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市场经济不是自由经济

市场经济不是自由经济

时间:2023-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市场经济虽然有了几百年的历史,但直到本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原则,可以说基本上是自由竞争、自由调节、自由放任。然而,在他死去的140年之后,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萧条,打破了“看不见的手”法力无边的迷信,使各国当权者最终放弃了这种盲目的、完全自由放任的自由经济。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党在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头脑是清醒的。
市场经济不是自由经济_世纪末中国“探戈”:问题与对策

市场经济虽然有了几百年的历史,但直到本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原则,可以说基本上是自由竞争、自由调节、自由放任。最先把市场机制称做“一只看不见的手”的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就认为在个人利益的驱动下,市场竞争制度能使社会资源得到最佳配置,供求关系能够实现自动平衡,政府的宏观管理纯属多余。然而,在他死去的140年之后,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萧条,打破了“看不见的手”法力无边的迷信,使各国当权者最终放弃了这种盲目的、完全自由放任的自由经济。

在美国,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经济环节,都以市场调节为主,但国家通过财政、税收、货币、金融政策,对整个社会再生产进行必要的干预,发挥调控作用。

在英国,政府无权直接干预企业的经济活动,但却可以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来影响市场和企业行为,形成了以政府目标为核心,以间接调控为主要手段,以价值指标为内容的宏观调控体系。

日本实行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按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但政府通过自上而下的“禀议制度”、“官民合一”的审议制度,制定国家中长期计划、法规和产业政策,对资源配置实行强有力的导向。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实践告诉我们:现代市场经济不仅不排斥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而且必须借助和依靠它来弥补市场机制自身的缺陷和不足。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们党在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头脑是清醒的。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就明确指出:“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同时也要看到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清醒的头脑、全面的认识,使我们避免了重蹈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旧辙,少走了上百年的弯路。

由于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我们不仅没有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面前惊慌失措,手忙脚乱,而且迅速采取了宏观调控措施。这次宏观调控是在经济周期的高峰时(1993年6月份)决策,7月份出台的,不同于过去是在经济周期谷底时才出台,这样把握了时机,争取了宏观调控的主动权,从而有序地、平稳地降温,防止了盲目性,也避免了“硬着陆”引起大起大落的重大损失。

这次宏观调控另一个特点不是全面紧缩,而是结构性调整,抓住了固定资产投资过热和金融秩序混乱的源头,选择了整顿金融秩序和控制投资过快增长作为宏观调控的突破口,釜底抽薪,促进了整体经济趋向健康发展。

用经济的手段进行宏观调控,这是我们处理经济周期性波动首次采用的办法,事实证明也是相当成功的办法。过去,我们对待经济过热,无非就是用行政命令,甚至是政治运动,砍项目、砍投资,全面紧缩,全面整顿,结果,通货膨胀控制了,经济却滑向了谷底,降到了零点。现在,我们通过利率、税率、汇率、货币投放、投资规模等方面进行一系列调整,使经济过热失去支持而逐渐回落,既控制了通货膨胀,又未伤害国民经济的增长势头。

通过对投资规模和金融秩序进行调控,热中之热的房地产业迅速降温。炒卖房地产的现象受到遏制,某些沿海地区的房地产价格已下降20%,全国多数地区房地产价格稳中有降,一些没有资金能力的炒地“皮包公司”自行消失。

固定资产投资这一匹野马被拉住了,通过对资金源头控制,严格固定资产投资贷款管理,一哄而起的开发区绝大部分被撤销,建设项目开始减少,尤其新建项目投资比重下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