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斯大林写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书,这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第一部以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基础阐述和探讨社会主义社会经济规律的理论著作。斯大林在此书中对社会主义社会经济规律作了以下五方面的论述:
第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对社会主义社会理论的重要贡献,首先在于他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同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各个阶段一样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观点,批评了那种不尊重客观经济规律,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可以消灭现存的经济规律和创造经济规律的错误思想,指出:无论在资本主义时期或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反映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人们能发现这些规律,认识它们,依靠它们,利用它们以利于社会,把某些规律的破坏作用引导到另一方向,限制它们发生作用的范围,给予其他正在为自己开辟道路的规律以发生作用的广阔场所。但是人们不能消灭这些规律或创造新的经济规律。”[53]斯大林在阐述社会主义社会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时明确指出:“总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政治经济学的规律是客观规律,它们反映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生活过程的规律性。”[54]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的观点,是对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生的违背客观规律的唯意志论这一主要错误的深刻总结,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问题。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剥削阶级已被消灭以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还存不存在矛盾?应该怎样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是斯大林遇到的一个新问题。他在1938年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说: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出来的产品是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进行分配,“这里,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是不受剥削的工作者之间同志合作和社会主义互助的关系。这里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状况完全适合”③。经过实践之后,他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对“完全适合”的论点作了修正。他说:“‘完全适合’这种说法是不能在绝对的意义上来理解的。不能把这种说法理解为仿佛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决没有生产关系落后干生产力的增长的现象。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动、最革命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无可争辩地走在生产关系的前面。生产关系只是经过一些时候,才被改造得适合于生产力的性质。”[55]他还进一步指出:“以为在我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不存在任何矛盾,那就不正确了。矛盾无疑是有的,而且将来也会有的,因为生产关系的发展落后于并且将来也会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56]斯大林认为,这个矛盾解决得好坏,取决于党和国家的政策。只要领导机关能及时看出这种矛盾,及时采取措施,实行正确的政策来克服这种矛盾,这种矛盾就不会变成对立,就不会弄到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生冲突的地步。如果领导机关采取不正确的政策,冲突就将不可避免,生产关系就可能变成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极严重的阻碍者。斯大林初步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既相适应又有矛盾,强调生产关系应该及时调整,以便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上的一次飞跃。但这个认识还有很大的局限性。正如毛泽东在评论这个认识时所说:“他还是没有把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当作全面性的问题提出来,他还是没有认识到这些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矛盾。”[57]
第三,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在马克思主义史上,斯大林第一次明确提出和正确表述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在生产目的和生产手段两方面划清了资本主义生产和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区别。斯大林指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可以大致表述如下: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58]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思想是正确的,对于我们坚持正确的生产目的和采取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应该成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四,关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斯大林认为,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国民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制度所决定的,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表现。但是,不能把领导机关制定的年度计划、五年计划跟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混为一谈。这个规律只是提供了正确地进行计划生产的可能性,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并不会自动地发挥出来。因此,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就必须研究、掌握和熟练地运用这个规律,制定出能完全反映这个规律要求的计划。斯大林还阐述了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关系,指出: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只有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为依据时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如果不知道国民经济有计划的发展是为着什么任务进行的,或者任务不明确,这样制定出来的国民经济计划是不会有任何良好效果的。
第五,关于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史上第一次从理论上肯定了社会主义社会保留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必要性。1934年1月,斯大林在联共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上论述了扩展苏维埃商业的必要性,批评了那种说什么苏维埃商业似乎已经过时,说什么必须实行直接的产品交换,说什么货币很快就要取消的“左派”,指出:“货币在我们这里还会长期存在,一直到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完成的时候为止。”[59]斯大林在1952年写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进一步从理论上阐明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必要性和意义。他认为苏联保留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苏联还不是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两种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者之间的经济联系要通过商品交换来实现;二是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保证这一原则的实现。斯大林还论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的性质和意义,指出:不能把商品生产同资本主义生产混为一谈。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了剥削的条件下的商品生产是种特殊的商品生产,是没有资本家参加的商品生产,它所涉及的基本上是以联合起来的社会主义生产者(国家、集体农庄、合作社)所生产的商品,它决不能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而且它注定了要和它的“货币经济”一起共同为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斯大林肯定了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的存在及其一定作用。他认为,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的作用并不限于商品流通范围内,同时也扩展到生产方面。他还认为,价值规律是一个很好的实践的学校,它教导经济工作人员不断地改进生产方法,降低生产成本,实行经济核算,并使企业赢利,促使经济干部迅速成长,迅速变成现今发展阶段上社会主义生产的真正领导者。斯大林不是从理论原则而是从苏联实际出发,肯定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必要性和价值规律在一定范围里起作用,这是对社会主义社会认识上的一大进步。
诚然,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对社会主义的一些经济规律的阐述还有某些不足之处。但总的说来,瑕不掩瑜,斯大林对上述经济规律的理论观点,其正确方面是主要的,其深远意义是不可磨灭的。
【注释】
[1]《列宁全集》第33卷,第220页。
[2]《列宁选集》第4卷,第768页。
[3]转引自《斯大林选集》上卷,第283页。
[4]《斯大林选集》上卷,第435页。
[5]《斯大林全集》第7卷,第167—168页。
[6]《斯大林全集》第6卷,第324页。
[7]《斯大林全集》第8卷,第93—94、193页。
[8]《斯大林全集》第8卷,第93—94、193页。
[9]《斯大林选集》上卷,第480页。
[10]《斯大林选集》上卷,第462、464、385页。
[11]《斯大林选集》上卷,第462、464、385页。
[12]《斯大林选集》上卷,第462、464、385页。
[13]《斯大林全集》第8卷,第198、261页。
[14]《斯大林全集》第8卷,第198、261页。
[15]《列宁全集》第28卷,第173页。
[16]《斯大林全集》第11卷,第93、93页。
[17]《斯大林全集》第11卷,第93、93页。
[18]《斯大林选集》下卷,第332—333页。
[19]《斯大林全集》第10卷,第277页。
[20]参见《斯大林选集》下卷,第40、28页。
[21]参见《斯大林选集》下卷,第40、28页。
[22]《斯大林选集》下卷,第41、41、40、275页。
[23]《斯大林选集》下卷,第41、41、40、275页。
[24]《斯大林选集》下卷,第41、41、40、275页。
[25]《斯大林选集》下卷,第41、41、40、275页。
[26]《斯大林选集》下卷,第373页。
[27]《斯大林文集》,第3l页。
[28]《斯大林文集》,第94、394页。
[29]《斯大林选集》下卷,第394页。
[30]《斯大林文集》,第94、394页。
[31]《斯大林文集》,第153页。
[32]参见《期大林文集》,第263页。
[33]《期大林选集》下卷,第408、467—468页。
[34]《期大林选集》下卷,第408、467—468页。
[35]《斯大林选集》下卷,第470—471页。
[36]《斯大林文选》上册,第165页。
[37]《斯大林全集》第13卷,第190、190页。
[38]《斯大林全集》第13卷,第190、190页。
[39]《斯大林选集》上卷,第267页。
[40]《斯大林全集》第7卷,第283页。
[41]《斯大林全集》第7卷,第284页。
[42]《斯大林选集》上卷,第414、415、530页。
[43]《斯大林选集》上卷,第414、415、530页。
[44]《斯大林选集》上卷,第414、415、530页。
[45]《斯大林文选》上册,第137页。
[46]《斯大林文集》.第172页。
[47]《斯大林文集》,第172、169、169页。
[48]《斯大林文集》,第172、169、169页。
[49]《斯大林文集》,第172、169、169页。
[50]《斯大林选集》下卷,第502页。
[51]《斯大林选集》上卷,第258页。
[52]《斯大林选集》下卷,第519页。
[53]《斯大林选集》下卷,第540、544—595、449、577、590页。
[54]《斯大林选集》下卷,第540、544—595、449、577、590页。
[55]《斯大林选集》下卷,第540、544—595、449、577、590页。
[56]《斯大林选集》下卷,第540、544—595、449、577、590页。
[57]《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56页。
[58]《斯大林选集》下卷,第569页。
[59]《斯大林全集》第13卷,第30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