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亚文明的未来前景

东亚文明的未来前景

时间:2023-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我们前瞻东亚文明的发展前景时,其未来的创新拓展就成为我们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东亚文明及作为东亚文明文化支柱的东亚儒学能不能走向世界,影响全球?在历史的进程中,世界许多文明不是衰退消亡了,就是分裂中断了,唯独西方的欧洲文明与东方的中国文明至今仍兴旺发达,保持着“创造性的活力”。近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文化交流“备忘录”,使文化交流规范化。
东亚文明的未来前景_东方智慧与现代文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魅力

当我们前瞻东亚文明的发展前景时,其未来的创新拓展就成为我们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东亚文明及作为东亚文明文化支柱的东亚儒学能不能走向世界,影响全球?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而且也是必然的。

首先,从理论上讲,西方著名学者汤因比在其文化巨著《历史研究》中,在反复比较中国文化与其他多种文化之后,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文化合成论”的命题,认为未来的世界文明就其发展格局和文化模式而言将是一种“合成的中国·希腊模式”,[11]即以中国文化模式的后期阶段,与希腊文化模式的早期阶段融合构成。在汤氏看来,世界上各个文明都是“价值相等的”,[12]起源于“挑战与应战”[13]。在历史的进程中,世界许多文明不是衰退消亡了,就是分裂中断了,唯独西方的欧洲文明与东方的中国文明至今仍兴旺发达,保持着“创造性的活力”。[14]特别是中国文明模式,是一个统一与分裂长期“交替轮回”,但却一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汤因比在谢世之前,曾与日本学者池田大作进行过有关文化战略的对话,他一再称赞中华民族的美德代代相传,不断发扬。他说:“将来统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方国家,也不是西化的国家,而是中国。并且正因为中国有担任这样的未来政治任务的征兆,所以今天中国在世界上才有令人惊叹的威望。”他的结论是:“如果说,二十一世纪是东亚人的世纪,并非惊人之言。”[15]汤因比虽然谢世了,但他的期望仍激励着中国乃至东亚诸国为推动东亚文明,推动儒学复兴,为建立跨文化、跨民族、跨国界的新的文明形态而共同努力!

其次,从世界文化史的发展进程来看,儒家学说曾在欧洲18世纪启蒙运动中,为法国启蒙思想家反对宗教神权,思考人性本善,探索社会改革,完善伦理道德,提升“良知”、“良能”,酿造“理性”世界,等等,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参照系统。“因此,孔了成了18世纪启蒙时代的保护神,他的教导是整个启蒙运动朴实无华的福音,把东方时尚带到西方。”[16]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欧洲启蒙思想家大力张扬的理性主义旗帜上,的确带有明显的中国儒家文化的印记。

这是因为,当中国“以人为本”的儒家伦理文化,传入欧洲以基督教神权为主的文化环境时,欧洲人在宗教神学权威之外,看到了另外一种独立于神权之外的儒学伦理权威;而且,这种权威的建立,不是来自“上帝”的启示,而是来自人自身的“良知”与“良能”。这样,启蒙思想家特别是18世纪的百科全书派学者,就把审视的目光从基督教神学的天国转向人间的现实社会生活,尽力于建立新的“理性”世界和秩序。因而,道德、人性乃至有关人的问题就成为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重要问题。

就因果关系来看,这种因果倒置,即儒家思想作为20世纪中国“五四”启蒙运动所要批判的主要对象,却又正好是被引进的欧洲18世纪启蒙思想的“同谋者”,这种被批判的对象参与批判者批判武器铸造的吊诡现象,固然与文化传播过程中因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语境所造成的文化错位有关。但从更深的层次来看,亚洲儒家伦理与欧洲启蒙思想虽有质的不同,但前者对“人文”、“人本”、“人性”、“人伦”、“人道”、“人欲”等问题的思考,同后者对有关“人权”问题的探索,在人的关爱方面,似有相近之处。这大概就是欧洲启蒙思想运动,之所以把孔子当做“保护神”的主要原因,也是东西方文化优势互补的一种早期尝试。

第三,从东亚儒学研究的现状来看,就其“接受”对象而言,已远远超出东亚范围,波及世界各地,影响到全球许多国家。已经形成气候,而且论著颇丰的现代新儒家,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此外,韩国、新加坡、日本、美国、德国、法国、东南亚一些国家,对儒家学说的研究,也在蓬勃发展。特别是在中国和平崛起之后,这种强劲势头又有新的拓展。美国国际战略问题专家、前国务卿布热津斯基说:“中国先进的文化,包括杰出的儒家哲学,它的报效国家的士大夫阶级的独立传统,以及它先进的商业技巧,的确代表了一股巨大的力量,不会不发挥强有力的建设性影响。”[17]德国前总理施密特也认为:“垂直的实力主义倾向,由年龄构成的阶级秩序、学习欲望、节俭主义、家族及集团的团结性等,这些形成了儒教的文化遗产。这完全不同于欧洲及北美的宗教伦理的精神概念,但是它可以产生同等的经济效果。”[18]这说明西方人或西方的领导人,已经注意到儒家思想与东亚文明的普遍价值和世界意义。许多西方学者,甚至从一种特殊的立场和特殊的角度,即对西方文化与西方现代化的反思出发,从东亚文明,从中国文化及儒家学说中寻找文化补贴剂,寻求新的社会发展模式与人生改造方案。他们正是怀着一种“取君之长补我之短”以形成东西方文化优势互补的心情,向东亚文明和东亚儒学伸出了手。美国学者T·H·康在一篇有关西方儒学研究的文章中这样说:

儒学和儒学研究应从中国的专利权中解脱出来,从它的哲学和它的语言中解放出来,以便在世界上独立与自由。孔夫子不再是中国的孔夫子,因为他太伟大了,以至于不能为一个国家或种族所垄断。他是世界的孔夫子,在这个世界中不存在种族起源、国籍、性别、肤色和宗教的歧视。这样,儒学研究既不属于中国,也不属于东亚,而是属于世界。[19]

第四,从全球文化交流的广度与深度来看,随着东亚经济的快速增长,东亚各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沟通,更加频繁,更加深入,特别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使东西方之间长期形成的“文化冲突”与“文化隔膜”也在逐渐消除。近些年来,中国政府打算再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在世界各地建立100所“孔子学院”,用以传播中国文化,传播儒家学说,同时,也将使汉语越来越多地“成为国际上相互理解的工具”。这对促进东西方文化优势互补的发展潮流,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应当在这种广泛深入的文化交流基础上,创建多种形式的“文明联盟”,使东亚文明与东亚儒学更加深入人心。近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文化交流“备忘录”,使文化交流规范化。可在此基础上拟进一步同欧盟及太平洋诸国,共建“欧亚大陆文明联盟”及“环太平洋文明联盟”,并通过“文明联盟”的形式,从诸文明在相互尊重的交往中,寻求建立跨文化、跨文明、跨地区、跨民族、跨国家的多民族文明形态。“以此为基础将有可能达成一种超主体意识的状态,在有意识地尊重各不同文明主体性的同时,又能找到可以共存的一些共同认可的原则”。[20]应当说,这既是孔子儒家学派的期望,也是东亚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最后,从东亚各国内部团结来看,要增强东亚文明主要成员国之间的合作与共识,并强化、提升对儒学传统基本精神的弘扬与传播。对于那种违背儒学传统“修文德以来之”的有关和平发展基本原则的军国主义和军事扩张的历史观念,应通过多元互动或双边对话等形式,在深刻反省历史问题的基础上,加以彻底清算。这也是东亚文明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注释】

[1]费正清、赖肖尔、克雷格:《东亚文明:传统与变革》,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2]费正清、赖肖尔、克雷格:《东亚文明:传统与变革》,第303页。

[3]中岛峰雄:《东亚“儒家文化区”比较研究》,《国外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第54、56页。

[4]金日坤:《儒教文化圈的伦理秩序与经济——儒教文化与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143页。

[5]《贞观政要》卷八《务政》

[6]步建智:《论李退溪的天人之学》,北京大学韩国研究所编《韩国学论文集》,第1辑,社科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28—135页。

[7]《论语·八佾篇第三》

[8]《论语·学而篇第一》

[9]《论语·八佾篇第三》

[10]《论语·子路》

[11]《历史研究》第十二集,第197页,375页。

[12]《历史研究》第十二集,第197页,375页。

[13]《历史研究》第十二集,第197页,375页。

[14]《历史研究》第十二集,第197页,375页。

[15]《半个世界——中日历史与文化》,台湾枫城出版社1979年版。

[16]T·H·康:《西方儒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国外社会科学》1990年第10期,第55页。

[17]武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第三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29页。

[18]武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第三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29页。

[19]T·H·康:《西方儒学研究文献的回顾与展望》,《国外社会科学》1990年第10期,第57页。

[20]《全球化话语》,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