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中国民营企业有没有尽社会责任、民营企业究竟应该如何尽社会责任两大问题,展开了讨论。
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民企缺乏企业公民观。没有把公司看成社会的公民,在为社会提供价值的同时,没有向社会显示他们应该承担的责任。
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民营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实践经历了一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初,民企承担的最基本社会责任就是经济责任,即追求利润最大化,但同时也客观上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民营企业家开始思考应该如何善待员工,开始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和改善员工的生产与生活状况,开展培训和个人职业发展计划,对人力资源进行更多的投资。20世纪90年代中期,承担起对消费者、供应商、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体现在消除贫困、支持教育、人文关怀、环境保护等方面。其中,慈善捐助、参加各种类型的公益活动及创办基金会是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民营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诚信缺失;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不关心对员工承担的工伤医疗、劳动保险等方面的责任;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恶性事故、环境污染;观念狭隘,受传统小农思想的影响较深,对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的观念淡薄,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不够主动。[53]
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国民营企业是积极努力地承担社会责任的。2007年全国慈善捐助总额首次突破200亿元,其中,民营企业捐助超过了一半,国家两届中华慈善奖获奖者中大部分是民营企业和新阶层人士。[54]
关于民营企业究竟应该如何尽社会责任,第一种观点认为,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就是要经营和管理好自己的企业。通过合法经营,不仅能为员工和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最重要的是,要为员工和社会创造尽可能多的财富。[55]吴敬琏认为,作为企业公民,民营企业的首要社会责任,在于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办好自己的企业,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民营企业家还要参与到改革中,与整个社会一起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立一个有序、法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有这样,民营企业才会有更好的发展。[56]
第二种观点认为,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实质是平衡社会利益和企业利益之间的关系。只有尊重社会“公益”利益,企业“私益”利益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企业应将社会责任纳入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根据内外部的实际情况制定社会责任战略。[57]民营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应该包括:信用;资源和环境保护;提供税收与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业活动;尊重人权,保障工业健康和安全标准。民营企业的良性成长离不开法治的、诚信的、友好的社会环境,民营企业与社会环境应当有一个良性互动,因此民营企业应该积极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但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是要背上新的社会包袱,也就是说,不是要企业去办社会,而是要企业根据自己的能力与经营实际,把社会责任纳入企业发展战略与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能够更好地赢得社会信任,从而赢得更广阔、更稳定的市场与发展空间,最终获得更大的利润,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除了政府法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外,企业应该承担什么社会责任,应该量力而行、依时而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