是旱灾导致的五谷不登所致。[34]饥民有的沦为奴婢,有的田宅被占、流离逃亡,甚至卖子逐妻。元和十四、十五年(819—820),袁州刺史韩愈曾检责出典贴良人男女作奴婢驱使者730人,究其原因,其中至少有一半起因于“水旱不熟”,“名目虽殊,奴婢不别,鞭笞役使,至死方休”。[35]敬宗宝历年间,李翱任庐州刺史,适逢旱灾,后又大疫,百姓逃亡四万,“权豪贱市田屋牟厚利”。[36]大中五年(851),潼关以东,水不败田,则旱败苗。百姓上供常赋不足,“至有卖子为豪家役者”。[37]唐代因旱饥而导致社会不安、秩序混乱或引发寇盗的次数较它灾为多。贞元十四年(798)夏大旱,“吏趣常赋”而致县令为民殴辱。[38]建中三年(782),马燧讨田悦于山东,时岁旱,京师括率商户,人心甚摇。凤翔留镇幽州兵,多离散入南山为盗。[39]咸通八年(867)七月,怀州民诉旱,刺史刘仁规揭榜禁之,民怒逐之,并入州宅,掠其家赀。[40]咸通十年(869)夏,观察使崔荛杖民诉旱者,“俄为军吏所执,髡其髯鬓”。[41]旱灾流行,有的地方官吏与豪强还趁火打劫,乘机发不义之财,百姓因而流离失所,社会秩序混乱,大旱有时引发饥荒,灾民感染时疫,死者众多,甚至亲人相食。从典贴、卖子女为奴婢,到灾民饥死甚至人吃人,大旱带给百姓的是刻骨铭心的痛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