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儿童博物馆对藏品利用的特点及意义
第一家美国儿童博物馆——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起初是在博物馆内部专辟出来的一个专属于儿童的空间,随后才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机构。不管是从起初作为博物馆内部的一个区域,还是最后作为一个独立的机构,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都有“收藏物品”这个功能。它积极收藏物品并充分挖掘收藏品价值的举动,影响了随后所兴起的儿童博物馆的发展。据统计,在美国近300家儿童博物馆中,有近10家收藏展品[1]并用来为儿童服务。
1.鼓励儿童触摸藏品
在“成人世界”中,我们总会看到很多地方贴有主要针对儿童这一群体的“禁止触摸”的标示。传统博物馆或科技馆等场所的展品,大都是不允许儿童“随意”触摸的。
“触摸”对儿童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甚至“造就”了儿童的发展。感知觉是一切比较复杂、高级的心理活动的基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端,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触摸主要涉及感知觉中的触觉(皮肤觉除了触觉,还有温度觉和痛觉),对于维持儿童的生命具有直接的生物学意义。触觉在儿童的认知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刚出生,儿童的触觉还是无意的;5个月左右,儿童能够抓住东西,手的触觉与视觉活动相协调,探索活动具有了有意的性质;7个月左右,儿童开始具有触觉定位能力;进入幼儿期,随着认识物体的范围不断扩大,儿童的触觉也得到相应发展。[2]当然,触摸还涉及皮肤觉里面的温度觉以及空间知觉中的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因而儿童在触摸的过程中可以感知物体的大小、轻重、形状、软硬、冷热等。触摸的过程不仅是触觉、温度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等感知觉的练习,同时也在激发这些感觉甚至其他感觉的发展。“触摸觉发展的意义不仅在于儿童通过触摸觉本身能够获得许多关于事物形状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当触摸觉与视觉联系起来后,儿童就在活动中从简单的感觉过渡到复杂的知觉……在活动中注意让儿童的视觉、听觉、运动觉及触摸觉同时感知事物,会有助于儿童知觉的发展。”[3]触摸过程中所涉及的感知觉,是儿童智力与科学、数学甚至语文等学科学习的感性基础。可以说,儿童早期的生活离不开这些感知觉,而且伴随着这些感知觉所积累的感性基础,对于儿童后期生活以及发展都起了很大的作用。有人甚至把儿童成长过程中能够随意地“触摸”“攀爬”“游玩”等“行动自由”视为儿童“自由”状态的三阶段之一。[4]“活动期的婴儿正处于‘触摸阶段’,触摸物体正是他们要去做的。如果为了安全而抑制了孩子的这种冲动,那么将会导致长远的影响。一些孩子在早期被告知不要触摸或探索某些东西,后来便失去了那种用新方法感知世界,使用他们的感官,以及尝试新鲜事物的欲望和能力……我们应该建立一个环境来鼓励促进孩子的这些自然欲望,而不是抑制这些欲望。”[5]
2.利用藏品开展教学
美国儿童博物馆中利用藏品开展教学的“鼻祖”是波士顿儿童博物馆。[6]“博物馆里的每一件藏品都有一个故事。通过利用藏品进行教学,我们可以获得曾经使用过它们的人们的相关信息,更能够学会那些从书本、电视、电脑上无法获知的信息。自然藏品能够告知我们这些物品的大小、形状、颜色以及功能;历史藏品能够告知我们过去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及相关人物,甚至过去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研究发现:通过藏品进行相关学习,能够焕发想象力,激发好奇心,提升问题意识,并能学会从新的视角认知世界;通过与真实物品进行接触的教学,能够使学习变得更加有趣。”[7]当然,儿童博物馆利用藏品进行的相关教学,并未与正规学校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脱钩。以波士顿儿童博物馆“日本房子”的藏品教学为例,如果将该展览与学校的课程联系起来,就会发现展览内容和六年级的历史与社会学科、英语语言艺术学科等科目的相关章节联系紧密。[8]此外,儿童博物馆不仅可以在馆内利用藏品进行教学,对于易于移动的藏品,还可以将其租借到学校开展教学。由此可见,儿童博物馆利用藏品开展教学还具有弥补正常课堂教学因缺乏实物而无法进行实物教学的缺陷,更能充分利用藏品的教育功能。
3.采用流动展览形式展出藏品
以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为例,该馆的“流动展览项目”就是通过流动展览的形式,将馆内的藏品带到社区、学校进行展出,以普及社区民众、学生的博物意识与博物馆意识。这一形式“利用藏品资源满足了社会需求,为观众提供一个先进科学的服务平台,促进(博物馆)工作的良性循环”;[9]与此同时,还能宣传博物馆,并扩大博物馆在当地的影响力。充分利用博物馆的资源,是博物馆与学校、社区积极合作的有效方式之一。
4.采用网上展览形式展出藏品
波士顿儿童博物馆的部分藏品仅在网上展出,主要展出这些藏品的图片及相关背景。“不管是为了完成家庭作业而要了解非洲的历史或者满足对蝴蝶的好奇,家庭成员都能随时随地、轻而易举地在博物馆网上藏品区获得他们想要的藏品信息。与此同时,在线浏览还能够让游客看到藏品背后的信息、虚拟的展览,更能在电脑上创作与藏品相关的电子图片。”[10]
二、对我国博物馆发展的启示
1.博物馆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儿童通过触摸等方式体验藏品,提高儿童对博物馆的喜爱程度
目前,尽管我国博物馆参观群体中儿童占有较大比例,但博物馆的展览依旧难以吸引儿童,乃至吸引儿童多次参与。其主要原因在于:博物馆藏品展览的方式及互动的形式难以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需求。儿童应该成为博物馆重要的观众群体,博物馆也应该成为儿童喜欢去的场所。我国博物馆可以创造条件,如在馆内的部分区域展示适合儿童触摸的展品(如具有不容易破碎、不会因触摸而影响藏品的表面质量、不是孤本等特点),并鼓励儿童通过触摸来体验展品。
2.博物馆要重视利用展品开展教学的价值,并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展品的教学活动
我国博物馆长期以来“普遍存在‘重展’不‘重教’的现象,博物馆与学校、社区结合度不够,尚未真正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博物馆未能适应观众对于精神文化的多样化需要”[11],在利用馆内藏品开展教学方面显得薄弱。为此,首先,博物馆应深化工作人员在“利用馆内展品开展教学”方面的价值的认识;其次,应注重对工作人员(或志愿者)开展展品教学方面的培训,并提高培训质量,其中志愿者可以来自对所展出藏品相关知识比较了解的岗位人员,如教师、科研人员;再次,应积极创造条件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展品教学活动,这些群体包括自愿前来的参观者、主动合作的学校师生团队、组团前来的社区老人团队、组团前来的公司员工等。
3.探索以流动展览的形式主动接近学校、社区、图书馆等机构,以密切博物馆与这些机构的合作
长期以来,博物馆与学校、社区、图书馆等机构开展合作,更多地采取“被动”的方式,将学校、社区等机构的人员“请”进来。博物馆对适合通过流动展览展出的展品,以流动展览的形式在学校、社区等机构进行展览,不仅促进了与这些机构之间的双向交流,活跃了交流模式,提高了展览的针对性,还能提升博物馆的影响力,促进与这些机构之间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4.通过网上展览形式,扩大博物馆藏品的社会价值
目前,我国的博物馆对本馆网站的建设重视程度还不够,对网站促进本馆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深刻,对通过网站扩大博物馆藏品的社会价值的意识则显得更加薄弱。博物馆通过网站建立虚拟的展品展览区,是充分挖掘博物馆藏品资源及博物馆网站资源的可行性途径之一。
【注释】
[1]儿童博物馆收藏物品并积极利用物品所传达的信息服务大众的这一功能,是部分学者将其归为传统博物馆而不是一类校外教育机构的主要原因。
[2]罗家英.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穆宪.当代幼儿教育实用大全[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
[4]小巫.给小孩自由——中西理念冲撞中的早教[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4.
[5]珍妮特·冈萨雷斯—米纳.多元化社会中的早期教育[M].徐韵,周红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6]波士顿儿童博物馆利用藏品进行教学的情况详见第一部分p.30-31。
[7]http://www.bostonchildrensmuseum.org/exhibits-programs/collections.
[8]http://www.bostonchildrensmuseum.org/exhibits-programs/collections.
[9]俞平.论基层博物馆的流动展览[J].黑河学刊,2006(3):100—101.
[10]http://www.brooklynkids.org/index.php/discover/cconline.
[11]郑奕,陆建松.博物馆要“重展”更要“重教”[J].东南文化,2012(5):101—1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