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发展模式

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发展模式

时间:2023-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旅游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正处于快速的转型之中,从旅游需求来看,一是旅游市场从单一的境内游向境内、境外游方面双向发展,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国境外游游客人数已居全球第一名,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目的地国家和地区达到150个,出境旅游人次达到9819万人次。出现了一大批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少数民族旅游村寨,仅贵州省2007年乡村旅游的村寨已达3200个[10],云南有10000多个[11],其中绝大部分为少数民族村寨。
传统文化是优势资源_边界与利益: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产权研究

我国旅游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正处于快速的转型之中,从旅游需求来看,一是旅游市场从单一的境内游向境内、境外游方面双向发展,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国境外游游客人数已居全球第一名,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目的地国家和地区达到150个,出境旅游人次达到9819万人次。从国内旅游市场来看,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人均出游达到2.5次,国内旅游消费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8%。[8]旅游产业已成为部分省区的支柱产业,旅游消费需求也是全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之一。二是旅游需求结构发生变化,由单纯的观光游向深度体验游方向发展,除国内传统景点外,游客更多地倾向于民族风情游、乡村体验、假日休闲游,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逐渐成为旅游热点,其中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宁夏、新疆等省区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增速较快。从20世纪90年代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兴起,到1995年国家旅游局推出的“民俗风情游”,再到2002年的“中国民间艺术游”[9],标志着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体验旅游、参与旅游、学习探究型旅游开始成为旅游市场的新亮点。出现了一大批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少数民族旅游村寨,仅贵州省2007年乡村旅游的村寨已达3200个[10],云南有10000多个[11],其中绝大部分为少数民族村寨。这些少数民族旅游村寨,有的采用乡村社区参与式发展模式、有的采用“公司+村寨+农户”模式,有的则是由政府部门主导运作。三是从观赏自然景观的单一游向以探秘、参与、科考、体验为主的综合性人文景观游方向发展。四是旅游市场消费者逐渐成熟,由追求感官享受型向理性的学习型、知识型方向发展。从上述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人文景观资源在市场转型中,旅游市场消费者对其需求开始大幅上升。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因受地域、传统等方面的影响,一是多数自然景观开发较晚,尚有开发的潜力;二是得益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梯度转移之要素的转移时滞因素,很多世居的少数民族农村社区保留了非常完整的民族传统文化。在旅游市场快速转型时期,这些传统文化资源的观赏价值、体验价值和参与价值就充分体现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