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化时代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

网络化时代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

时间:2023-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奉献精神是网络社会基本的价值导向。农业社会的价值观是寻求温饱型的,工业社会的价值观是寻求物质成功,网络社会形成的是自我表现的价值观。以全球性、开放性、全方位的因特网为基础的“网络社会”,正在动摇传统社会道德的基础。即网络社会中的道德呈现出一种更少依赖性、更多自主性的特点与趋势。网络社会的道德不是根据权威的意愿而建立起来的,而是网络人自发自觉的行为结果。
网络化时代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_社会基本矛盾的历史作用与当代表现

生产方式网络化,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经济生活,同时也改变着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1.对政治体制的影响

生产方式网络化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也深刻地改变了政府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从而使政治体制发生了多方面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政府组织结构扁平化。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所有组织结构形式中,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是金字塔形的自上而下的科层组织结构形式。这种组织结构形式在工业社会具有效率优势,但对环境适应呆板、僵化和迟钝,压抑了组织成员的全面发展。当人类社会进入网络时代时,由于在其内部各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了无等级的通讯网络,从而实现了基层和高层直接的信息交流。通讯网络所具有的自由、开放特点,使基层掌握了原来由高层和中层垄断的信息。基层可以根据所掌握的比较充分的信息,和高层一起提设想、定方案、研究蓝图。高层也可以直接和基层接触,了解情况,做出决策。这实际上大大降低了中间层次在组织中的重要性,组织结构的中间管理层次将被减少或者取消,金字塔形组织结构演变为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非政府组织(NGO)出现。非政府组织是当今世界出现的一种新的上层建筑形式,它们在新时代的国际国内政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非政府组织不但在民众中影响大,甚至还与那些大国政府、联合国合作。美国政治学家吉西卡·马修斯认为,新技术对非政府组织急剧增大的影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主要是指网络技术。网络使得非政府组织能够以极低的成本传播其思想,扩大其影响,完全打破了政府及传统媒体对于信息的垄断,并且可以毫无阻碍地跨越国界。非政府组织具备许多政府及正式的国际组织并不具备的专业知识,因此,政府和正式的国际组织在解决许多问题时不得不求助于它们。另外,在许多国家,非政府组织提供着许多政府没有提供或提供得不好的服务,如城乡社区开发、教育、卫生保健等——特别是在政权不稳、政府无暇顾及这些事务的时候。

电子政府。电子政府的主要内涵是运用信息技术及通信技术构建一个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电子化的虚拟机关,以改进政府组织,重组公共管理,最终实现办公自动化和信息资源的共享。电子政府的外延几乎涵盖政府管理职能中除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形之外的所有职能。电子政府为公民行使民主权利和参政议政开辟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公众可以在网络上表达意见,与政府领导对话;政府也可借此直接采纳群众的合理化建议,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电子政府对扩大群众对政府管理的知情范围和程度,实施对政府管理的有效监督,起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电子政府可以规范政府行为,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及时修正管理失误,遏制官僚主义。

2.对价值观的影响

网络化加快了社会信息的流动和加工,为新文明秩序的建立构建了一个技术框架,造就了许多为个体和群体认同的价值取向。

自主精神。如果说传统价值观是一种依赖型的价值观,那么网络化的价值观就是一种自主型的价值观。因为网络是基于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目的建立起来的,网民必须自己确定自己干什么、怎么干,“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为自己做主”,“自己管理自己”,自觉地做网络的主人。由依赖到自觉的嬗变,人的主体自主性得到提升。

奉献精神。网络是基于资源共享建立起来的,没有奉献精神、没有信息资源的共享意识,就没有网络。奉献精神是网络社会基本的价值导向。

平等意识。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的集合,它将世界上数以万计的计算机、网络互联在一起,既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又相互独立,各自分散管理,它没有中心,没有领导管理机构,没有人比其他人享有更多的特权,权力、阶级、阶层甚至地理位置、国家、民族在网络中都失去意义,每个网民都可能成为中心,人与人之间趋于平等,不再受等级制度的控制。

自由、民主精神。网络的核心是自由、开放性。在虚拟网络化社会里,人人都是平等的,人人都有发言权,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自由地进行选择和取舍,无须他人命令。因此,网络为人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自由、民主意识得到了全方位的锤炼和提升。

自我表现。农业社会的价值观是寻求温饱型的,工业社会的价值观是寻求物质成功,网络社会形成的是自我表现的价值观。这种寻求“自我表现”的价值观表现在时间上则是寻求“时间自由”,即对休闲时间的需求。美国学者里夫金的《工作的终结》一书援引了如下调查资料:据1993年美国家庭与工作研究所的调查资料显示,雇员说他们“不愿为工作而牺牲其他”,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个人生活中去。”[7]信息网络社会是一个知识资本和人才资本的社会,具有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的“生产”被提到社会更重要位置。而人自身的发展离不开“时间自由”,即可自由支配时间的利用。人类赢得了时间也就赢得了自身的发展。

3.新的道德因素的出现

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道德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在特定的人类交往活动中形成、并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以全球性、开放性、全方位的因特网为基础的“网络社会”,正在动摇传统社会道德的基础。

网络社会中的道德具有一系列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首先表现为自主性。如果说传统社会的道德是一种依赖性道德,那么网络社会中的道德应该是一种自主型的新道德。即网络社会中的道德呈现出一种更少依赖性、更多自主性的特点与趋势。因特网是人们基于一定的利益需要自觉自愿地互连而成的,每个人既是演员,又是导演,人们必须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为自己做主,自己管理自己,自觉做网络主人。网络社会的道德不是根据权威的意愿而建立起来的,而是网络人自发自觉的行为结果。由于网络道德规范是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制定的,因此增强了人们遵守这些道德规范的自觉性。此外,网络道德环境(“非熟人社会”)与网络道德监督机制的新特点(更少人干预、过问、控制和管理)也要求人们的道德行为具有较高的自律性。在那种失去了某些强制和他律因素的“自由时空”、“自主社会”中,人们的主体意识,特别是人们的权利、责任与义务意识逐步觉醒,人们的道德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

其次表现为开放性和融合性。网络拓展了人类的认识和实践空间,“老死不相往来”、终生难以相见的人们瞬间变成了近在咫尺的网友,庞大的地球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地球村”、“电子社区”,人人都可以进入这个“地球村”,成为这个“电子社区”中的一员。不同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冲突、碰撞、融合就变得直接和现实。因特网的全球化,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联结起来,它既可以将不同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频繁而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交往的有效方式和手段。一方面可以使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不同的人们,通过学习、交往、教育和阅读等各种方式,增进相互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从而更宽容、更通情达理;另一方面也使各种文化冲突日益表面化和尖锐化,落后的、无聊的、非人性的和反社会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与先进的、合理的、代表时代发展趋势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并存,他们之间的冲突、碰撞与融合也就表面化、现实化。

最后表现为多元性和共存性。在“网络社会”中,网络成员是自主自愿互联而成的,其成员之间的需求与偏好更具有共同性,他们一开始就是抱着一个共同的目的串联起来的。彼此之间行为的共同点就是“求同”,社会道德既关系社会每一个成员的切身利益和“网络社会”的正常秩序,又存在于各网络成员自身所特有的多元化道德规范。随着彼此交往的增多,这些处于经常性冲突和碰撞之中的多元道德规范,一方面使相互之间增进理解和同情,达到融合;另一方面由于无法融合而求同存异、并行不悖,仍然可以按照各自的道德从事网络行为、进入网络生活。

【注释】

[1]戴安·科伊尔:《无重的世界——管理数字化经济的策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2]阿尔文·托夫勒:《权力的转移》,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62—263页。

[3]《政治学分析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24页。

[4]阿尔文·托夫勒:《权力的转移》,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19页。

[5]阿尔文·托夫勒:《权力的转移》,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19页。

[6]西蒙·诺拉、阿兰·孟克:《社会的信息化》,商务印数馆1985年版,第6、7、11、45页。

[7]J·里夫金:《工作的终结——后市场的来临》,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26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