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

时间:2023-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尚不成熟,对安全知识了解不够往往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1996年,国家教委等七部委联合发文,决定建立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制度,将每年三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定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建立安全教育日的目的是,全面深入地推动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大力降低各类伤亡事故的发生率,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安全保护工作,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_现代节日解读

(3月最后一个完整周的星期一)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有1.6万名中小学生在火灾、溺水、触电、爆炸、踩踏等灾害和意外事件中非正常死亡。因此引起全社会对中小学生安全工作的重视和对中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创建平安校园”是推进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由于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尚不成熟,对安全知识了解不够往往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如果加强对安全教育的重视,通过上施下效,灾害和突发事故中是可以减少或避免其损害的。

英国的心理学家约翰·里奇在2004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谈到,虽然普通人面临灾难时会表现得手足无措,但是通过训练和演习,往他们的大脑里补充进正确的应对灾难的知识,他们对灾难反应行为的正确性就能获得大大的提高。

中国国家减灾委员会一位专家在一次会议上发言说:人在自然界表现出来很多的态度,这种态度可能决定他是生还是死。他还举例说:在水灾和火灾里面,有一批人活下来了。为什么能够活下来?取决于六个字:知识、意识、意志。

这些名人的言论给了我们启迪,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安全知识教育的重要性。

1996年,国家教委等七部委联合发文,决定建立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制度,将每年三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定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建立安全教育日的目的是,全面深入地推动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大力降低各类伤亡事故的发生率,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安全保护工作,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中小学生的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家庭安全、道路交通安全、校园安全、公共场所安全和社会安全几个方面。

一、家庭安全

家庭是中小学生第一生活场所。由于独生子女家庭比较多,由于父母的工作、学习、娱乐等原因,子女独处家中的机会也就多,因此家庭安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家里窗台净高90厘米以下的,应安装防护栏,防止学生翻越。现代家庭电器比较普遍,火灾和人身安全是可随时发生的事故,要教育小孩不要玩打火机、火柴等点火器具,电气设备的开关、插头、线路不要随意扭动、触摸和碰撞。开水器皿、化学类物质要放牢固稳妥,使小孩不能随意拿到碰撞。

当不认识的人敲门时,不要随意开门,要用电话告知父母后才能决定开否,防止诈骗和抢劫事件的发生。当发现有火警或危险状况时要告诉他们及时拨打报警电话119、110求助。

二、道路交通安全

中小学生在上学或放学的过程中,道路交通安全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他们对道路交通安全知识的学习不够,生性特点是活泼、好动、贪玩、好奇,容易感情冲动,意气用事,心理上自己没有强烈的安全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他们上学放学多在同一时间内,在公共道路上很容易三五成群、并排行走、嬉笑打闹、相互追逐,有的中学生骑自行车不走非机动车道,转弯不伸手示意,突然猛拐或双手离把或单手骑车,这些行为很容易引发安全事故。针对这些交通隐患,主要是加强对他们进行道路交通安全知识的教育:

(1)道路行走,要听从交通民警的指挥,要遵守交通法规“绿灯行,红灯停”的基本规则。

(2)车辆来往频繁的路段,要手牵着手,相互照顾,不要乱跑。经过十字路口时要一停、二看、三通过。

(3)穿越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线(俗称斑马线),走过街天桥或过街地道,不要翻越道路中央的安全护栏和隔离墩。

(4)走路时要随时注意附近道路的状况和障碍物,以免绊倒、跌伤或掉进坑洞或街道线路井里、下水井里。

(5)特别注意各个路口的标志。过路口时,要注意左右观望,确认没有车辆通过时再通过。字母“T”表示T形路口,是为了提醒司机和行人注意安全。标志上大大的惊叹号,是格外提醒人们注意周围的环境,以免发生危险。中小学生一定要远离这些区域。

(6)校车安全:现在部分幼儿园和小学由校车统一接送上下学成为一种时尚。校车的安全由两部分组成:①校车本身的行驶安全;②学校接送沿途的接送安全。这是两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三、校园安全

学校是一个特殊的单位,它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如果一个学生在这个学校里没有安全感,这个学校肯定是一所不合格的学校。《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和《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将安全教育工作纳入了学校目标管理范畴,所以安全工作应该是这个学校日常工作的重点。学校主要存在如下安全隐患:

1.消防安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二条规定: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化的消防工作网络。

第六条规定:教育、人力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有关职业培训机构应当将消防知识纳入教育教学、培训的内容。

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制定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制定火灾应急疏散预案。

第十七条第(四)款规定:定期组织消防安全培训和消防演练。

根据以上要求,学校要告知学生火警电话119,教育学生自防自救的安全逃生技能。严格管理好易燃易爆和危险的实验用品,人员集中的地方严禁吸烟和使用明火,加强和管理好各种电气线路、设备和开关,防患于未然。

2.预防各种踩踏事故发生

踩踏事故多发生在下晚自习、下课、上操、就餐和集会时。事故地多在教学楼一、二层之间的楼梯转角处,易发的学生群体主要集中在小学和初中生。由于它们年龄较小,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差,遇事容易慌乱,使场面失控,造成伤亡。

学校除了在硬件上要做到安全、可靠、合理外,主要是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的教育。要以惨痛的拥挤踩踏事故为教训,采用多种形式和途径,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发生拥挤踩踏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争先恐后、追逐打闹发生的;要通过演练,使学生有停步、疏散等应变能力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3.学校周边环境和突发事件

学校周边环境的距离如何界定,目前没有一个明确的法律依据。但在2006年9月1日起实行的由中央十部委发布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第五十二条中有禁止在中学、小学校园周围200米范围内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提法。

学校周边环境安全涵盖师生人身、食品卫生、文化活动等方面,学校应主动求得辖区内的派出所、街道、工商、文化等监管部门的广泛支持与通力配合,共同抓好治理工作。针对校园周边的社会盲流、黑恶势力造成的对学生的骚扰和挑衅行为以及其他突发事件,在值日人员、教职工劝阻、教育、处置无效的情况下应及时报告“110”或附近派出所来处置,以保护学生安全。

对于外来暴力突发事件,2004年是一个灰色的记忆,当年4月至10月,共造成100多名未成年的学生死伤。2010年更是一个黑色的记忆,从3月23日福建南平辞职医生郑民生捅死小学生8人捅伤5人,至5月12日陕西省郑县一幼儿园发生一起砍伤儿童事件,造成儿童7人死亡,20多人受伤止,50多天时间内,全国共计发生了6起校园凶杀案,共计造成100多名未成年学生死亡。面对这些触目惊心的校园安全事件,加强校园安全防范,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

4.食物中毒

2010年卫生部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共收到全国食物中毒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220起,中毒7 383人,死亡184人,其中涉及100人以上的食物中毒事件7起。

什么是食物中毒呢?食物中毒是指人摄入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害有毒物质,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物摄入后而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或亚急性疾病,属于食源性疾病的范畴。食物中毒可分三类:

①细菌性食物中毒,即由于细菌污染了食物,并在食物里大量繁殖,有的还产生毒素,人吃了这种食物而发生中毒,是食物中毒中最常见的一类。

②有毒性食物中毒,即吃了加工方法不当,未除去有毒成分的食物,或是误食有毒的动植物,如毒蕈、河豚鱼、木薯、发芽土豆、桐油、蓖麻子、四季豆、马铃薯等。

③化学药品食物中毒,即人吃了混入有毒化学成分的食物,从而引起的中毒。

学校常见食物中毒事故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管理不善,生熟食物没分开,导致交叉感染,加工过程中食品未烧熟、煮透,食物过期变质,食堂从业人员因带菌污染食品等,还有采购食材时没有严格按照食材要求采购,腐败变质食材混入合格食材一起被加工上桌或饮用水被污染。

要杜绝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唯一有效的办法是加强食堂科学化管理,从采购、加工、从业人员建立切实有效的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严格实行员工责任制、领导追责制。

四、公共场所安全

幼儿和小学生随父母到公园、商场、车站和娱乐场所比较多,在这些场所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当人员拥挤的时候一定要手牵着父母行走。如果与父母走散了,不要哭,也不要慌张,一定不要随陌生人走,要请商场或车站工作人员帮忙或求助警察帮助寻找父母。雨雪天气在这些公共场所要注意防滑当心跌倒。上下电梯一定要牵着父母。危险刺激的娱乐项目要在家长的看护下进行,以免出现意外事故。

在公共场所看到废气排放口标志时,中小学生不要在这附近玩耍,以免发生意外。——排出的废气容易引起上呼吸系统感染。

五、社会安全

社会安全是指非家庭和非校园内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现象,如野外玩耍、溺水、网络成瘾症、性侵犯、艾滋病及突发的各种自然灾害等。

1.溺水

学生在野外玩耍时,当看到禁止行人通行、禁止攀登、禁止跳下、禁止跨越、禁止触摸、禁止游泳等提示标志时,一定要严格遵守,不可强行为之,以免发生危险,甚至危及生命。

其中溺水是青少年的最大杀手。据湖北省教育厅统计,2004年全省因游泳溺水死亡的中小学生占非正常死亡学生总数的51.3%,超过一半。溺水事故发生的时间,主要在双休日和暑假。其中暑假期间溺水死亡学生占溺水死亡学生总数的45.2%,从溺水死亡的中小学生比例看,小学生居多,占溺水死亡学生总数的68.2%。因此校外安全事故是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

2.网络、电视成瘾症

随着电视、电脑的日益盛行和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开发潜能和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我们带来好处的同时,却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网络成瘾症”,尤其是我们未成年的学生,最容易网络成瘾。一旦成瘾后,就像一个人吸毒一样无法自拔。

我们要通过教育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网络上存在的各种不安全隐患,学会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保护自己,理智地对待各种诱惑,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尤其注意不要沉迷网络游戏。要促使学生自觉树立网络安全与道德意识,提高利用网络学习文化知识的能力,创造文明健康的网络风气。

3.性侵害和艾滋病

女学生遭受罪犯的性侵害案件时有发生,多在不熟悉的出租屋里,上学放学的路上,或道德败坏教师留校谈话的情况下发生。

要防止这类事件的发生,学校家长要通过适当的教育,教会女学生使用戒备警惕、巧妙应对、镇静躲开、反抗抵制、报警救助等方式阻止侵害事件的发生。

艾滋病现在已与青少年挂起钩来。首先要懂得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①血液传播:血液传播是通过不严格的输血或注射来传播的。所以青少年在输血或注射时要使用一次性的或经过严格消毒的器皿和工具。

②母婴传播:研究表明,有1/3的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妇女会通过妊娠、分娩和哺乳把艾滋病传染给婴儿,因此要求每一位母亲洁身自好。

③性传播:这就要求每一位夫妇树立文明的性观念,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反对性自由的生活方式。

艾滋病对于青少年来说是一种没有过错的受害者,我们要正确对待,不可歧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