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之南盛产美丽,美丽的自然,美丽的人文。可以说每一个摄制组的云南之行都是在与美丽结缘。云南有多元化的民族文化,云南各民族世代繁衍生息在这片红土高原上,他们创造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对于影像创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素材。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也构成了丰富多彩的镜头语言。她有外来的和本土的影像文化长期积淀的基础,既是历史老照片的宝库,又是纪录片资源的王国,也为云之南人类学影像展培育了生长的土壤。
从20世纪90年代到今天,云南的公众曾多次被“历史老照片”的发掘和展示所激动。晚清法国驻云南外交官方苏雅拍摄的老昆明照片;英国旅行家和传教士记录的大花苗的日常生活;美籍奥地利探险家洛克对滇西北民族的图像探索,一次又一次地举办图片展览,出版图书画册。据说,至今还有数万幅类似的照片档案沉睡在英国、法国、美国的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物里,不为人知。
起止于20世纪50~60年代的全国民族大调查,留下了几万幅珍贵的云南各民族照片资料,内容多反映新中国建设初期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多种形态并存的现象,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产生如此丰厚的民族照片资料,在云南历史上尚属首次,不仅保存了不可复得的珍贵影像档案,而且见证了各少数民族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2004年编纂出版的大型民族历史图片集《见证历史的巨变》丛书,是云南乃至全国第一套以图片方式反映和记载云南各少数民族社会发展史的里程碑式杰作,也是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又一精品力作。此书的编纂历时四年多,编纂者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从近万幅民族历史的老照片中,精选出1480多幅见证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发展、纪实性较强的珍贵照片汇集成册,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云南各兄弟民族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50~60年代),尤其是新中国建设初期的社会发展状态。书中提供的1000多幅当时拍摄的各种珍贵的历史照片,真实地记录了云南各少数民族与中国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并存共生的状况,也客观地记录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云南各少数民族为推翻三座大山,实行土地改革,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发展经济和文化教育,跨步进入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建设时期的伟大历史转折,以及为实现祖国领土完整、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而做出的重大贡献。科学地论证了这样一条真理:灾难深重的云南各族人民,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获得翻身解放,才能成为新社会的主人。
纪录片资源的王国
由云南本地人制作的文化影像,最早起始于民族学领域。从20世纪50~70年代,伴随着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运动的大规模开展,由民族学者和电影工作者组成的摄制组开始用有限的进口胶片到我国民族地区拍摄记录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状态的影片。这批总称为“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的影片,先后完成了16个少数民族的22部电影,片长达123本,时长约1230分钟,用镜头真实地记录了少数民族行将消失的社会历史形态和正在迅速变化的现实生活,这是在对相关少数民族进行深入田野考察的基础上,按科学体系要求操作完成的纪录片,具有典型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对研究人类社会生活发展轨迹具有巨大的学术价值。尽管当时遵循的某些观念和原则不为今天的研究者赞同,但这次延续20多年的拍摄活动,给后人留下了社会大变革时期的中国,特别是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的珍贵记录,使中国民族学电影在国际纪录片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云南纪录片的一枝独秀,离不开老一辈民族志电影制作人立下的汗马功劳。杨光海先生是大理白族人,自1950年以来,他一直致力于用电影手段记录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被誉为中国民族志电影的重要奠基人。他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拍摄的《佤族》《苦聪人》《独龙族》《鄂伦春族》《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丽江纳西族的文化艺术》等,是新中国第一批关于少数民族的纪录电影,也是中国人类学电影的开山之作,受到国际影视人类学界的高度评价和重视,现已全部被德国、日本等国的有关机构收藏,并被译成英文版,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和研究。
20世纪80年代,云南专门建立了民族电影制片厂,在1983—1987年短短的4年间,就拍摄了《博南古道话白族》《古老而奇异的基诺》《傣乡行》《哈尼之歌》《阿昌风情》《独龙掠影》《我们的德昂兄弟》《景颇人的追求》《纳西族和东巴文化》《迪庆》《泸沽湖畔的母系亲族》《阿佤山纪行》《傈僳族风情》《远方的主人》《布依人家》《古老的拉祜族》《拉祜山乡情趣》《彩云深处的布朗族》等17个云南少数民族的18部影片。
1987—1995年,云南省社科院筹备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影视人类学研究摄制中心”,拍摄制作了《生的狂欢》《澜沧江》《来自湄公河的考察报告》《佤族一日》《拉祜族的宗教信仰》《高原女人》《云南藏族》《哈尼族纺织》等。云南社科院的一个研究小组,在迪庆藏族地区开展了名为“社区影视教育”的项目,让藏民用DV表达自己的心声,这一活动使来自民间真实的多样化的声音出现在屏幕上。藏族诗人扎西尼玛拍摄的社区影视教育片《冰川》,反映了位于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的家乡——明永村近年来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当地传统文化以及社会生活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特别记录了自己和村民的心路历程。在多种声音的讲述中,呈现出他对家乡剧烈变迁的思考。这些纪录片剪辑好以后,拿到村里的学校播放,让学生多方面地了解他们自己的生活。
此外,云南本土文化人制作的一批少数民族题材的纪录片也格外引人注目,如郝跃骏的《山洞里的村庄》和《最后的马帮》、刘晓津的《传习馆春秋》和《田丰和传习馆》、谭乐水的《巴卡老寨》、周岳军的《阿鲁兄弟》、郭净的《卡瓦格博神山的朝圣者》等,都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优秀影片。
“云之南”纪录影像论坛
现在,一方面随着影像制作的技术门槛日益降低,纪录片创作成为社会风潮;另一方面,城乡的文化设施日益增多,功能不断加强。这两方面的条件都具备,缺少的是连接二者的桥梁。由云南省社科院创办于2003年的“云之南”纪录影像论坛,就是试图在这两种资源之间搭建一座纪录影像与公众交流的平台,为纪录影像拓展更广阔的传播空间。让我们的大学生、市民、干部、打工者和农民无拘无束地走进放映大厅,亲身体验纪录片是咋回事儿,知道还有比大片更贴近他们生活的影像,从此愿意关注纪录片,甚至把纪录影像当作自己发言的工具。
“云之南”纪录影像论坛是一个以思想、艺术交流为主旨,以人类文化和生存环境的多样性为内容,以纪实影像展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视觉文化盛宴,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以展示中国民间纪录片为主的活动。其中体现出的“记录精神”,会让年青一代重新思考如何运用影像发出自己的声音。主办者试图以自然和文化多样性著称的红土地——云南为立足点,通过学术探讨,为纪录片提供一个活泼、开放的空间,以宽容的态度鼓励新纪录影像制作人以多视角、多维度和多元化的影像表达方法来进行文化思考,以促进不同文化和人群之间的对话和相互理解,促进人们对本土文化价值的思考。为了给关心中国纪录影像的人们提供更多的信息,主办方还把参加首次活动的影片以及其他相关资料汇编成中英文双语版的《云之南人类学影像展手册》。这本手册作为“云之南纪录影像库”的第一次尝试,全面记录了首次影展约100场活动和所放映影片的内容,也为当代中国的纪录影像留下了第一份翔实的档案。
最后借用影展策划人郭净的一句话作为结尾:“中国是当今文化变迁最剧烈的地区,也是辉煌历史戏剧频繁上演的大舞台,记录影像赋予我们一个有力的工具,让我们去参与新文化建设,去表达不同人群的声音,去冷静地观察时代演变的脉络,去尽力保存这一代人的记忆。”
(原载《云南档案》2008年第2期,第二作者黄燕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