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新闻与传媒
关于文科学报标准化、规范化的几点思考 刘 斌 1992(6)57
略论美国新闻媒介运行机制 展 江 1996(4)83
学习党的三代领导人新闻思想笔记 徐占焜 1997(1)77
从新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首卷看《莱茵报》时期德国新闻事业 展 江 1997(2)83
试析于右任办报动机的产生 刘惠文 1997(2)88
论舆论形成研究的不同学科视角 陈力丹 1998(1)80
电视纪实:人文主义传播意识的回归 李 岚 1998(1)86
热点报道规律的探讨 徐占焜 1998(1)92
新闻事业成因论 展 江 1998(3)84
新闻信:唐代进奏院状报新解 李 彬 1998(3)90
《述报》图片考 李 磊 1998(3)95
试述何微对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阐释 刘惠文 1999(1)103
新闻宣传异同论 展 江 1999(1)109
电视纪实传播美学探析 李 岚 1999(3)102
刘少奇1956年的谈话对当前新闻改革的启示 陈力丹 2000(1)93
新闻传播真实性要求的现实把握 童 兵 2000(1)100
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再探 展 江 2000(1)105
传播符号的分类及功能 李 彬 2000(2)107
媒介评论三题 展 江 2000(4)68
新闻媒介的职能权利 项德生 2000(4)74
美国电视脱口秀主持人特征分析 钟 新 2000(4)77
审美:编辑追求的最高境界 董 霞 2001(6)108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与传媒 展 江 2002(2)123
美国报纸版式的流变与动因 张金玺 2002(2)129
论30年代上海报纸广告的多元价值观 陈彤旭 2002(2)135
教会报刊与近代中国新闻事业 郝丹立 2002(2)139
中国电视产业化运作的综合评估构想 李 岚 2002(6)107
推进舆论监督的三项举措 孙旭培 2003(2)79
新闻从业者的媒介角色认知——兼论舆论监督的记者主体作用 陆 晔 2003(2)86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设计构想展 江 陈俊彦 2003(2)92
关于北京五家都市报的比较研究 戚 鸣 等 2003(3)136
二战前夜纳粹德国报纸政策研究 唐 思 2003(4)111
《生活》周刊与20世纪初都市青年的社会化 赵 文 2003(4)118
瞬间艺术——浅谈新闻摄影 谭笑珉 2003(4)123
再论列宁十月革命后的新闻思想 陈力丹 2003(6)74
近年来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概述 陈力丹 2004(3)88
诽谤侵权案法理解构——张铁林诉周璇及《成都商报》名誉侵权案评析 周 泽 2004(3)95
新闻评论的现状及特征赵振宇 2004(3)102
从进奏院状到定本制度:传播制度的创新 吴军明 2004(5)137
当前我国报纸新闻娱乐化倾向探析 戚 鸣 刘朝霞 2005(3)123
“媒体审判”、“舆论审判”检讨 周 泽 2005(3)128
电视节目内容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李永健 2005(3)134
各国舆论监督的法律保障与伦理约束 展 江 2005(4)121
中国政府形象传播目标模型 刘小燕 2005(4)127
传媒对公共情绪宣导抚慰功能的研究设计 李永健 2006(1)111
少年中国学会的出版事业吴小龙 2006(1)117
论在农村推行广播电视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罗自文 2006(4)78
媒介议程设置功能的心理学观点 李永键 2006(6)112
从《独立评论》时评看胡适的民主宪政主张——兼与《新月》时期比较 沈 毅 2006(6)102
新媒体技术条件下的整合性营销传播策略 张 艳 2007(4)115
舆论监督的反腐败功能 展 江 2007(2)94
论后现代主义电影批评在中国的发展 沈小风 2007(2)102
媒介传播中的文化差异与文化意识 谭诚训 2007(2)109
网络时代高校校报的整体新闻报道策划 李明龙 2007(6)137
言论的刑事责任与商誉诽谤罪的宪法限制——关于訾北佳案的法律思考 张金玺 陈力丹 2008(1)112
记者分时采访是抢独家报道的制胜法宝——以《人民日报》等三家媒体“山西解救案”采写为例 戚 鸣 杨 望 李龙田 2008(1)118
关于虚假新闻与传媒自律的思考 唐建英 2008(1)123
博客与专业媒体信息生产之差异辨析 刘 津 2008(2)124
经济报道走下“神坛”的分析研究 戚 鸣 2009(1)107
极致为美——现代电影的美学原则 汪方华 2009(1)112
刍议电视频道形态的发展与演变罗自文 2009(1)117
论官员博客——新媒体时代的政民沟通 樊飞燕 韩顺法 2009(4)115
中国近代“选报”源流中的《东方杂志》 丁 文 2009(4)119
中国新闻改革视野下的经济类报纸的价值特征 张 原 2009(4)125
论新媒体环境下的青少年媒介素养 黄楚新 2010(1)120
略论日据时期台湾总督府对厦门的新闻殖民活动 毛章清 2010(1)125
社会新闻报道图景中的不平衡倾向透析 王仁忠 2010(1)131
青年学术期刊创新发展走向分析 张晓华 2010(1)135
发展“瓶颈”与突围路径的抉择——基于我国青少年学术期刊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王淑玉 2010(1)139
浅析课程远程辅导与面授技术 崔 轶 燕 安 2010(2)119
都市报新闻写作的镜头语言分析 戚 鸣 2010(3)131
从《中国制造》看国家形象广告创新策略 徐 静 2010(6)132
媒介融合下学术研究的关键 喻国明 2011(2)93
媒介融合时代的科学理性原则 李希光 2011(2)97
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报纸网站的新媒体应用——以都市报网站为例 黄楚新 2011(2)100
新闻媒体与儿童政治社会化——以革命根据地的“读报”为焦点 田中初 2011(2)105
试论传播的本质困境与终极对策:一种范式的视角 罗自文 2011(2)110
党报科技报道内容分析与思考——以《人民日报》等六家报纸为例 莫 扬 2011(2)115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编辑与作者沟通 王珑玲 2011(3)139
新世纪中国艺术电影的叙事及意义 汪方华 2011(6)91
都市报邻接扩张的主导趋势 漆亚林 2011(6)86
政治机会结构、动员结构和框架过程——当代互联网与社会运动的一个分析框架及案例考察 任孟山 2011(6)96
浅析文化产业化时代出版人的文化理性 刘 君 2011(6)101
功到成处名自来——为纪念《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创刊30年而作 陈 升 2012(1)1
新世纪以来我国新闻教育研究的分析 秦 汉 罗自文 2012(6)9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