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语言与文学
试论文学艺术与青年成长的关系 朱 玲 1984(2)33
试论李清照词中的主人公形象 朱 玲 1986(2)58
试论李清照词中的主人公形象(续)朱 玲 1986(3)56
“琼瑶小说模式”对当代青年文化观念的效应 华 翔 汪发元 陈德中 1987(2)26
论唐太宗的社会政治诗 邹纪孟 1987(6)44
论写作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王东成 1988(3)44
一幅当代婚姻家庭的透视图——评苏晓康的报告文学《阴阳大裂变》 周晓燕 1988(6)31
汉语语法分析方法试说 赵清治 1991(5)45
存在主义与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 袁盛辉 1991(5)52
艺术真实性之我见 任文贵 1992(1)53
“悲剧”的人与“悲剧”的社会 张 伟 1992(2)37
略论鲁迅杂文的语言艺术——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10周年而作 张文郁 1992(3)48
试论汉字改革运动的理论与实践——对《美国的悲剧》主人公命运的思考 赵清治 1992(4)53
高校写作课应注重素养与能力的培养 王东成 1993(4)36
对报告文学与想象的思索 任文贵 1993(4)39
浅谈毛泽东人际交往的语言艺术 许莉娅 1993(6)13
公文主旨的特点及其表达 任文贵 1994(1)81
关于写作教学的几点体会 王东成 1995(1)88
贾谊的悲剧邹纪孟 1995(2)73
当代文学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周晓燕 1995(4)84
论陈亮词 朱 玲 1995(4)90
巴金的另一座丰碑 陈琼芝 1996(1)87
简论“忏悔贵族”与“多余人”之“亲缘”关系 张 伟 1996(1)92
陆机的艺术表现论 张来斌 1996(2)88
论文章不是无情物——对写作原理的思考 任文贵 1996(2)91
论元杂剧《琵琶记》的忠孝观 刘延棠 1996(3)85
《论语》的文学成就 朱 玲 1996(3)90
论“拜伦式”的“南方叙事诗” 张 伟 1997(1)54
文学理想与作家责任 周晓燕 杨智慧 1997(2)7
孤独者:卡夫卡及其长篇小说的主人公 陈 遐 1998(2)96
高尔基笔下“多余人”形象初探——试析“白老鸦”福玛 张 伟 1998(2)100
浅析语境与翻译周丽娜 1998(2)105
略论近期文学中青年形象的变化 唐 欣 黄力平 1998(4)93
报告文学的新闻性刍议 任文贵 1998(4)97
现当代随笔对比研究 贺鸿凤 1998(4)101
终极域:史铁生创作的基本视点 胡山林 1999(2)77
试论艺术变形的普遍性与必然性 曹 晖 姜艳秋 1999(2)87
唐传奇与戏曲的发展 朱 玲 1999(2)92
浅论唐代传奇女性悲剧命运与法典礼制的关系 窦玉玺 1999(2)95
五四时期“人的文学”与人的解放 袁 泉 1999(2)83
鲁迅文学精神与当代作家写作 张学昕 1999(4)100
文学:从异化到复归——七八十年代文学发展评略 周晓燕 2000(3)86
异彩纷呈的咏荷华章——《荷塘月色》与《清塘荷韵》赏析 王志尧 2000(3)90
溪花与禅意——谈禅宗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 焦亚东 2000(3)93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日本形象卢德平 2000(6)103
中国当代汉语新词语的流行及其特征 车安宁 2000(6)109
索绪尔符号观再评价 卢德平 2001(2)101
关注“消费科技”背景下的青少年写作活动 孟建伟 2001(6)45
七月诗派的理论基石——胡风的诗学思想 吴井泉 陈世澄 2001(6)94
喧哗中的寂静——当前文学的创作和批评与读者的关系 周晓燕 2001(6)99
女性的现实困惑与女性人文主义理想 白 薇 2002(4)125
萧红作品中对农民文化的反思 艺 丹 2002(4)129
幻觉幻化艺术在莫言短篇小说《夜渔》中的应用 朱旭晨 2002(4)133
太阳照常升起之路——以海明威为个案探析记者生涯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谢 姝 2002(6)112
“火山”迪斯科的符号学侧面 卢德平 2002(6)122
屈原诗歌四大主题的共时格局 罗 漫 2003(1)123
对于文学批评的批评 周晓燕 2003(1)128
漫议青年流行语言(笔谈)陈元元 等 2003(3)26
试析郭沫若在大跃进年代的诗歌活动——从《百花齐放》到《红旗歌谣》 邢小群 2003(3)120
论冰心、林徽因诗歌精神的现代性 白 薇 2003(3)125
殷文学史观简论 吴小龙 2003(3)129
中西悲剧《美狄亚》与《赵氏孤儿》比较研究 李 颖 2003(3)133
柳永词的“本色” 宁夏江 2003(5)121
陆机“诗缘情”的美学阐释 江舟群 2003(5)126
论汉字的审美功能 孙建军 2003(6)85
全球化语境与中国当代文学的“民族性” 梁 鸿 2003(6)89
林清玄散文的禅意 黄 玲 2003(6)93
公式主义批判与作文童心的回归 李乾明 2003(6)97
“文革”时期知青题材小说初探 曹惠英 2004(1)128
浅论中国古典小说修辞的民族风格 李 艳 2004(1)135
原始图腾的符号学阐释 卢德平 2004(3)107
“文如其人”与“潘岳现象” 王东成 2004(3)113
陶潜之归隐与东晋南朝门阀政治 雒三桂 2004(3)117
“人格说”在文学理论中的现代性转化 于闽梅 2004(3)123
论刘震云小说的思维背景 梁 鸿 2004(4)124
教育小说《歧路灯》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徐云知 2004(4)130
英语应用能力与英语思维的培养 杨小凤 2004(4)139
浅谈英语学习策略训练 武 竞 2004(6)135
浅议翻译的理想境界 张 萌 2004(6)140
长箫一支同心曲 梦里清辉各自明——比较安几道与纳兰性德“梦”词之异同 吕 菲 2005(1)113
艺术良心:文学创作的“通灵宝玉”王东成 2005(1)118
无法安妥的灵魂——评析贾平凹小说的主人公形象 金俊荣 2005(1)125
论《创世纪》中的言语行为卢德平 2005(3)96
爱伦·坡的心理小说之修辞学解读 任 翔 2005(3)108
试论元散曲爱情闺怨描写与元代多元文化交流 云 峰 2005(3)114
萧红与三毛“女性意识”与“自由意识”解读 刘素萍 翟思成 2005(3)119
读者的阅读期待与30年代的文学出版 石潇纯 2005(3)139
论北宋前期诗文的议论风气 曾祥波 2005(4)106
我国当代现实主义对文学创作的兼容与吸收 黄金花 2005(4)111
新散文的意义和所面临的处境 黄 玲 2005(4)116
更新观念 占领市场——2000—2004:中国都市电影创作状况分析 楚卫华 2005(4)137
去蔽与还原:世俗生活的诗意漫游吴井泉——于坚诗歌中的平民意识与精神空间 2005(5)107
初唐时期的祥瑞与雅颂文学李 俊 2005(5)112
殊途同归——《黑暗的心灵》与《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之比较 徐鲁亚 2005(5)118
放翁原具自家真——浅谈陆游词的内容特色 黄连平 2005(5)123
论元杂剧《赵氏孤儿》的戏剧冲突张 铎 2005(5)128
从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看误读的积极作用 熊文莉 2005(5)139
20世纪80年代文学主体性论争——作为中国当代文论发展史的解读 孟登迎 2005(6)102
永恒的困境——论张爱玲小说中伦理悲剧的哲学内涵 石 杰 2005(6)109
命运的抗争 自由的渴望——评米尔顿·村山的成长小说《我仅要我的身体》 周晓刚 2005(6)113
语境创建与语言教学 周丽娜 2006(2)119
文体学理论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李 新 王 晓 2006(2)125
20世纪女性诗歌创作回顾与思考 白 薇 2006(2)129
论萧红作品对当今文学创作的启示 姜志军 2006(2)133
略论西方悲剧理论形态的历史演进 杨庙平 2006(2)137
略论皮尔士符号学理论对语言研究的影响 卢德平 2006(4)121
于坚散文的诗性精神 黄 玲 2006(4)127
《国语》和《左传》的异同比较 黄连平 2006(4)132
电影片名翻译的文化适应 阮红梅 李 娜 2006(4)138
本色自然是仁爱——对杜甫诗歌的一种新认识 舒志武 2006(6)117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著述动机探因 勾俊涛 2006(6)124
《型世言》与晚明吏治 井玉贵 2006(6)129
浅论王宗炎语言学论著的隐喻特色 刘志广 2006(6)134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武 竞 2007(2)131
《儿女英雄传》“第老的”释义商榷 翟 燕 2007(2)140
董仲舒“《诗》无达诂”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刘国民 2007(3)129
语言思想: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冯 卉 张迈曾 2007(3)140
开元政治的恤灾观念与关照民生的诗歌意识 李 俊 2007(4)122
从教士与国王形象看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罪感意识 王卫华 2007(4)130
当代人的生存困境——对《当代套中人》的解读 刘素玲 孙广芳 2007(4)136
近代字词关系研究述评韩 琳 冀秀美 2007(4)140
我国学界对“竹内鲁迅”接受状况的反思 桂 琳 2007(5)101
唐代士大夫喜欢结交僧徒的原因探讨 王秀林 2007(5)106
英汉被动语态的对比研究王 蕙 2007(5)111
论英语动词现在完成体的意义 陈劲节 2008(2)118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宗教传统 高迪迪 王 林 2008(3)101
青春·大地·呼唤——解读叶赛宁与海子自然诗审美思想 李一帅 2008(3)105
略论清末著名女词人吕碧城的思想精神 吕 菲 2008(3)108
从禅宗的内在超越性解释妙玉的悲剧命运——兼论中西文化之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的特征 刘国民 2008(4)111
论《镜花缘》“奇不入幻”的叙事选择刘莲英 2008(4)118
审判的逆转与民族精神的建构——论马尔克斯《礼拜二午睡时刻》的母亲形象 骆玉安 2008(4)123
从汉语修辞看英语语篇修辞的章法和技法 徐鲁亚 2008(5)126
浅析大学生高效阅读能力的培养 吴 江 2008(6)15
二语词汇习得能力发展实证研究 张子宏 2009(2)124
试论言语交际中的语境与推理 高海龙 2009(2)135
韩白关系考论 曾祥波 2009(5)117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两个基本特征 桂 琳 2009(5)123
20世纪文学批评的发展与新世纪文学批评的未来 文广会 2009(5)128
女性的价值体验与生命感悟——论王安忆小说的女性悲剧内涵 郎润芳 刘瑞琦 达红旗 2009(6)135
交际语言能力理论分析张子宏 2009(6)139
存现句表述功能解析及认知语义动因 李 挺 2010(3)135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游走——对吕碧城旅居海外词的分析 吕 菲 2010(5)139
论思辨能力的特征及其与语言知识间的关系 张子宏 2010(6)123
浅谈维果茨基的语言思维观高 霄 王慧青 2010(6)128
政治文化与抗战时期中国新诗的转变 任秀蓉 杨华丽 2010(5)133
论宋诗好用本朝事典——兼谈宋人诗卷的形制功用 曾祥波 2011(6)106
现代性权力矩阵内部的性别政治——叶梅小说的女性主义解读 白 薇 王冰冰 2012(2)133
苦吟中的“自我”重构——对中晚唐苦吟诗风的另一种解读 张宇慧 2012(2)138
论建安诗文的“迁逝”之悲刘国民 2012(3)123
杜甫夔州诗歌的“纪异”意识 李 俊 2012(3)130
“天地之逸气,人间之弃才”——论贾宝玉的“名士”人格形态 王秀林 2012(3)136
英语重叠词探析王 蕙 2009(4)139
缺省推理与常规关系 高海龙 2011(4)139
二语语言知识对写作技能影响的理论探讨 张子宏 2011(6)111
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起点探微 司新丽 2012(5)13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