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认为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上的失败,“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它没有使中国有足够的东西吃。”
显然这有失偏颇。但国民党的失败,除了政治的腐败,没有有效地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确实也起了一定的作用。谁不重视吃饭问题,谁就可能垮台,这是被中国历史无数次证明了的事实。
将人民的吃饭问题“置之度外”,这是蒋介石下的一着错棋。
国民党统治的腐败和倒退,决定了他们不重视中国的粮食生产,不关心中国人的吃饭问题。相反,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地主利用特权,大肆掠夺土地,横征暴敛,再次把中国人民推到了饥饿的炼狱里。据国民党《政府公报》记载:1931年,湘、鄂等8省水灾,灾民1亿人;1936年,四川省有饥民10余万人吃树皮,河南漯河至周家口大道两侧的麦田中,每隔8步、10步,即有饿殍数具,因无人收敛,被野狗争食……
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以反饥饿为导火索,全国各地掀起了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群众运动。为求生存激起的“抢米”风潮,席卷国民党统治区许多城镇。1947年5月6日,江苏、浙江、四川等十多个省数十座大小城镇发生了“抢米”风潮,参加的人数以百万计。许多地方的“抢米”风潮,发展到直接同国民党政府搏斗。最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举推翻了国民党政权。
中国共产党则从诞生之日起,就把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放在突出的位置。农民家庭出身的毛泽东,对此尤为重视。早在1928年,毛泽东就在井冈山领导人民进行土地革命,发展生产。1937年,在革命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减租,就是把地主租给农民土地的租额按抗战前的标准减低25%;减息,就是规定年利率一般为一分(即1/10),最高不得超过一分半。减租减息政策使广大农民得到了经济实惠,农业生产积极性提高,粮食生产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汲取革命根据地的经验,1950年开始,中国开始了声势浩大的土地改革运动,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到1953年春,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全国有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地获得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生产资料,免除了过去每年向地主交纳的约700亿斤粮食的苛重地租。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的基础——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至此彻底消灭了。
这一次土地改革,使所有的农民都分到了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耕地。他们不仅很快就缓解了自己的吃饭问题,而且农业生产得到了最大的一次解放,粮食生产得到迅速的发展。从1950年开始,全国粮食总产每年以1000万吨的增产量逐年递增,1953年达到16683万吨,比1949年增加了47%,并超过了1936年1.5亿吨的最高记录。
为达到让全国人民吃饱饭的宏伟目标,毛泽东同志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在他执政期间,有著名的“两抓”:一是抓阶级斗争,他认为这是无产阶级政权得以稳固的基础;第二便是抓粮食,他认为这是中国人生存发展的基础。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和“以粮为纲”的标语几乎刷满了农村所有的墙壁,成为最响亮的口号。
“粮食是命根子”,“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这是毛泽东反复向各级干部讲明的道理。他认为:“以粮为纲,纲举目张”,粮食未搞上去,什么事情都办不好。除了1958年为了“赶英超美”搞大跃进,粮食的“霸主”地位让给了“钢铁元帅”,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都是把粮食生产放在第一位的。毛泽东告诫人们:不抓粮食很危险,不抓粮食,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
毛泽东不仅为中国制定了“以粮为纲”的粮食生产政策,而且还亲自过问具体的粮食生产。他提出的“水、肥、土、种、密、保、管、工”成为粮食生产的“八字宪法”广为推广。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人甩掉了讨饭棍,开始过上了有饭吃的生活。但是,由于受到当时一些条件的限制,加上未有效地控制人口的过速增长,中国的粮食生产发展缓慢,与毛泽东预期的目标存在着相当大一段距离。1958年,全国粮食总产曾达到2亿吨,但以后又一直下降徘徊。到1976年,毛泽东带着一种遗憾离开他的人民时,全国粮食总产仍只有28631万吨,人均仅307公斤。许多地方还未能摆脱贫困和饥饿。这位关心人民爱护人民的领袖不止一次地深深叹息:“我们是社会主义么?我们的农民不该还吃窝窝头!不应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