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玄奘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贡献

玄奘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贡献

时间:2023-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西域十七年,经百余国,悉解其国之语。玄奘出生于世家大族,他的高、曾、祖、父四代都是做官的。但玄奘并未沉醉于已有的成就而改变西行求法的初衷,因而拒绝了印度佛教僧徒的一再挽留,执意回国弘扬佛法。这说明唯识宗的建立多得力于窥基。也由此可见中国的唯识学,是创于玄奘,成于窥基。从师承关系来看,玄奘的唯识理论,是在发挥护法一派唯识观点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玄奘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贡献_东方智慧与现代文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魅力

玄奘生于公元600年,卒于公元664年,据《旧唐书·方伎列传·玄奘传》记载:

(玄奘)姓陈氏,洛州偃师人,大业末出家,博涉经论,尝谓翻译者多有讹谬,故就西域广求异本,以参验之。贞观初,随商人往游西域……在西域十七年,经百余国,悉解其国之语。仍采其山川、谣俗、土地所有,撰《西域记》十二卷。贞观十九年,归至京师。太宗见之大悦。

玄奘出生于世家大族,他的高、曾、祖、父四代都是做官的。玄奘兄弟四人,其次兄陈素,先已出家,正是在哥哥的影响下,玄奘从小就出家了。出家后,玄奘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走遍全国各地,历访各家名师,但见在佛典的宣传方面,存在着“各擅宗涂”、“隐显其异”的讹谬现象,于是决心到西方诸国,亲自求法,“以问所惑”。[1]贞观三年(629),长安一带连遭灾荒,朝廷始允人们自由流动到年景好的地方去度过饥荒。玄奘便乘机离开长安,历尽千辛万苦,到了当时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跟随戒贤法师学习《瑜伽》大乘有宗教义。玄奘在印期间,一边拜师访学,闻法求经,一边旅行考察,巡礼圣迹,并曾先后四次作为大乘佛教的代言人,参加当时印度佛教界的论战,他每次都以雄辩的论说折服了对方,因而声振五印,誉满天竺,被大乘僧众称之为“大乘天”,被小乘僧众誉之为“解脱天”,印度佛教界对他也甚为推崇。但玄奘并未沉醉于已有的成就而改变西行求法的初衷,因而拒绝了印度佛教僧徒的一再挽留,执意回国弘扬佛法。

玄奘回国后,由于他的声望甚高,加之唐王朝统治者的大力支持,除了在当时的玉华寺等地译经之外,还广授僧徒,创立宗派。在他的弟子中最能继承他的佛教事业,并对唯识学最有建树的当推窥基。窥基作为“百部疏主”,最善于发挥唯识宗的教义,因而唯识宗的主要著作,大多出自窥基之手。《高僧传》说,“奘师为瑜伽唯识开创之祖,基乃守文述作之宗”,“奘苟无基则何祖张其学乎”。这说明唯识宗的建立多得力于窥基。也由此可见中国的唯识学,是创于玄奘,成于窥基。

从师承关系来看,玄奘的唯识理论,是在发挥护法一派唯识观点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印度的无著、世亲兄弟乃是印度大乘有宗的奠基者,他们的思想,中经陈那、护法等人再到戒贤法师,由戒贤法师又传给了玄奘。玄奘在建立唯识宗的过程中,接受了窥基的意见,对当时从印度带回的唯识系“十大论师”的著作,进行了选择性的“糅译”,以护法《成唯识论》中的唯识观点为主,同时吸收发挥了其他论师的思想,建构完成了中国唯识学的理论体系,形成法相唯识宗人虔诚追求的唯识学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