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如此,我们可以认为,新媒体使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更加便捷和高效,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影响,从而推动着社会形态的改变和完善。
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的接收者和发布者,并且可以让自己的声音传达出去,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网民的自我期望。美国学者梅罗维茨认为,电子媒介倾向于打破隔离,融合社会场景,从而模糊角色,消解权威。互联网已经以其多点状分布带来的高度表达自由在很大程度上瓦解了权威和经典,而式样更多样地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新媒体更是提高了使用者的自由度,由此带来个体意识的增强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前提。
在新媒体技术推动下,社会群体已经由“大众”向“分众”过渡。不论报刊的种类、电视频道数量、每年电影产量、图书出版数量、期刊种类、互联网社区数都有了几何级数的迅速增加。媒介早已开始区分不同的受众群体,开始有目的地投放内容。另一方面,社会个体经济、教育水平的差别与兴趣爱好的不同,也自发地分为不同的社会群体,新媒体的出现,正好满足了“分众”的需求,促进了社会的多元化发展。
以SNS为代表的网络技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构筑了一个虚拟的社会网络,一些在现阶段难以实现的现实需求,可以通过这个虚拟的社会探索和实践,为现实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提供实验空间。互联网的精髓是自由、开放、合作,新媒体推进了整个社会的信息开放,打破了社会的金字塔结构,向着扁平化的社会结构发展。它培育的公民意识,将我们所期望的民主、平等、自由等理念带到现实社会中来,推动了公民社会的发展成熟。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人们在虚拟社会中探索建构理想社会的可能性。
我们说,民主社会、市场经济、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人类社会对新媒体的未来充满着期待。在2003年联合国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一致通过的《原则宣言》中对信息社会的未来有这样一段表述:“在此信息社会中,人人可以创造、获取、使用和分享信息和知识,使个人、社区和各国人民均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提高生活质量。”[6]我想,这就是我们对新媒体未来的基本思考。
2008年北京奥运的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表述的是求同的愿望;2012年伦敦奥运的口号是“一个城市就是一个世界”,表述的是存异的思考。新媒体就是在社会求同存异的双向推动下不断地向前发展。让我们踏着坚实的脚步,伸开双臂,像迎接明天的太阳一样,去迎接新媒体的未来。
【注释】
[1]本文为《新媒体研究前沿》的序,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熊澄宇:《新媒体百科全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00页。
[3]Twitter称其注册账号数量已超2亿。艾瑞网,http://web2.iresearch.cn/87/20110430/138469.shtml.
[4]崔保国:《2011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5]2011年9月28日,亚马逊发布了其首款平板电脑产品Kindle Fire,7英寸显示屏,199美元的售价不到IPAD的一半。
[6]《原则宣言》建设信息社会:新千年的全球性挑战,http://www.runsky.com/homepage/mobile/union/trends/userobject1ai399665.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