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自然、历史和认识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在取得巨大发展成绩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生态环境压力很大。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的具体表现:一是森林质量不高,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速度加快,水土流失严重,水生态环境仍在恶化;二是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严重,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三是有害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多样性锐减,遗传资源丧失,生物资源破坏形势不容乐观;四是人口问题形势严峻。人口规模庞大,素质较低,人口老龄化严重;五是资源危机显现,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低;六是生态功能继续衰退,生态安全受到威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急剧增加,全国大气污染排放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等。
生态环境现状不仅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力,而且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首先,经济损失巨大。根据世界银行的一项报告分析,由于中国技术和管理水平低下,经营方式比较粗放,能源、资源的消耗量大,资源效率低,污染物排放严重,因而环境污染所导致的经济损失近年来不断呈上升的态势。据估算:中国1986年环境污染损失之和为381.55亿元,占GNP的6.75%;而到了1993年损失就上升到约1085.1亿元,占GNP的3.16%。1997年统计,仅每年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540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8%。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于2006年9月7日向媒体联合发布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这是中国第一份经环境污染调整的GDP核算研究报告。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其次,影响社会安定。一些地区由于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生态失调,致使土地荒漠化越来越严重。迫使当地农民被迫远走他乡,成为生态灾民。再次,加剧了自然灾害。在类型众多的自然灾害中,除了火山活动之外,许多自然灾害都与人类破坏生态密切相关,特别是洪涝、干旱、泥石流、沙尘暴等的频繁发生,可以说是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直接后果。最后,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大气污染、水污染、废弃物污染以及辐射污染等严重地损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江河断流使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激化,给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另外,生物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物种的大量消失,也进一步削弱了工农业生产的原材料供给能力,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