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族档案编研工作的几点浅见

民族档案编研工作的几点浅见

时间:2023-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少数民族档案的编研工作要多样化,根据民族地区、有关部门以及社会诸方面的需要,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地采集、梳理、加工档案信息。历史档案中常有歪曲、污蔑、歧视少数民族的内容记载,如果原样公布则可能伤害民族感情,所以公布与否必须认真研究。
民族档案编研工作的几点浅见_民族档案研究与学科建设

当前,民族档案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成为一大薄弱环节。就少数民族聚居的民族自治地方来说,民族档案信息资源是比较丰富的,如何在今天焕发光彩,再现其价值,为民所用,需要我们去整理,去发掘,去编研。作为民族地区档案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编研工作,由于其信息量大、内容系统、实用性强等优势,对社会的服务性功能则更显得突出。民族档案编研工作如何充分发挥好服务功能和作用,是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浅见以供参考:

一、开发利用民族档案信息资源是一项集思想性、政治性、学术性和经济性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对散存于民间的资源广征博采,对档案馆、室的档案材料认真分析研究,仔细筛选出其中具有重要使用价值和借鉴作用的材料,进行系统的整理,科学的分类和编排,辨别真伪,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编纂的资料达到真实、准确、科学、实用的原则要求。

二、加强编研工作,揭示和介绍馆藏内容,不仅是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方式,而且是衡量档案馆(室)工作科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提高档案馆社会地位和增强社会档案意识的重要途径。档案馆要以馆藏档案为主,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研究民族档案内容,进行民族档案评述,汇编民族档案史料,参加编史修志,为民族研究服务,向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编研成果,供其决策之用。保存民族档案数量较多的地方和单位,要把编研和翻译、注释结合起来。有少数民族文字档案的馆、室,要建立相应的编译组织或设置掌握少数民族文字的翻译人员。少数民族档案的编研工作要多样化,根据民族地区、有关部门以及社会诸方面的需要,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地采集、梳理、加工档案信息。根据档案的特性,应重点做好一次文献的加工,即档案文献汇编,保持档案的真迹原貌,采取全录式或节录式、全集或选集、专题性、综合性、层次性等编辑加工形式,编写多种形式、多种角度的民族档案文献汇编、丛编。如各种专题汇编、选编,政策法令汇编,重要文件汇编,档案史料丛编等,以适应各方面研究和查考获取第一手史料的需要。同时,开展三次文献加工,根据档案编写综合参考资料,提供领导科学决策和有关人员参考。

三、编译出版少数民族文字档案,是向社会公布少数民族文字档案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也是保护档案原件、长久留存档案史料的重大举措。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许多少数民族文字档案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开发和利用。随着新形势的发展,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字档案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由于档案管理方面一些政策性措施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虽然在少数民族文字档案的编译出版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工作进展比较缓慢,工作进度与社会的客观需求差距很大。以满文档案的编译出版工作为例,仅靠为数不多的几个档案编研人员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国家在少数民族文字档案的管理政策方面应当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让社会相关领域的人都能参与进来,采取内外结合等方式,让更多的单位和个人都了解和重视少数民族文字档案的编研成果,关心和支持少数民族文字档案及民族古籍文献的开发和提供利用,推动民族档案编研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使之更好地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四、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一些历史档案、文献古籍束之高阁,无人问津,或者很少过问,即使地处民族地区的档案部门,也对本地区、本民族的历史档案不摸底,甚至听任其他部门或外来人员取走档案,有的馆室保存的民族历史档案寥寥无几,有的馆藏仍是空白,有的档案被随意丢弃、毁坏,或者堆放在被人遗忘的角落,禁锢在尘封的箱柜里,部门领导甚至管理人员都对它们失去了记忆。因此,很有必要澄清家底,编造目录,做出介绍,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对于那些濒危档案要赶快抢救,可以出版的要尽快出版发行。

五、国家在编修清史,各地、各部门都在编史修志,编纂民族史、民族志等,收集了不少民族档案典籍,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但有三点要注意:一是不能在史志编成之后,把其余的档案史料全都销毁;二是要尊重历史、尊重原件,不能随意删改;三是切忌不顾历史事实,主观臆断,或不负责任地随便下结论,要秉笔直书。

六、民族地区在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州)的过程中,要积极探索民族档案编研工作的新思路,深度开发利用丰富的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在正确处理好保持民族特色与开拓创新的关系上,找准切入点,以专辑、专题和精选、精编的方式,在档案部门历年来所编档案资料的基础上,编辑出版独具地方民族特色和具有重要参考利用价值的档案资料系列丛书(丛刊)。要加强协作,不能只把眼光盯在档案部门。搞编研工作选题范围很广,只靠档案部门一家出编研材料,往往难度很大。因此加强与各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十分必要。要善于把握特色,特色就是亮点,抓住特色,可编研的内容就有分量,可读、可藏、可用。

七、由于少数民族档案的特殊性,有大量的少数民族档案信息分散在正史、丛书、文集和各类文献中,如史志、专著、杂录、图籍以及文物、口碑中都有民族档案史料,有必要将这些分散的少数民族档案信息集中起来,按专题加以编辑,复制加工,装订成册,系统入藏。这种少数民族档案专题资料汇编除包括档案原文外,还应包括编辑人员撰写的编辑说明,应考虑公开发表或出版。

八、在分析挑选档案史料时,对涉及重要民族理论、宗教政策以及边务外事、民族关系、宗教习俗等方面的档案应该特别慎重,要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经过批准方可公布,否则有可能出现严重的问题。历史档案中常有歪曲、污蔑、歧视少数民族的内容记载,如果原样公布则可能伤害民族感情,所以公布与否必须认真研究。而涉及边界问题的档案则更为敏感,更不能轻易处置。

九、在编研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并且需要选用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档案,这就要求编者能够顺利地阅读并翻译它们,否则就无从利用这些材料,也就无从发挥这些材料的作用,实现这些材料的价值,这是个相当必要的工作。当然,档案馆的编研人员不是专门的翻译家,不可能兼通多种语言文字,但要求编者在汉语言文字之外,再根据本馆馆藏少数民族文字档案的语言文字成分,努力去掌握一两门少数民族语种,还是十分必要并且完全可能的。

十、编研工作者应积极参与民族地区的一些重要活动,如有关的民族调查研究,少数民族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的研究,民族文化典籍和史实资料的征集,少数民族口头文化等各种民间文化的搜集、整理,对外学术交流和民间文化交流,民族书刊的编辑出版和发行,等等。这样既开阔了编研工作者的心胸和眼界,也拓展了其活动的能量,还能为编研工作提供更多的信息、选题、资金、人力和合作伙伴,这也是提高编研工作水平和效益的重要方面之一。

十一、关于中国少数民族档案史料丛书(丛编)的编纂,建议作为国家档案事业中长期规划的一个重大项目,在全国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的调查研究中完成。这套丛书,对学术界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亦为社会科学界特别是民族学、史学界所企盼。这套丛书可由国家档案局统一组织规划,由有关自治区、省档案局(馆)安排,如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南、黑龙江、吉林等省区,原则上都可以将对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有重要意义和长久保存价值的档案文件材料选编成册。这一全国性的专项事业需要大量人力和经费,要取得各有关自治区、省档案局(馆)的积极响应,国家档案局应作为任务下达。在省、区档案局(馆)一定要人员、经费、条件三落实。希望国家档案局和自治区、省档案局(馆)的领导能对这项工作给予重视、支持,使计划能按期完成。建议由民族地区的自治区、省档案局(馆)共同提出并组成中国少数民族档案史料丛书(丛编)编委会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首先着手这套丛书的编辑规划、安排、大纲等,同时上报有关方面,申请列支一定的经费,并负责指导各自治区、省积极工作,组织经验交流和学术研讨等。

(原载2006年《兰台荟萃——云南省档案学术论文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