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拥有载人航天工程。载人航天工程涉及众多高新技术领域,包括近代力学、天文学、地球科学、航天医学、空间科学等学科,以及系统工程、自动控制、计算机、推进技术、通信、遥感、新能源、新材料、微电子、光电子等,由于这些领域几乎囊括了一个国家高新技术的全部方面,所以就决定了要想发展载人航天,就必须依靠本国的科技力量。突破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是神舟六号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掌握人在太空工作、生活、生存的技术,长时间的环境控制技术,多人多天的生命保障技术,长时间的医监医保技术,以及人船运动的协调技术。
与飞船的研制过程一样,火箭系统、测控通信系统等,也都采用了大量自主创新的新技术。曾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的王永志,主持研制了长征二号E型运载火箭。用于载人发射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就是在长征二号E型火箭的基础上研制出来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采用了55项自主创新的新技术。王永志说,这枚火箭首次采用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技术,其中光电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弱信号的远距离传输技术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了增加飞行中的安全性,专门为火箭研制了故障检测处理系统和逃逸系统。”
从1992年立项到神舟六号成功发射,艰难起飞的载人航天事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现代化的航天城拔地而起,高技术集成的飞控中心开始启用,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分别达到97%和99.7%,飞船达到20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从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转运和远距离测试发射的“三垂一远”模式,到与国际接轨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从火箭控制系统的系统冗余,到总线式数据管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的每一项技术创新,无不写着“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无不是科研人员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凭着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中国在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两年之后,又成为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的国家。与“神五”相比,“神六”飞船和火箭分别有110项和75项技术改进,载人航天逐步走向成熟。
2005年10月12日上午9:00,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升上太空,开始两人多天的太空遨游,掀开中国航天史的新篇章。从“神五”到“神六”,从一人到两人,从一天到多天,看上去似乎只是数字的变化,而它所代表的,却是载人航天事业的又一大步。如果说神舟五号实现了我国载人航天的历史性突破,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则预示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新阶段。
据有关资料显示,“神六”相比较“神五”有10大突破:(1)从一人到两人。(2)从一天到多天。(3)从一舱到多舱。(4)航天员脱下宇航服。(5)航天员吃上热菜热饭。(6)航天员多次长时间睡眠。(7)航天员顺利解决如厕问题。(8)飞船更舒适。(9)火箭更安全。(10)启动副着陆场。这些突破绝不是简单的数量相加,而是发生了质的变化,使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迈上一个新台阶。
神舟六号主要技术特点保持神舟五号的基础上,做出了四个方面110项技术改进。神舟六号飞船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整船外形和结构与原来相同,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飞船入轨后先是在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350公里的椭圆轨道上运行5圈,然后变轨到距地面343公里的圆形轨道,绕地球飞行一圈需要90分钟,飞行轨迹投射到地面上呈不断向东推移的正弦曲线。轨道特性与神舟五号相同。飞船上新增加了40余台设备和6个软件,使飞船的设备达到600余台,软件82个,元器件10万余件。神舟六号的改进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围绕两人多天任务的改进;二是轨道舱功能使用方面的改进;三是提高航天员安全性的改进;四是持续性改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