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中国文化未来发展意义的管窥

对中国文化未来发展意义的管窥

时间:2023-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中国文化在未来世界文明发展的总格局中,究竟处于何等地位,具有何等作用,这就需要对中国文化的优势和特征,加以具体分析。在世界文化的未来发展新格局中,无论是儒家伦理,或是道家哲理,都有其重要意义。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科学文化得到了很大发展,并成为西方近现代文明的主流。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奇迹。
对中国文化未来发展意义的管窥_东方智慧与现代文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魅力

中国文化必然要走向世界,世界文化也必然要走向中国。这是中国文化实现现代转型,完成模式重建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但中国文化在未来世界文明发展的总格局中,究竟处于何等地位,具有何等作用,这就需要对中国文化的优势和特征,加以具体分析。

前面提到的那位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其初写《历史研究》这部巨著时,是不大提及中国的,只在分析世界上存在着的许多文明时,认为世界至今真正发达的文明只有两个,一个是西方的欧洲文明,一个是东方的中国文明。而其他许多文明都在历史进程中,不是衰退消亡,就是分裂中断了。中国文明又是世界唯一历史悠久且连续不断的、古老而又具有生命活力的一种文明。汤因比到他快去世的时候,才得出一个结论:世界的未来希望寄托于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结合。在他看来,西方文明的优势在于不断地发明、创造、追求、扩张,是一种“动”的文化。而中国文明的优势在于和平,就好像长城一样,处于守势姿态,平稳、平和,是一种“静”的文化。只有将这两种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融合发展,才能真正创造出新的世界文化。当然,这种优势互补的融合发展,并不是说,世界到一定时期,所有文化都融合为一种文化,而是说,各自都在发挥自己优势的前提下,吸收其他文化的长处,以补自己的不足,形成各自不同的新型文明。这样,世界文化在多元互补、多元发展中,才能大放异形,呈现出生动丰富、争奇斗艳的繁荣景象。

汤因比这种东西文明融合互补的看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罗素和罗马协会有关世界文化未来发展的看法,基本上也是主张东西文化的优势互补,以克服各自存在的不足的。如果按照这一多元并存、多元互补的世界文化未来发展格局,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从儒家伦理和道家哲理两个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对世界文化的融合和互补发展,作出自己的重要贡献。

大家知道,中国文化在其早期发展中,即已形成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儒道互补为主线,儒释道合流发展而又多元同一的,伦理型文化结构模式。这一儒道互补的伦理型文化模式,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基础上初步形成的,是北方邹鲁文化中的儒家伦理与南方荆楚文化中的道家哲理相结合的产物,是儒家人道思想和人文精神与道家天道思想和自然精神,相互融合互补的结晶。由于儒家重伦理、重人事、具有传统人文精神的优势,而道家重自然、重天文,具有传统自然神韵的长处,这就形成了儒道融合,优势互补的文化发展格局。在世界文化的未来发展新格局中,无论是儒家伦理,或是道家哲理,都有其重要意义。

首先,儒家伦理对克服现代文明危机有着一定作用。至今仍居于世界文化主导地位的近现代西方文化,形成于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它以反对神权,走出中世纪,恢复古希腊科学精神为其重要特征。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科学文化得到了很大发展,并成为西方近现代文明的主流。与此同时,在欧洲中世纪居于统治地位的基督教,经过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等人倡导的长时间的宗教改革,也成为近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关怀人生价值和调节人际关系的文化功能。西方近现代文化中的这两大要素,即科学与宗教,兼有求真与劝善,即对外部世界进行探索和对人的价值的终极关怀,从而达到推动社会和调控社会,使其向前发展。

但科学与基督教,毕竟是相互对立的。科学要发展就必须扫除宗教,而宗教势力的强大,又必然会造成对科学事业的严重摧残。西方近现代史的发展已经证明了这个道理。这也说明西方近现代文化内部始终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矛盾。随着西方近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必然造成对上帝和彼岸世界信仰的失落,和道德与人生价值的困乏。同时,科学本身由于失去基督教信仰的制约,而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使西方近现代文明出现了种种矛盾和危机。

儒家伦理正是弥补这一缺陷,克服这一危机的良好药方。因为儒学本身就是一种非宗教的,却能为人的道德修养,人生价值提供理论依据的人文学说。如果将西方的科学建立在经过现代转化后的儒家伦理之上,并与之结合而形成一种新的现代文化,同样可以起到求真与劝善,对外探索与对内关怀的双重文化功能。正是因此而一些著名学者认为,必须到孔学那里寻求智慧。比如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博士,就是从儒家伦理中,受到了有关如何做人的教育。他说:“我小时候数、理都学得很好,读中学时,身为大学教授的父亲,却不支持学微积分,而聘请了一位国学老师教了一个暑假《孟子》,真使我受益终身。”他于1995年元月13日在北京发表演讲时称,二十一世纪中国科技将突飞猛进,到该世纪中叶,中国将成为世界科技大国。他说,中国有数不清的极聪明的可造就的青年,而倡导人伦、勤俭与忍耐,注重教育的儒家传统,将会把青年培养成勤劳努力的人。现在中国由儒家传统保守性的一面所造成的封闭现象已在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全民对近代科技的热忱。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奇迹。由此判断,中国科技在二十一世纪将突飞猛进。这说明,儒家伦理对于发展现代科学,培养现代的科学技术人才,都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

在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西方文化主张探求、创造,这当然是对的,但无限制的征服自然、苛求于自然,以致造成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这是自然界对人类的一种报复。儒家文化则讲天人合一,和谐发展。北宋时期的陕西学者,即关学的创始人张载,在其著名的《西铭》中,提出“民胞物与”的思想。他认为,用儒家的仁爱精神,看待普天之下的人民和万事万物,那么,天下的人民都是我的同胞兄弟,万物都是我的友好伙伴。因此应视别人为手足,泛爱万物,与天地同体,以实现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这种民胞物与,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对于弥补现代西方文明中的种种弊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坚持世世代代持续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在人际关系方面,西方文化重个体而轻群体的生活方式,所必然暴露出来的极端个人主义,激烈而残忍的市场竞争,及过分的法制滞涨,使人际关系往往处于紧张状态。儒家伦理讲“三纲”、“五常”,其“三纲”之说,纯系封建主义的东西,已不可取。但“五常”之说,却仍有现代意义。如新加坡,通过共识而达成的五个中心价值(又叫五大原则),基本是儒家伦理在当代社会的体现。这五大原则是:一、社会、国家高于个人;二、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础;三、社会、国家对个人的尊重;四、协调而不是抗争,才是解决冲突的正常途径;五、种族与种族、宗教与宗教、语言与语言的和谐。这对消解人际关系方面的相互抗争,彼此怒视的现象,应是一种清醒剂。儒家主张“义利双全”、“见利思义”、“见得思义”的价值观念,对于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金钱崇拜等种种利己主义的价值观,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其次,道家哲理,在克服现代文明危机中,也同样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道家是一个天生的反对派,也是现代文明弊端的彻底批判者。道家从返璞归真、无为而治的自然主义态度出发,通过对社会、文化的本性与功能的全面检讨,确立了自己的批判者的立场。而只要社会、文化依然存在,则道家对其根本局限提出的批判,对往后每一代人,都有警戒的作用。

就像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种种现象,一方面是人借助于科学技术和先进的工艺手段,似乎是更好地支配了自然,但另一方面,实际上却使人与自然的对置关系更为严重,自然给予人的异在感也更为强烈;一方面,人借助于完善严密的法令条文和规章制度,似乎把社会人群编排调控得更为合理,更为整齐,但另一方面,实际上却使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更为分离更为疏远;一方面,人借助于高度发达的理性知识,似乎更能运用自如地周旋于各个不同利益集团之间,但另一方面,实际上人作为不同角色的扮演者,是把自己(此一角色之我)与自己(彼一角色之我)对峙起来,增强了自己与自己的陌生感。可以看出,现代文明中出现的这些根本问题,依然是或者说更像是老子当年提出的那些问题。难怪西方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直到晚年,也要把“Da”(含那时社会文化创造的一切)搁置起来,却专门守护那个“Sein”(存在)。这个“Sein”其实就是老子所说的“道”,或者即是自然人性。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十八章)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困惑与危机,不正是人从道或从本源性的存在失落的结果吗?道家对社会文化的本性与功能的批判及其警戒作用,对于抑制西方文明扭曲人性发展的种种弊端,都有一定意义。

道家哲理,除了对西方现代文明的种种弊端,具有现实的批判意义之外,其“道”的整体宇宙观,对于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及现代科学的新的观念的形成,也有着积极作用。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为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事物,从其共性来看,都是由“阴阳”二气妙合而成的,都是“道”的产物。所以,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是说人、地、天都要师法自然的“道”。这里,老子关于人是自然界即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人应师法自然的思想,就是古代最早的一种“天人合一”论。这和儒家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天人合一”论,是有所不同的。这种以天地万物为基础的“天人合一”论,不但对中国古代的医学、建筑、工程、军事、环境等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而且,对于西方因基督教神学,以及近现代工业化发展的影响,造成人与自然关系对置的状况来说,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正如耗散结构理论的创立者伊·普里戈金所说:“中国文明对人类、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中国的思想对于那些想扩大西方科学范围和意义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来说,始终是个启迪的源泉。”当代著名物理学家卡普拉也说:“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善的生态智慧,它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谐在两者的基本一致”。

道家思想对现代科学家究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可以从日本著名物理学家汤川秀树的亲身体验中得到理解。汤川在研究基本粒子问题时,有一次突然想起《庄子·应帝王篇》中的一段寓言: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这段寓言的本意,是说自然万物就像“浑沌”一样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任意破坏。但汤川秀树在对30多种基本粒子背后的基本物质是什么进行长期探索,最后居然从这段寓言中得到启示,认为基本物质可能类似于浑沌,遂使其新的观点逐步形成。所以,他说:“空域概念正是老庄哲学对我的想法所发生的成形影响的一种表现。”①这里所谓“空域”就是最小的“空间量子”,它是不可进一步细分的、无能量的虚空元区域。这种基元“空域”,和能量联系起来,依其联系方式的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基本粒子。

总之,无论是儒家伦理,或者是道家哲理,在世界文化的未来发展中,都有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从这个方面来看中国文化的发展前景,及其在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文明建构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至少可以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文化实现复兴,再度辉煌的时期。让我们以今日的勤奋和努力,去创造新世纪的辉煌。

【注释】

[1]庞朴:《文化结构与近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5期。

[2]《校彬庐抗议·采西学议》

[3]《毛泽东选集》四卷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1360页。

[4]《中共关于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解放日报》1943年5月27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