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的禳灾活动

中国古代的禳灾活动

时间:2023-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统农业社会严重受制于水旱灾害,由于人力在灾害面前显得微不足道,人们总是希望能出现奇迹,利用超自然的力量阻止或控制自然灾害。从禳灾仪式的烦琐和祠庙的广建,可知唐代对禳旱祈雨重视程度之高。唐代禳灾活动,已经化为一种仪式和习俗,是我们了解当时社会人们思想行为的一个窗口。通过雩祭祈雨仪式可得知神明的意志从而慰藉人心。
法术禳灾_唐代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应对

传统农业社会严重受制于水旱灾害,由于人力在灾害面前显得微不足道,人们总是希望能出现奇迹,利用超自然的力量阻止或控制自然灾害。属于巫术信仰系统的禳灾活动在中国不断的根源就在于此。研究过原始社会巫术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曾感慨:“我们站在高高在上,站在文明进步的‘象牙之塔’一无忧百无虑的,自然容易看着巫术是多么粗浅而无关紧要呵!”[60]但在自然面前,巫术法术是力量软弱的人战胜实际困难的一种努力,是人们战胜恐惧的一种武器。从禳灾仪式的烦琐和祠庙的广建,可知唐代对禳旱祈雨重视程度之高。

(一)僧人禳灾

唐代僧人依然凭借法术神通弘法来吸引信徒,并在禳灾活动中成为显要角色,特别是密宗高僧,能够作法祈雨、诵经祈晴,并使蝗虫离境、兴云止风等,神通广大。在唐代社会,僧人往往以“方外异人”的面目出现,仰赖神通法术或医疗效验、预言等传播教义。密宗高僧的神奇幻化之术,是佛教弘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手段。这里我们无意于宣讲佛教的法力,但囿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人们无法得到较为科学的解释,类似祈祷活动就永远不会绝迹。唐代禳灾活动,已经化为一种仪式和习俗,是我们了解当时社会人们思想行为的一个窗口。

1.讲经禳旱止雨

此种禳旱止雨之法早已有之,就近者讲,萧梁天监五年(506)冬旱,雩祭无效,梁武帝命沙门法云讲《胜鬓经》祈雨有效。[61]隋开皇十四年(594),“极亢旱”,刺史刘景安请释真观讲《海龙王经》,序王既讫而骤雨。“自斯厥后,有请便降。”[62]古人畏惧灾异,而救灾之术最大的功效则在于安抚人心。由于中古社会以农业为基础,各种救灾的巫术仪式多围绕旱涝丰歉等方面进行。通过雩祭祈雨仪式可得知神明的意志从而慰藉人心。[63]

唐代对念经禳灾多有记载。贞观二年冬至四年(628—630)六月无雨,在雩祭无效后,太宗敕召密州僧释明净至京城祈雨。明净于庄严寺静房禅默,静念三宝至七日,天降甘泽。[64]武周时大旱,敕“选洛阳德行僧徒数千百人,于天宫寺讲《人王经》,以祈雨泽”。[65]贞元五年(789),昙贞和尚奉敕,于青龙寺大佛殿令七僧祈雨,第七日夜雨足。至贞元十四年(798)大旱,五月上旬,昙贞又奉敕祈雨七日,在内道场专经持念,祈雨日足。因祈雨有效,昙贞两次被德宗恩赐绢茶。[66]开成二年(837)十月以来,数度霖雨,次年十一月廿四日,宰相李德裕贴七个寺,分别命令七僧念经祈晴,以七日为期,于是天晴。[67]开成四年(839)闰正月四日,于延光寺请僧祈雨,以七人为一番读经。五日后降雨,自后七个日降雨,至望始晴。[68]武宗时期,寺院和道观祈雨仍为常事。会昌四年(844)以来,每雨少时,功德使奉敕帖诸寺观,令转经祈雨。但由于武宗强烈反佛,得雨后,道士偏蒙恩赏,僧尼寂寥无事。城中人笑曰:“祈雨即恼乱师僧,赏物即偏与道士。”[69]唐人的日常言语在不经意中流露出僧人在祈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从以上不同皇帝的禳灾行动,可以发现通过念经禳灾祈雨,应该是唐朝经常举行的一项活动。更有甚者,代宗喜祠祀,受宰相元载、杜鸿渐与王缙影响,对佛教“奉之过当”。“每西蕃入寇,必令群僧讲诵《仁王经》,以攘虏寇。苟幸其退,则横加锡赐。胡僧不空,官至卿监,封国公,通籍禁中,势移公卿,争权擅威,日相凌夺。”[70]而敦煌文书中也有转经禳灾的内容,如P.3405《国有灾厉合城转经》云:“天垂灾沴,乃水旱相仍,疾疫流行,皆众生之共业。昨以城隍厉疾,百姓不安,不逢□水之医,是以济兹凋瘵?我皇藘虑,大阐法门,绕宝刹而香气氛氲,列胜幡而宝幢辉曜,想龙天而骤会,柳塞虚空,天主梵王震威光而必至,二部大众经声洞晓于阖城,五部真言去邪魔之疾疠,使灾风永卷,不害我(?)生民,瘴气消除,息千门氛浸,然后人安乐业,帝祚唯祯,以二曜而齐辉,并三光而洁(?)朗。”[71]这起因于唐人多信仰佛教,相信佛经具有某种魔力,认为持咒念经可以驱鬼免灾、得偿所愿。

2.做法祈雨止雨

由于人们相信高僧身怀异术,能够控制天象,不乏僧人做法祈雨之例。开皇六年(586)亢旱,敕请“三百僧人于正殿祈雨,累日无应”。于是隋文帝诏昙延法师,于大兴殿升御座南面授法。文帝及朝臣五品以上,席地受八关斋戒,果得大雨。[72]这次成功祈雨,规模很大,级别颇高,初唐被绘于敦煌莫高窟323窟南壁壁画上。唐代僧人施展法术祈雨止雨的记载颇多,择要列为图表5.1—1。

图表5.1—1 唐代僧人做法祈雨求雨简表

续 表

续 表

上表的高僧祈雨活动,除德州平昌县师婆师僧祈雨多日无效、睿宗时僧宝严向朝廷兜售法术却失灵两例外,大都是法术灵验的记载。今日推测,法术祈雨活动恐怕还是不灵验的居多,高僧祈雨应验或是由于因缘巧合,或是懂得一些天文知识(如僧一行)罢了。这样,被时人认为是法术灵验因而得以更多地记载下来。马林诺夫斯基认为:巫术之所以给人以欺骗却可以维持下去而不被揭穿,是因为“人类的记忆对于积极的证据永远比消极的强。一件成功可以胜过许多件失败”;“巫术仪式必因实际经验所给的启示而起”,必有一个绝顶聪明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成为巫术的核心。[73]其说法虽针对原始巫术,但在一定程度上对僧人祈雨同样适用。僧人远离世俗,带有神秘色彩,若德高望重、学识渊博而又非常聪明,很可能会得到上至皇帝大臣下至普通百姓的信任,取得参与并主持祈雨活动的资格,而企图蒙混的人只会落得狼狈不堪。上述例子中,超过半数为祈雨活动,很可能是由于绝大多数发生在北方的缘故,在长安的祈雨就有10次,这和北方多旱及唐前期长安处于国家政治经济中心有很大关系。

上述高僧祈雨止雨之例,密教高僧善无畏(637—735年)、金刚智(671—741年)和不空(705—774年)占据了16例中的7例。三人先后来华传教译经,建立密宗,用陀罗尼,即咒语作修习,带有神秘色彩。凭借密术咒语的法力,三位高僧得到了玄宗的信赖和赏识,备受朝廷礼重,号称开元三大士。金刚智弟子不空“得总持门,能役百神”,[74]几代帝王都对不空礼渥优厚,并以官爵相笼络,形成了王公贵族普遍信仰密教的风气。直到唐后期,由于不空三藏塔前多老松,“岁旱则官伐其枝为龙骨以祈雨”。作者段成式推测,这是因为塔主不空善于役龙祈雨,“后人意其树必有灵也”[75]之故。考虑到懿宗将长安法门寺地宫布置成密宗坛场曼荼罗[76],可知唐代密宗之盛、影响之大。密宗的神秘咒法,在当时社会当起到相当作用,成为禳灾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做法祈雨中最富特色的是僧人以龙祈雨,其事例较宫廷和官员的以龙祈雨活动更多,择要列为图表5.1—2。

图表5.1—2 唐代高僧以龙致雨简表

续 表

上表中一些佛教高僧以龙致雨的传说能够流传下来,既是僧徒宣传的结果,也说明了民众对以龙致雨观念的笃信。《宣室志》所载的一则故事,情节更加离奇。据云,政阳郡东南百里渭水之西有一法喜寺。元和末,寺僧频梦一白龙者自渭水来,止于佛殿,蟠绕久之东去,明日则雨。人曰:“福地盖神祗所居,固龙之宅也。而佛寺亦为龙所依焉。……愿以土龙置于寺楹间,且用识其梦也。”于是僧召工,合土为偶龙,置于殿西楹。长庆初,其寺居人有偃于外门者,见一白龙从西轩直出,飞驰出寺,望渭水而去,夜将分,始归西轩下。“其后里中有旱涝,祈祷之,应若影响。”[77]故事虽近乎荒谬,但梦是心头想,它充分表明了唐人头脑中有龙能兴云致雨的观念,而作土龙致雨是当时常见举措,所以才会有“龙频来入梦”。五代以后,此种观念亦然。五台山僧诚慧“自言能役使毒龙”,其徒号为“降龙大师”。镇州(今河北正定)大水,坏其南城,尝“使一小龙警之”。但其人最后被发现并无法术。后唐庄宗同光时,“京师旱,迎至洛下祈雨,数旬无征应。或以焚燎为闻,惧而潜去,至寺渐恙而终”。[78]这也反映了以龙致雨之荒诞。

除上述念经、做法禳旱止雨和以龙致雨等外,史籍还记载了一些僧人的止风雹、退水、使飞蝗离境等祈祷救灾活动。如大梵寺释代病于河阳,先是三城间多暴风雹,动伤苗稼雉堞。代病为诵密语,经岁序而亡是患,盟津百姓为其立生祠堂。[79]武周时,华严宗法藏大师常被请去祈雨,中宗时也曾成功祈雨。[80]天宝五载(746),不空受敕止大风,“随止随效”。[81]黄檗希运禅师,“属水暴涨,捐笠植杖而止”。[82]《报应记》载:高宗龙朔中,虢州朱阳尉白仁皙,差运米辽东。过海遇风,急念《金刚经》三百遍,忽如梦寐,见一梵僧,谓曰:“汝念真经,故来救汝。”须臾风定,80余人俱济。[83]唐时还有许多依靠经书得以避免水灾、火灾等意外灾害的故事,均是持念《金刚经》之故。如:天授初,怀州武德令何澋至河阳,水涨桥倒,人争上船而船欲没。澋惧而急念《金刚经》,须臾近岸,遇悬芦,攀缘得出,而其余溺死八十余。[84]饶州银山,采户逾万,均是草屋。延和(712)中火发,万室皆尽,唯一家居中,火独不及。老人自言“家事佛持《金刚经》”。[85]

如果说以上几例有虚妄不实之嫌,以下梓州大水之例则不尽然。据《报应记》:梓州人倪勤素持《金刚经》,大和五年(831)主管涪州兴教仓,于仓中厅堂设佛像,读经其中。六月九日,江水大涨,惟不至此厅。水退后,周围数里“室屋尽溺,唯此厅略不沾渍,仓亦无伤”。[86]此例中涪州大水是真实的。《旧唐书·文宗本纪》载:大和五年六月东川奏:玄武江水涨二丈,梓州罗城漂人庐舍。《册府元龟》曰:太和五年七月,东川玄武江水涨二丈,梓州罗城漂人庐舍,诏剑南两川水运使宣抚赈给。[87]《宣室志》也可作佐证,其载:大和四年,刘遵古节度东蜀军,“明年夏,涪江大汛,突入壁垒,溃里中庐舍。历数日水势始平,而刘之图书器玩,尽为暴水濡污”。[88]综合上述,事实为:大和五年六月,玄武江水大涨,梓州罗城和涪州兴教仓周围数里房舍被淹。灾情上报后,七月,朝廷下诏剑南两川水运使宣抚赈给。虽然《报应记》所言以读经退水纯属虚妄,但此事所言并非全虚,水灾发生的时间、地点都是真实的。这些故事贯穿唐前期和后期,生动地反映了唐人对佛教的信仰,即希望遇到灾难时借以求生。

苏州灵岩山寺西北庑下有灵岩和尚画像,十分灵验。咸通七年(866),蝗虫弥空亘野,食人苗稼,飞入人家食缯帛,百姓彷徨无措。民人吴延让等率耆艾数十百人,诣灵岩和尚圣像前焚香泣告,即日虫飞越境。[89]此例情节更加离奇,连僧人像都有禳灾之效。僧人使飞蝗离境,如:广明元年(880)夏,浙江霅川蝗灾,食苗稼,杭州龙泉院僧文喜“自将拄杖,悬挂袈裟”,置于田亩中,飞蝗将下,则“厉声斥之,悉翻飞而去”,“十顷之苗,斯年独稔”。[90]敦煌僧人在驱除蝗虫离境后,还会“造送蝗虫解火局席”[91]以为庆祝,有研究者认为这一做法体现了敦煌寺院的世俗化特点,当大致不错,但敦煌寺院并不如该文指出的依赖宴会方式来消灾解难。[92]

以上高僧止风雹、退水、使飞蝗离境,佛教信徒依靠佛经得避水害的传奇记载,生动地反映了唐人对佛教高僧法力的笃信。除此,更有许多依靠经书得以避免水灾、火灾等意外灾害的故事。唐代民众多信仰佛教咒语,认为持咒、念经、写经是医治疾病的有效方法。唐人还相信经书是治病的良药,可以驱鬼免灾,当时有许多佛教经典宣传诵念经咒能够治病。这些多荒诞不经的事,实质是佛教徒利用人们希望脱灾远难的心理,利用故事进行附会宣传。但佛教史传和某些笔记作品,甚至正史中,都留下了许多佛教徒法术救灾的记载。这一方面反映了唐人对佛教的高度信仰与依赖,另一方面史载中的“彷徨无措”、“焚香礼叹”、“焚香泣告”等语言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佛教对民众的巨大精神支持与心理慰藉。这对人们战胜灾害带来的恐惧,增强对抗灾害的信心提供了力量源泉,此点不应忽视,这可能是当时佛教成为社会性信仰的重要原因。

总之,佛教因其慈善救灾事业及一些高僧对禳灾活动的参与,得到唐代统治者的支持与青睐,从而压倒儒学,在唐代颇受礼重。所以,唐代佛教寺院势力发展,尽管在经济方面对统治者形成相当的威胁,受到封建政府的管理和控制,[93]但终因它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统治者“神道设教”的目的,并因其慈善事业有积极服务于社会的贡献,能够对普通百姓起到相当的心理与精神安慰作用,从而得以在中国扎根和发展,获得广泛认同和生命力。

(二)道士禳灾

道教徒的禳灾祈雨活动包括参与治疗疫病、投龙祈雨、仙术致雨等方面,不仅道士主持祈雨,也有女冠参与祈雨。道师参与民间疾疫救治之例如:元和初,淮南疫灾,亡殁相踵。楚州王炼师“济拔江淮疾病,休粮服气,神骨甚清,得力者已众”。李吉甫遣人马迎于州宅。王生曰:“相公但令于市内多聚龟壳、大镬、巨瓯,病者悉集,无虑不瘥。”既得,王生令浓煎,重疫者恣饮之,轻者稍减,既汗皆愈。[94]

投龙祈雨源于道教。玄宗御极多年,尚长生轻举之术。令道士、中官赴天下名山,合炼醮祭,相继于路。投龙奠玉,造精舍,采药饵,真诀仙踪,滋于岁月。[95]开元中内殿修斋,孙智谅奉诏投龙于吉州(今江西吉安市)玉笥山。[96]道教徒在实践活动中也是投龙祈雨活动的主角。龙朔三年(663),受皇后武则天宠信的西华观道士郭行真,“薄解章醮,滥承供奉。敕令投龙,寻山采药”。[97]壁记中也留有道士投龙壁记,记有道士马元贞奉先观投龙、道门威仪张湛大房山投龙、东明观主王仙卿青城山投龙等。天授三年(692)正月廿四日,奉勒遣金台观主马元贞往五岳四渎投龙功德。[98]开元十八年(730)六月,检校内供奉精勤道士东明观主王仙卿,就青城丈人灵山,修斋□醮,并奉龙壁。七日,入净斋醮,十一日,敬投龙壁。[99]道门威仪张湛《大房山投龙壁记》云:开元廿三年,内供奉□□吕慎盈奉敕于府城西南的大房山投龙壁;廿四载及其后某年,又奉敕于此投龙壁。[100]从壁记内容看,投龙祈雨在唐代曾多次举行,一般是朝廷派有威望的道士主持,在道教名山设坛祈雨。后来投龙似乎超出了道教活动,也有其他人参与主持的。另,史载太原属邑有水清池,是太原府祈祷雨泽即投龙之所也。[101]

道家讲究羽化成仙,据说能以仙术致雨。高宗将封太山,遇久雨不止,道士刘道合隐居嵩山,“帝令道合于仪鸾殿作止雨之术”,[102]其禳祝果使雨霁天晴。敦煌变文中有一则《叶静能诗》,反映了玄宗开元时,道士叶净(一作静)能拥有令天曹降雨之法术:

开元十三年,天下亢旱,皇帝乃诏百僚。皇帝〔曰〕:“关外亢旱,关内无雨,卿等如何?”有宰相璟宋(当作宋璟)奏曰:“陛下何不问叶净能求雨?”皇帝闻,便诏叶净能对,奉诏直至殿前。皇帝曰:“天下亢旱,天师如何与朕求雨以救万姓?”净能奏曰:“与陛下追五岳神问之。”皇帝曰:“便与问。”净能对:“皇帝前便作结坛场,书符五道,先追五岳直官要雨。”五岳曰皆由天曹,净能便追天曹,且言初缘百姓,抛其面米饼,在其三年亢旱。净能曰:“缘皇帝要雨,何处有余雨,速令除下。”天曹曰:“随天有雨”。叶尊师便令计会,五岳四渎速须相得,下雨前后三日,石(当作食)谷丰熟,百姓歌谣。[103]

传统文献中并未留下开元十三年(725)旱灾的记录,但之前的开元十二年河东、河北旱灾严重,之后的开元十四年有十五州旱灾,所以开元十三年干旱的可能性比较大,虽然变文中所言具切时间尚待确证,但正史中未留下该年灾害记录,很可能是因为灾情没有那么严重,而且下雨后旱灾也得到了缓解。这则变文反映了叶净能作为道士,拥有能与上天沟通的“本领”,而《剧谈录》也留下了安禄山赴长安朝觐,“行至华阴县,值叶天师投龙于西岳”[104]的记载。

又,《广异记》载:胡人石巨,性好服食,大历中化一白鹤飞去。长史李怀仙不信,谓其子曰:“此是妖讹事。必汝父得仙,吾境内苦旱,当为致雨,不雨杀汝。”经其子焚香上陈和长史使参军酒脯致祭,“其日大雨,远近皆足”。于是,李怀仙“于巨宅立庙,岁时享祀”。[105]元和初有道士结坛设具祈雨。南岳道士田良逸、蒋含弘道业绝高,远近钦敬。潭州大旱,祈祷不获,侍郎杨凭迎之,即日降雨。所居岳观内建寅箓坛场,陈法具。及行斋,左右扶先生升坛,天即开霁。[106]崔玄亮典眉州,“尝于州衙开黄箓道场,为民祈水旱疾疫,而已散斋之晨,必降祥云鸾鹤,州民咸睹”。至宋,眉州“每岁设黄箓斋”。[107]晚唐郑州刺史李某以“旱魃为虐,应龙不兴”,请茅山道士冯角于水府真官祷雨。[108]开成中,魏郡大旱,遍祷山岳不应。太守请道行精明的西况山陆先生祈雨,他对太守呼吸数过,五指连拂之,爪甲间皆出云烟之气,中指气象甚盛。已而郡中雨周足。[109]以上多为祈雨成功之例,因为灵验而被记载下来。此外,青城山道士广成先生杜光庭,受僖宗赏识,曾多次因旱受命主持祈雨。他做左右街宏教大师时,受命与左都押衙、检校尚书右仆射曹岳一起祈祷于青城山,留下的祈雨醮词有《蜀王青城山祈雨醮词》、《蜀王葛仙化祈雨醮词》等。[110]

道士祈雨一般要准备丰盛祭品,结坛虔诚祈祷于道教的灵山圣迹。参与祈雨活动的多为道士,但也有女冠参与。咸通时期,独孤霖曾作《玉晨观祈雨叹道文》多则,书因旱女道士奉皇敕而虔修法事。[111]《剧谈录》载有一则并州女巫郭天师祈雨的故事。会昌中,晋阳令狄惟谦“守官清恪,不畏强御。属邑境亢阳,自春徂夏,数百里田,皆耗斁。祷于晋祠,略无其应”。有并州女巫郭某,少攻符术,多行厌胜,曾被监军使携至京国,出入宫掖,赐号天师。惟谦主帅迎请郭天师,既至祠所翌日,语惟谦曰:“我为尔飞符上界请雨,已奉天地命,必在至诚,三日雨当足矣。”四郊士庶云集,而期满无征。又曰:“灾沴所兴,良由县令无德。我为尔再告天,七日方合有雨。”惟谦引罪,奉之愈谨,竟无效,郭天师骤欲入州,惟谦留之,女巫悖然而詈:“庸琐官人,不知天道。天时未肯下雨,留我将复奚为?”惟谦意识到为巫者所辱,阳谢之,伪言次日为其饯行,暗中戒左右须随时报告女巫动向。迨晓,女巫严饰归骑坐堂中,而未见酒肴供设,大恣诃责。惟谦曰:“左道女巫,妖惑日久,当须毙在此日,焉敢言归?”叱左右,于神前鞭背二十,投于漂水。阖城骇愕,驰走纷纭,观者如堵。时砂石流烁,忽起片云,大雨滂流。州将见精诚感应,深加叹异,表列其事。诏书褒异云:“惟谦剧邑良才,忠臣华胄。睹兹天厉,将瘅下民,当请祷于晋祠,类投巫于邺县。曝山椒之畏景,事等焚躯。起天际之油云,情同剪爪。遂使旱风潜息,甘泽旋流。昊天犹监克诚,予意岂忘褒善。特颁朱绂,俾耀铜章。勿替令名,更昭殊绩。”[112]并赐狄惟谦钱50万。其中所言郭天师少攻符术,能飞符请雨,显然是道教法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