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印度扩充军备势头增强,军队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对邻国的军事压力和对周围事态影响力正在加大,已经引起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密切关注。
印度国内主张增加军费的呼声日益增高,特别是军方强烈要求将军费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升高一个百分点,以大幅度提高军备水平,增大军事威慑能力。为此,印度政府已连续几年大幅度增加国防预算,2000—2001年度国防预算为135亿美元,同比增长28%,2001—2002年度国防预算又增加了13%,达到6200亿卢比,将近170亿美元。国防预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1999—2000年度的2.31%提高到本年度的2.70%。
印度已同俄罗斯签订了关于购买航空母舰、T-90主战坦克、苏-30MKI战斗机的协议,同法国签订了订购幻影-2000H型战斗机,同英国进行了购买鹞式战斗机的谈判,同以色列进行了购买空中预警机的谈判,还与其他有关国家进行了租借大批量潜艇、空中预警机的谈判。
根据印度出台的“核原则”草案,印度确立了核威胁反应理论,制定了相应的作战原则,并加紧研发“三位一体”的核力量,不断加强陆、海、空军核力量建设。其军事科技部门继续研究核弹头与导弹的“捆绑技术”和飞机投放核弹头的问题,同时为建立最为隐蔽和安全的海基核力量斥资250亿卢比,开始实施代号为“高科技船”的核动力潜艇研制计划。印度当前重点是发展中远程弹道导弹,正积极准备试验射程2500—3000公里的“烈火-3型”中远程弹道导弹,还将射程为5000公里的“太阳神”远程导弹纳入研制计划,以便真正达到拥兵自重、威慑对手的目的。
印度军队的前身是英国在印度建立的殖民地军队,其历史源头可追溯到英国东印度公司时期。东印度公司为了保卫下属工厂和仓库,组建了武装卫队。武装卫队起初只驻军马德拉斯(今称钦奈)、孟买和加尔各答等港口,全部由英国人组成,部署也比较分散。以后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印度人加入了进来,最后形成了一支统一的军队。
1858年英皇接管对印度的统治后,便把对本土的控制和对外作战列为英印殖民军的双重任务。从此,英印殖民军逐渐为英国人牢牢掌握,成为英帝国主义对内实行殖民统治、对外进行侵略扩张服务的驯服工具。英印殖民军不断应召执行英帝国的对外侵略任务,如1860年参加英法联军攻打北京; 1867进占阿比西尼亚,以及对阿富汗、缅甸的作战等。1902年克切纳尔勋爵出任印军总司令后推行军事改革,英印殖民军建立了野战部队,组成9个师、8个装甲旅。1903年12月,英印殖民军在英国少将麦克唐纳的指挥下,出兵万余人进攻中国西藏,并于次年8月进占拉萨。1914—1918年,英印殖民军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21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项决议,正式给英印殖民军规定了“抵御外来侵略和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宁”的任务。1939年,英印殖民军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期间,军队规模得到了空前发展,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雇佣军。
1947年印巴分治时,印度共分得军队28.9万人。此后,印度着手改造旧殖民军,建立新的国防体制和统一的国防军。1947年9月,印度成立了最高国防决策机构——以总理为主席的内阁国防委员会,并形成内阁国防委员会、国防部长委员会和三军参谋长委员会三级决策体制。1948年,印度废除了由陆军总司令统帅海、空军的制度,实行三军分立。1955年,军种总司令改称军种参谋长,对所属军种部队行使指挥权,分别向国防部长负责。各军种同时建立起了各自的行政管理与指挥系统。
建军初期,印度仍沿用英殖民主义时期的建军方针:以陆军为主要军种,空军为陆军的支援军种,海军负责沿海防御。当时,英籍军官仍占据着印军的各级要职,印籍军官仅有4名准将、23名上校和240名少校,没有少将以上的高级军官。为了尽快培养印籍军官,印军成立了一系列军事院校:陆军成立了步兵学校、士官学校;海军成立了士官学校、工程学院;空军成立了初级飞行学校和联合空战学校。1948年印度成立了国防学院,1960年成立了专门培养高级军官和文官的高级国防学院。
印度独立时,全国有600个小土邦,每个土邦都有自己的军队。印度政府对这些土邦军队进行了统一整编,使之加入正规军或者改编为地方部队。1948年,印度在全国各大中学校成立了军训组织——国民学兵团,作为三军的后备力量和培养未来军官的重要基地。根据1948年通过的《地方军法》,还于1949年10月成立了不脱产的民兵组织——国土军。
20世纪60年代初,印度逐步实现了国民经济恢复,军队“印度化”和国防机构改组,三军总兵力已发展至51万人,比独立初期增长了76%。随着军力的增强,印度当局遂将战略上的相对守势改为战略攻势,视伊朗至缅甸、喜马拉雅山至印度洋的广大地区为印度的势力范围,谋求在南亚地区的“支配地位”。1962年10月,印度在中印边境挑起大规模武装冲突,结果以印军的惨败而告终。这一失败震动了印度军政当局,也成为其建军思想的转折点和分水岭。印度从此走上了大规模扩军备战的道路。
鉴于中印边境高海拔地区山地作战的特点,印军组建了4个山地师。这些山地师主要用于中印边境山地作战,在机动力、火力和适应高原能力等方面不同于普通步兵师,配备轻型车辆和畜力运输队伍,装备射程远、火力强的轻型火炮和半自动步枪,并着重进行山地战训练。为了突出中印边境东段对中国的作战,印军还调整了军区划分,于1963年5月将原东部军区分为东部和中部两个军区,东部军区司令部从北方邦的勒克瑙移至加尔各答。
中印边境冲突中,印度由于害怕出动空军会引起冲突升级和中国空军对印度内地大城市的空袭,故未动用空军直接参战,只限于使用运输机和直升机在中印边境地区实行空投及伤员后撤等救援任务。事后印军在总结失败教训时,曾把空军未直接参战支援陆军作为加速印军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提高了对空军建设的重视程度。1962年8月,印度同苏联达成协议,先购买12架当时最先进的米格-21战斗机,然后由苏联提供技术、印度进行仿制。在苏联的大力帮助下,印度仿制米格-21战斗机的工作进展顺利,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已向空军提供了百余架国产米格-21战斗机。此外,印度还从苏联购买了150架苏—7B战斗轰炸机。
1971年,印度趁东、西巴基斯坦矛盾加剧、巴内乱之机,发动了第三次印巴战争。通过这次战争,印度将巴基斯坦一分为二,在军事上取得了对巴的绝对优势,基本实现了在南亚地区占据“支配地位”的战略目标。以此为契机,印度军事战略又发生了新的转折,在战略目标上越出南亚,向印度洋地区扩张。
1966—1974年,印度在英国的帮助下仿制了4艘排水量为2450吨的“林德”级护卫舰。这样,印度海军便以国产护卫舰为骨干,辅以苏制潜艇、轻型护卫舰、导弹艇、导弹快艇、远洋扫雷舰和登陆舰,组成了一支初具规模的远海舰队。1978年,印度为1962年从英国引进的“维克兰特”号航空母舰洽购了“海鹞”式垂直起降多功能战斗机。
印度空军以“进一步改进米格-21以适应20世纪70年代对截击机的需求”为方针,成功地转产了米格-21的后继型米格-21MF和米格-21BIS战斗机,并大量装备部队,建立了以米格-21系列为骨干的主战机队,淘汰了“神秘”、“吸血鬼”和“飓风”等20世纪50年代的英法喷气式战斗机。为了增强纵深打击力量,以对抗巴基斯坦空军装备的法制“幻影”Ⅲ和Ⅴ型战斗轰炸机,印度还于1978年开始引进英法合制的“美洲虎”攻击机。
20世纪80年代,印度海陆空三军建设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其建军方针是稳定数量,提高质量。海军于20世纪80年代前期完成了对“维克兰特”号航母的现代化改装,继而在80年代后期又从英国购买了第二艘航母,命名为“维拉特”号。80年代后期,印度从苏联租借了一艘C级核动力潜艇,为以后发展核潜艇做准备,并着手逐步以新型潜艇更换不适于印度洋热带水域航行且性能过时的F级潜艇。这一时期,印度海军引进了一批以5艘苏制“卡辛Ⅱ”级导弹驱逐舰为主体的远洋航只,同时装备了3艘国产“戈达瓦里”级导弹护卫舰、2艘国产“库克里”级导弹护卫舰、1艘海军训练舰、一批登陆舰艇和一批近海巡逻艇。上述作战舰艇大部分具有防空、反潜、反舰和电子战等四种作战能力。
空军坚持高起点、多渠道、不搞过渡,以世界一流飞机为目标引进飞机的政策,进行了全面换装,改变了空军力量结构,使空军在稳定数量的前提下,有了质的飞跃。在战斗机的方面,淘汰了第一代过时的喷气式战斗机,先后装备了米格-23MF/UM、幻影2000、米格-27、米格-29等第二、三代战斗机。这些战斗机机载电子设备先进,作战半径大,速度快,机动性能好,机载武器射程远、威力大、精度高。
1986年11月,印度正式组建了陆军航空兵。其目的是通过空中手段来进一步加强陆军的火力、机动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为了提高陆军的快速反应能力,印军还将步兵第54师改编为空军突击师,作为印度陆军的战略机动力量。这支部队能在各种地形条件下遂行多种作战,具有在核生化条件下的生存与作战能力。印军机械化步兵创建于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其具有编队使用机动灵活、装备先进、配套的特点,发展较快。20世纪80年代,印军先将部分步兵营改编为机械化步兵营,后又在此基础上扩编成机械化步兵旅和机械化步兵师。
随着军力的逐步增强,印度在印度洋地区以地区警察自居。1987年7月,印度借口帮助斯里兰卡平息泰米尔人的武装分裂活动,派出数万部队进驻该国达3年之久。1988年11月,印度还应马尔代夫总统加尧姆之邀派兵挫败该国的政变。这一方面扩大了印度在印度洋地区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检验了印军的海、空运输能力和应急作战能力。
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战略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两级体制瓦解,苏联解体,海湾战争爆发等重大事件给印度的军队建设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印军的建军方针是努力克服苏联解体和国内经济不景气带来的负面影响,继续贯彻“稳定数量,提高质量”的思想,重点增强军队的战略震慑能力、战略和战场机动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突击能力。
陆军确立了“控制部队数量、提高质量”的发展方针,其目标是建立一支力量均衡、具有多种作战能力的现代化陆军,重点是提高陆军的火力、机动能力、突击能力、立体作战能力和攻防能力,使陆军能在南亚各种地形与各种气候条件下遂行诸军兵种联合作战。1995年7月,陆军完成了将第54步兵师改编为空军突击师的工作,并着手组建第2个同等规模的空中突击师。1994年,印军正式将高炮部队从炮兵中分离出来,成立了独立的防空炮兵,使防空炮兵成为陆军的一个新兵种。1997年,陆军着手组建两个炮兵师,其中包括装备印度自行研制的“大地”地地导弹的导弹部队。
海军建设的目标是着眼三维作战的需要,继续提高远岛登陆、远洋反潜和力量投送等远洋作战能力,建立一支力量均衡、具有威慑力的远洋海军。1998年4月,海军将安达曼·尼科巴群岛海军要塞扩编为远东海军司令部,从而使海军的地区司令部由3个增加到4个。安达曼·尼科巴群岛长750公里,共有30个岛屿,其首府布莱尔港距印度大陆1600公里,但距印度尼西亚仅550公里,距缅甸本土500公里。该群岛即可作为南下印度洋的前进基地,也可作为南部方向守卫本土的第一道防线,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空军建设的重点是提高部队的实战能力。海湾战争后,印度进一步认识到有效运用空中力量是提高整体军力的重要途径,因而对空中作战样式进行了深入探索,提出了许多新观点。例如,在空中进攻战役中强调战役的纵深打击;在作战编成上强调多机种合成作战;在空中进攻作战时强调根据作战目的、战争规模、战场环境等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大规模空袭作战、“外科手术”式空袭作战以及广泛的机动作战等与作战目的相适应的作战样式。近年来,印度空军从俄罗斯等国引进了苏—30战斗机等一批先进的武器装备,并重视形成实战能力。
“称霸南亚,控制印度洋”的战略目标逐步实现后,印度军事战略的重点集中到下一个目标——“争当世界一等强国”上。1998年5月11日和13日,印度在其西部拉贾斯坦邦的博克兰地区连续进行了5次核试验,标志着印度真正跨过了核门槛,成为事实上的核国家。此后,印度明显加快了核武器化的进程。1999年8月17日,印度明确提出了“最低限度有效核威慑”战略草案,提交国家安全委员会进行公开讨论。该草案的主要内容:一是核力量构想。计划建立一支由陆基弹道导弹、空军中远程攻击机和空对地导弹、海军核动力潜艇和潜射弹道导弹组成的核威慑力量。二是核力量指挥控制机构。战略指挥机构包括国家指挥部、军事战略指挥部、综合情报机构、国家指挥中心、武器研制与生产综合机构及通信基础设施等,以确保核力量的指挥、控制和安全储存。三是核力量使用原则。称印度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核武器只用于对侵略者进行惩罚性报复,给对方造成无法承受的重创。草案设想印度核力量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从平时向战时的部署,在遭受首次核打击的情况下,拥有第二次反击能力。
在独立后短短60多年的时间里,印军完成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转变,从英印殖民发展成为一支兵力较庞大、兵种较齐全、装备较先进、训练较有素、实战能力较强的军队,成为印度在南亚和印度洋地区推行地区霸权政策的有力工具。
印度现行国防体制的鲜明特点是文官治军、三级决策、三军分立。文官治军是指印度宪法规定总统为武装力量最高统帅,总统通过内阁总理对全国武装部队实施领导。总统并不掌握实权,军事战略、国防政策的制定和武装部队的控制与指挥等重大权力实际上均操在内阁手中。政府从权力结构、决策程序和军事预算等各方面对军队实施控制。三级决策是指武装力量的决策由内阁政治事务委员会、国防部和三个军种司令部实施。内阁政治事务委员会为最高国防决策机构,国防部及其领导下的陆、海、空三军司令部组成统一的国防执行机构。三军分立是指陆、海、空三军平等独立,直接受由文官控制的国防部领导。
印巴分治时,印度规定最高国防决策权由总理领导下的一个内阁委员会执行。该委员会在20世纪50年代名为“内阁国防委员会”,60年代称“内阁紧急委员会”,70年代改为“内阁政治事务委员会”。印度内阁并没有专门负责处理国防事务的委员会,内阁政治事务委员会就是印度现行最高国防决策机构和最高行政管理机关,负责制定国家的内政、外交、国防、经济政策、处理重大问题。该委员会有关国防的决议,即是印度国防的最高行政决策,呈总统核准后通过国防部监督三军执行。委员会由总理任主席,成员有国防、外交、内政和财政等主要内阁部长,列席会议的有国防秘书和陆、海、空三军参谋长等;必要时,其他内阁部长也可参加内阁政治事务委员会会议。
国防部是国防行政权力机关和国防职能机构,全部由文官组成,具有全面的国防执行权,即军事行政权和军令权。三军之上没有统一的统帅机构,国防部即是决策领导和执行一身的实体权力机构。政府的决策和决定通过国防部下达给三军司令部贯彻执行,国防费用和军队所需的武器装备及物资亦通过国防部进行分配和调拨。它统一管理陆、海、空军和后备力量的行政事务,通过三个军种司令部对军队的作战指挥、装备发展、军工生产和国防科研实行统一领导,保证三军的协调发展。国防部长是最高军事行政长官,直接向内阁总理负责。
国防部有两类机构,一类为本部常设机关,设有国防军、国防生产与供应局、国防研究与发展局和国防财政署等。另一类为相关的委员会性质的组织,既有一定的行政职权,又是最高决策部门的咨询机构,如国防部长委员会、国防生产与供应委员会、国防研究与发展委员会、国防部长抚恤金申诉受理委员会等。一般情况下,这些委员会由国防部长任主席,委员有国防国务部长、国防部局长、国防秘书、国防财政顾问、国防部长科学顾问以及三军参谋长等,其他有关官员也可参加会议。印度设立此类委员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保持文官对军队的控制,另一方面是为了协调各军种的活动。
国防部长委员会是国防部的最高权力委员会,负责制定有关三军建设、民防、空防、边海防政策,处理有关陆海空三军作战、情报、安全等方面的事务,讨论、决定国防计划及军种间的重大事项。国防部长委员会下设若干与军队工作直接相关的委员会,如三军参谋长委员会、国防电子委员会、首席人事军官委员会和首席供应军官委员会等。其中,三军参谋长委员会是最重要的委员会。该委员会系国防部最高军事咨询委员会,负责就武装力量建设和使用的重大问题向国防部长提出建议,并通过国防部长向内阁政治事务委员会提出建议,无作战指挥权。委员会由陆、海、空军参谋长组成,在兼顾三军轮流的原则下,由三人中任职最久者主持,研究国防科研和军工生产问题时邀请国防部长科学顾问与会。
印度政府控制军队、军队受制于文官的体制形成于英印殖民地时期。英属印度政府为了避免以印度人为主的军队干预政治,在军队建设上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防范体制,印度独立后把这一体制继承下来。这套体制强调两点:政府控制国家的军事决策权,强调军队是一种“非政治性组织”,要求军人确立“只执行命令,不过问政治”的思想;陆、海、空三军平等独立,直接受由文官控制的国防部领导,军队指挥官与所辖部队定期进行调整和调动,从而使军界难以拉帮结派,形成势力范围。印度的这套充满殖民军特色的国防体制,有效防止了军队干预政治,避免了军方发动政变、实行军管、控制政府等事件的发生,保证了将军队指挥权牢牢掌握在文官手中。然而,这种体制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国防部、外交部、内政部与武装力量之间,国防部文职官员与武装部队军官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关系,往往导致军政矛盾深化,国防决策和执行的脱节现象严重。由于决策者往往不谙军事规律与特点,只能从政治角度考虑问题,因而难免在决策上出现失误。尤其是军队没有统一的作战指挥机构,为陆、海、空三军在作战中各行其是留下了隐患。
1962年印度在中印边境作战中遭受重大挫折后,军政间的矛盾进一步暴露了出来。军方在总结失败教训时得出的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战争中军方被排斥在决策程序之外,本该让军方参与制定的战略、战役决策,结果仅由总理、国防部长等文官决定,这是导致战争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提高军队在决策中的作用,应当在三军之上设立国防参谋长,以分担国防部对武装力量的部分统帅权。以国防部为首的文官则认为,印度1962年的溃败是由于军队执行命令不坚决,缺乏坚忍不拔的精神所致,印度国防决策机制是行之有效的。军事问题要从国家的政治、外交、经济等方面全盘考虑,这些都不能由职业机关单独决定。军方要求在三军之上设立国防参谋长,会削弱文官对军队的控制,在军内形成权力中心,在紧急情况下还会危及印度的民主制度,因而是不能接受的。此后,印度高级军官与文官在此问题上的争论始终不断,但军方要求得到更大权力的愿望始终没有得到满足,印度以文官治军、三级决策、三军分立为基本特色的国防体制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印军以陆军为主体,陆军兵力占到三军总兵力的八成以上,因此,陆、海、空三军独立并行,军种自成体系的体制,实际上是把海、空军置于与陆军平等的地位。这种体制提高了弱小军种海、空军的地位,便于政府直接向海、空军拨款,给予特殊优厚的发展条件。在此体制下,印度海、空军的发展速度大大高于陆军。独立初期,印度海、空军在三军兵力结构中所占比例不足10%,现在已上升到15.6%,海,空军所获政府拨款亦由20世纪60年代的24%上升到37%以上,海、空军实力迅速得以加强。此外,三军自成体系,分工明确,头绪简单,便于各自的训练、管理和指挥,避免了相互间的矛盾。然而,三军独立的体制也存在许多致命弱点,最突出的就是三军无统一的作战指挥机构。现代战争条件下,战场纵深,范围广,立体多维的特点明显,没有一个具有现代战争指挥能力的统一指挥机构,军队将难以充分发挥整体战斗力。
印度国防预算的管理机构是国防部下属的国防财政署。国防财政署由国防财政顾问领导,对财政部长负责。主要职能有:提出国防预算,保证国防建设充足的财源;协助制订并执行国防计划,制订、执行和监督国防费用使用计划;就财政问题向国防部各委员会和军种司令部提出建议;负责审查和处理国防财政事务,根据外汇储备情况,控制国防预算;对三军司令部财政部门进行业务指导。国防财政顾问在国防财务审计长的协助下负责国防拨款、国防支出的审计。
印度刚刚独立时,因长期受英国殖民统治和掠夺,国民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国力低下。根据战后世界形成两极体制和国家经济极度落后的情况下,以尼赫鲁为首的国大党政府确立了对外奉行中立不结盟、对内集中力量发展经济的总方针。在发展经济和振兴国防的关系上,确立了先富国、后强兵的方针,并强调“军事方针要同外交政策相协调,二者必须服从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整个20世纪50年代,印度国防费用一直控制在较低水平,平均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8%左右。1950年军费开支为8.58亿美元,1955年为9.95亿美元,5年仅增长16%;1960年达到11.12亿美元,比1955年增长12%。这一阶段,三军在国防预算中的分配比例大体保持在陆军75%以上,空军20%,海军则不到5%。
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后,印度政府把加强国防置于“压倒一切”的地位,并从1964年起推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大规模扩充军备,军费增幅显著扩大。1962—1969年7年间,印度军费总开支为699.2亿卢比,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7%。三军在国防预算中的分配比例与20世纪50年代基本相当。
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后,印度进一步加强军队建设,开始大批量引进武器装备,并依靠苏联的帮助,建立起了现代国防工业。1970—1979年,印度军费总开支达到2206.1亿卢比,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47%,占国家财政支出的16.6%。空军和海军的份额有所上升,分别占到了军费支出的22%和9%,陆军所占份额则有所下降。
20世纪80年代被称为印度军队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1980—1989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印度军费开支增长迅速,军费总额增加到了8399亿卢比,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9%,占国家财政支出的16.27%。陆军所占份额继续下降,空军和海军的份额进一步上升,占到了军费开支的23%。海军军费增幅最大,占到了军费开支的13%。
冷战结束后,印度根据国际国内安全形势变化及国内经济发展,对威胁的性质、种类和程度重新进行了评估,认识到对国家安全的威胁是多方面的,国内经济落后、政局不稳也是重大威胁之一。因此,在处理经济发展与国防建设的关系上,适当放慢了国防投入的速度。自1991年6月拉奥政府上台后,印度大力推行经济改革,对国防采取了削减费用、保障重点的方针,军费开支增长速度开始放慢。
军费开支年均递增速度放慢。1989—1990至1998—1999财年的9年中,印度军费开支的年均增长率为12.09%,而整个20世纪80年代年均增长率是16.90%,下降了4.81个百分点;军费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从1989—1990财年的3.69%,降至1996—1997财年2.4%;军费开支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也有所下降,降至1990—1991至1997—1998财年的14.68%;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通货膨胀率较高,卢比贬值严重,这使印度军费增长的部分被货币贬值的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例如,1991—1992财年国防预算为1635亿卢比,比1990—1991财年的1542.6亿卢比增加5.99%,但该年度的通货膨胀率为14%。1992—1993财年军费开支比前一财年增加7.53%,但该年度的通货膨胀率为12%。这两年的军费开支实际上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所下降。
军费投入的放慢,使印军现代化建设速度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最明显的是武器装备更新换代的步伐慢了下来。据印度报纸称,军费的大部分要用于训练、工资、紧贴和抚恤金等维持费用,购买现役进口装备的零配件,保证部队正常的作战训练和战备状态不受影响,而无力购置新的武器装备,一系列武器装备现代化计划受到经费不足的干扰。举世瞩目的“阿琼”主战坦克、LCA轻型战斗机、核潜艇等研制项目在这一时期之所以一再拖延,除去人员、材料和工艺方面的问题外,经费保障不足也是重要原因。如1993年,轻型战斗机经批准用于第一阶段研制工作的经费为6.3亿美元,只有申请额的一半。因此,第一架原型机经两度推迟后才于1995年11月17日在班加罗尔出厂,比原计划晚了9个月。由于三军订货减少,各兵工厂生产普遍萧条。据军方人士透露,有些工厂弹药订单只有前几年的20%。国防开支的减少,迫使印军减少军事演习和训练时间,迫使海军舰只缩短航行时间,空军飞机减少训飞次数。国防投入速度放慢和物价上涨,还使军人生活水平下降,不满情绪增加,军队建设受到严重影响。
然而,1998年3月印度人民党政府上台执政后,特别是同年5月印度连续5次进行核试验以来,印度军费开支增长步伐开始加快。1998—1999财年印度国防预算为4120亿卢比(100亿美元),1999—2000财年猛增到了5330亿卢比(124亿美元),2000—2001财年更增加到了7090亿卢比(159亿美元),是印度有史以来最大的年度涨幅。
印度的军费开支只是由国防部支配的费用,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纯军事支出,二是基建支出。前者约占军费的88%—90%,包括人员工资与奖金、补给品采购、军工厂开支、运输费及研究与发展费等。后者约占军费的10%—12%,包括土地购买费、军事工程建筑费、仓库及军用农场费用等。军费开支并不包括国防部行政费(属政府费用)、原子能部支配的用于发展核武器的费用、航天部支配的用于发展弹道导弹的费用、准军事部队的费用以及采购大型战备的费用等,如采购苏-30飞机等大型装备的费用等专项拨款。因此,印度的隐形军费相当可观。例如,仅印度公开进行核试验的1998年,其航天和核发展预算就分别达160亿和137亿卢比,较上年度增加62%和68%,准军事部队维持费高达323亿卢比。该年度的军费开支还不包括武装部队退役人员的退役金。
英印殖民地时期,印度陆军被称为“英国皇家印度军队”。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陆军兵力约15万人,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已发展到18.9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陆军的规模较之战前扩大了若干倍,战争结束时发展到了240余万人。战后,陆军缩编至约50万人。1947年8月印巴分治时,印度分得英印陆军步兵部队的72.4%,另有14个装甲团、40个炮兵团、61个工兵团,约26.6万人。
印度陆军已发展成为一支兵种齐全、武器装备精良、有一定作战能力的军队,规模居世界第二位。据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编的《军事力量平衡2000/01》介绍,印度陆军近年来经过局部缩减,现有总兵力110万人。编成4个集团军,11个军部,35个师部(3个装甲师、4个快速反应师、18个步兵师、9个山地步兵师、1个炮兵师),15个独立旅(7个装甲旅、5个步兵旅、2个山地旅、1个伞兵旅),1个“大地”地对地战术导弹团,4个防空旅,3个工兵旅,14个直升机中队(6个反坦克中队、8个空中观察中队)。共计59个坦克团(营)、355个步兵营和190个炮兵团(营)。
印度陆军现役武器装备主要有:
主战坦克:3414辆。其中T-55型700辆,T-72型/MI型1500辆,“胜利”式1200辆,“阿琼”式14辆。此外,另有PT-76型轻型坦克90辆。
侦察车:BFDM-2型100辆。
装甲步兵战斗车:BMP-1型350辆,BMP-2型1000辆。
装甲人员输送车:OT-62型和OT-64型共157辆。
牵引式火炮:4175门。其中75毫米75/24型山炮900门,75毫米M48型215门,105毫米MKⅠ/Ⅱ型轻型加农炮1300门,105毫米M-56型50门,122毫米D-30型550门,130毫米M-46型750门,155毫米FH-77B型410门。
自行火炮:105毫米“阿伯特”式80门,130毫米M-46改进型100门,152毫米S19型2门。
多管火箭发射器:122毫米BM-21式100门。
迫击炮:120毫米“勃兰特”式500门,160毫米M-1943型500门。
防空火炮:2400门。其中23毫米ZU23-2型300门,23毫米ZSU23-4型100门,40毫米L40/60型1200门,40毫米L40/70型800门。
无后坐力炮:106毫米M40A1型1000门。
“大地”地地战术导弹:3~5个发射架。
地空导弹:1795枚。其中SA-6型180枚,SA-7型620枚,SA-8B型50枚,SA-9型400枚,SA-3和SA-13型45枚,SA-16型500枚。
直升机:160架。其中“印度豹”120架,“猎豹”40架。
印度陆军按作战方向和任务结合行政区划,共划分为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中部5个军区司令部。①北部军区司令部设在印占克什米尔的乌达姆普尔,下辖3个军部,8个步兵师,2个山地步兵师。负责与巴基斯坦有领土争议的整个印占克什米尔地区的防务,其兵力主要用于印巴边界北段查谟和克什米尔,并兼顾中印边界西段的拉达克地区。②西部军区司令部设在西姆拉西南侧的昌迪加尔,下辖3个军部,1个装甲师,5个步兵师,3个快速反应师。负责战略上具有重要价值的旁遮普邦、喜马偕尔邦和北拉贾斯坦地区,作战方向在印巴边境中段平原地区。③南部军区司令部设在浦那,下辖2个军部,1个装甲师,3个步兵师。负责南拉贾斯坦、古吉拉特和库奇地区及半岛南部的防务,并为陆军训练提供基地。该军区兵力主要用于印巴边境南段沙漠与沼泽区的作战。④东部军区司令部设在加尔各答,下辖3个军部,1个步兵师,7个山地步兵师。负责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锡金、阿萨姆走廊、东北诸邦和孟加拉方向的作战。⑤中部军区司令部设在勒克瑙,下辖1个军部,1个装甲师,1个步兵师,1个快速反应师。负责中央邦和中部喜马拉雅山边境地区的防务,其兵力除部分用于中印边境中段防务外,大部分为预备队。
陆军司令部是陆军的最高指挥机构,负责陆军的作战、训练和行政管理等事务。其最高长官为陆军参谋长,上将军衔,共有3名主要助手,即第一副参谋长、第二副参谋长和第三副参谋长。司令部内设第一参谋局、第二参谋局、军务局、军需局、军械局、军事秘书局和工程局等。陆军司令部编制约6000人,其中军人约2000人,其余为文职人员。
陆军司令部对下通过军区司令部遂行职能。军区司令部负责辖区内各野战合成部队(军、师)的作战、训练、行政和后勤事务,并下辖军分区和小军区。印度陆军在平时有两套指挥控制体制:一是由陆军司令部、军区、军、师、旅、营(团)、连、排、班9级构成的野战部队体制,以作战、训练为主。野战部队的最高建制为军,战时根据需要可由两个或更多的军组成野战军或由一个军及几个师组成集团军。二是由陆军司令部、军区、军分区、小军区、站5级构成的地方部队体制,主管行政、后勤事宜。地方部队管辖固定地域,直接与地方政府打交道,执行部队的最高建制单位为军分区。战时军区还下辖交通区,专门负责战场的后勤保障。
印度陆军野战部队由作战兵种和各类勤务保障兵种组成。其中,作战兵种和作战支援兵种占70%,包括步兵、炮兵、防空兵、装甲兵、空降兵、陆军航空兵、工兵和通信兵等;勤务保障兵种占30%,包括勤务、军械、电机工程、医务、兽医、军事牧场、宪兵、军邮等。
军区司令部(野战集团军)在陆军司令部领导下负责辖区内各野战合成部队的作战、训练、行政和后勤事务。主官为司令,中将军衔。军区的管辖范围和所辖野战部队数量视平时和战时的作战需要而定,一般情况下,辖2个或3个军。一个军区内驻有2个以上的军时,军区司令部也称为集团军司令部,而不另设集团军司令部。
军分区与小军区(独立小军区)司令部主要负责区内部队行政管理和后勤保障,对野战部队一般无指挥权。司令为少将军衔。军分区下辖小军区,小军区的主官为准将军衔。不隶属军分区而直接隶属军区的小军区称为独立小军区,如查谟和克什米尔小军区,拉贾斯坦小军区。
军是野战部队平时的最高建制单位,战时可根据需要扩充为集团军。军驻地可依作战需要从一地移住另地,甚至跨军区移动。军长为中将军衔。担负平原作战的军一般辖2—5个步兵师,担负山地作战的军通常辖2—3个山地步兵师。
师是遂行战役作战任务的基本作战单位,按作战任务的地区特点分为步兵师、山地步兵师、装甲师、炮兵师和空中突击师等,均为合成部队。师长为少将军衔。在上述各类陆军师中,步兵师和山地师是陆军的主体,炮兵师和空中突击师尚处于初创阶段。
旅是遂行战术任务的作战单位,分为步兵旅、山地步兵旅、机械化步兵旅、装甲旅、炮兵旅、独立伞兵旅等。其中,步兵旅、山地步兵旅、独立伞兵旅所辖单位为营,数量均为3个;其余类型所辖单位既有团也有营,且数量不一。旅长为准将军衔。
营是基本的战术单位,分为步兵营、山地步兵营、机械化步兵营、伞兵营、侦察营、反坦克导弹营等。营按民族编组,其番号一般以该营成立时的受训基地—联队命名,如廓尔喀联队第2营,锡克联队第3营等。
印度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种少数民族有250多个。为了对部队进行有效的管理,陆军部队的编制仍保留着英印时期的联队制传统,多数老的联队仍按种族编成,兼顾民族、宗教特点。步兵营以下按民族、宗教进行编组,步兵旅由各联队选调的营编成,然后再由旅组成步兵师或山地师。目前印军共有27个联队,如旁遮普联队、锡克联队、马德拉斯联队和廓尔喀联队等,各联队都保持了自身的特点和传统,均有本联队专门的队旗、队歌、队服、队徽,以及具有宗教色彩的战斗口号。奇异的民族联队成为印军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印度海军的前身是“英国皇家印度海军”。英印殖民统治时期,大英帝国的海军称雄世界,其霸权地位无人问鼎,大不列颠的海上力量对印度漫长的海岸和海洋权益完全可以起到保护作用。因此,英国在完全取得在印度的统治地位后的一个漫长时期里,没有建立印度海军。英印时期最早的海上武装,是英国商人们为了商船的安全和海上航道的畅通而招募印度人武装起来的护航舰队。1892年东印度公司船队改名为“皇家印度舰队”,只有4艘船只,基本任务是运送军队和测量航道,并不执行作战任务。直到1934年,“英国皇家印度海军”才正式组建,当时也只是陆军总司令指挥下的一个兵种,兵力有限,基本上没有形成作战能力。
印度海军的发展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军的建设受到高度重视。海军兵力从1939年10月大战爆发时的2012人,增长到了战争高潮时的约3万人,装备1艘巡洋舰、16艘护卫舰和若干小型舰艇。战后,英印军队进行了缩编,海军兵力减至1.5万人。
1947年印巴分治时,印度分得25艘轻型舰艇,约1万余名官兵。在此基础上,印度海军于1948年建立了海军司令部,组建了第一个舰艇中队,随后相继组建了驱逐舰中队、快艇中队和扫雷艇中队,1952年组建了西部海军舰队。20世纪60年代,印度海军先后从英国购买了一艘航空母舰、若干护卫舰和扫雷艇等舰船,得到较大发展,并于1968年成立东、西部海军司令部。第三次印巴战争后,为加强对印度洋的控制,印度提出建立“远洋海军”计划,把加强海军建设作为20世纪70年代军队建设的重点。在此期间,印度海军从苏联获得了一大批较先进的武器装备,组建了一批潜艇、护卫舰、导弹艇、扫雷艇和航空兵中队,并于1977年成立了南部海军司令部。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实力的壮大和本国制造业的发展,印度海军又增添了一艘航母和数艘驱逐舰、导弹护卫舰等大型舰只,并于1999年初将安达曼·尼科巴群岛海军要塞司令部扩编为远东海军司令部,实力进一步增强。印度海军经过长期经营和发展,迅速成长为舰种基本齐全、能执行远海作战任务、可快速向印度洋投送兵力的海上力量。
海军司令部是海军的最高指挥机构,负责海军的作战、训练和行政管理,最高指挥官为海军参谋长,上将军衔。司令部下设第一参谋局、第二参谋局、人事局和物资局4个局,分别由第一副参谋长、第二副参谋长、人事局局长和物资局局长主管。
海军部队主要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和海军特种部队组成,其指挥层次主要分4级,即海军司令部、地区海军司令部、舰队(或基地)和舰艇中队(或海军航空兵中队)。
地区海军司令部是地区性海军作战指挥机构,在海军司令部的领导下对所属各舰艇部队实施直接管理与控制。主官为司令,中将军衔。下辖舰队、海军基地、海军站、海军航空兵中队等。南部海军司令部系海军的训练司令部,负责海军的所有训练事宜。
舰队是海军部队的最高建制单位。主官为司令,少将军衔。航母和大型驱逐舰通常由舰队直接指挥,小型舰船则按舰种编为中队。舰队无固定编制,战时编制灵活多变,一般根据作战需要编为若干特混部队。最高作战兵力编成由航母、海上火力支援、海上攻击和扫雷等4个特混大队组成,每个大队编成2个特混小队。各舰艇完成任务后即返回原建制单位。
中队是海军舰艇和航空兵部队最基本的编组形式。舰艇中队和飞行中队受舰队司令部或直接受地区司令部指挥。平时,中队以舰种或机种分别编组,以利于日程行政管理、维修保养、兵员补充和操作训练。舰艇中队辖舰艇数量不等,战时或执行特定任务时,视情况组成特混部队。
据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编的《军事力量平衡2000/01》介绍,印度海军目前有总兵力5.3万人(包括海军航空兵5000人、海军陆战队1000人。女军人2000人),编成东、西两个海军舰队。主要装备有各型舰只132艘,飞机198架,规模居世界第7位。印度将印度半岛东、西、南三面海域以及安达曼·尼科巴群岛附近海域分别划归东部、西部、南部和远东4个地区海军司令部管辖。①西部海军司令部设在西部沿海城市孟买,辖区为印度西北部沿海及阿拉伯海。下辖西部舰队,拥有航母1艘及占海军半数以上的导弹驱逐舰、护卫舰和潜艇。②东部海军司令部设在东部沿海城市维沙卡帕特南,辖区为印度东部沿海及孟加拉湾(包括保克海峡和马纳尔湾),下辖东部舰队。③南部海军司令部设在南部沿海城市科钦,行使印度海军训练司令部的职能,全面负责印度海军训练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对海军各院校、各地区司令部培训中心进行业务指导。下设海军航空兵司令部。④远东海军司令部驻安达曼群岛的布莱尔港,辖区为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周围地区。该司令部是印度唯一一个由一名海军中将指挥的三军联合指挥部。
印度海军的武器装备主要有:
舰艇:132艘。其中主要水面舰艇26艘(“维特拉”号航空母舰1艘、驱逐舰8艘、护卫舰17艘),潜艇16艘,巡逻与沿海作战舰艇38艘(小型护卫舰14艘、导弹艇6艘、近海巡逻艇7艘、近岸巡逻艇11艘),扫雷舰艇17艘,两栖登陆舰9艘,支援与其他辅助舰船26艘。
飞机:198架。其中“海鹞”攻击机20架,“印度豹”反潜直升机29架,“海王”MK42A/B型直升机31架,“海王”MK42C型直升机6架,图-142M远程侦察机11架,伊尔-38型反潜巡逻机8架,BN-2“海上防御者”巡逻机18架,卡-25反潜直升机7架,卡-28反潜直升机18架,“多尼尔-228”海上侦察机29架,HJT-16型教练机6架,HPT-32型教练机8架,“印度豹”教练机2架,“休斯300”型教练机4架,T-60型教练机1架。
印度空军的前身是1932年英国建立的“英国皇家印度空军”。1930年第一批6名印度飞行员被送到英国接受飞行训练,拉开了印度空军建军的序幕。1932年4月英国下院通过组建皇家印度空军的议案,10月8日“英国皇家印度空军”正式宣告成立,并任命了首批印度空军军官。1933年4月皇家印度空军的第一个飞行中队成立。空军初创时的指导思想只是为了满足陆军作战的需要,或用以恐吓和镇压部落叛乱,摧毁反叛据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皇家印度空军得到迅速发展,分别于1941年3月和10月成立了第2和第3个飞行中队,并能执行一般性的作战任务。1942年,英印政府为适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发展,尤其是远东地区作战的需要,将皇家印度空军的飞行中队增加到了10个。战争中,皇家印度空军与英国空军一道,先后参加了抗击入侵东南亚日军的第一、第二次缅甸战役,在若开和英帕尔前线与日军作战。到1944年,皇家印度空军已拥有11个飞行中队,兵力约3万余人。
印巴分治时,印度分得8个空军中队(7个战斗机中队、1个运输机中队),约1.2万人,200余架飞机。1948年空军脱离陆军领导,成为独立的军种。此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加快国防现代化建设步伐,对空军发展给予高度重视,空军战斗力有了显著提高。印度空军已成为一支机种齐全、结构合理、骨干机种精良、战斗力较强的空中力量。
印度空军的最高指挥机构是空军司令部,主官为空军参谋长,上将军衔,另设第一、第二参谋长,协助参谋长工作。司令部内设第一参谋局、第二参谋局、行政局、保养局、人事局和监察局。印度空军还设有训练司令部和保养司令部两个职能司令部。训练司令部负责初级空勤人员及空军官兵的培训工作,统管各空军院校、训练联队及其他各类训练机构。保养司令部负责空军所有基地修建库、装备库的管理,以及飞机、机动车辆和爆炸物的保养、贮藏和发放。训练司令部和保养司令部的最高指挥官都是司令,中将军衔。
印度空军的作战指挥层次分为4级。平时为空军司令部、地区空军司令部、联队、中队;战时为空军司令部、地区陆空联合作战司令部的空军前线指挥部、联队、中队。印度空军的作战指挥原则是统一部署,分区实施,即由空军司令部统一制定作战计划,向地区空军司令部下达任务,各地区空军司令部组织实施。
印度空军部队主要由飞行部队、导弹部队和雷达部队三大部分组成,其具体构成包括战斗机部队,战斗轰炸机部队,运输机部队,直升机部队,防空导弹部队,雷达、通信部队,电子战部队,侦察机部队和勤务部队等。飞行部队编成联队、中队、分队、防空导弹部队编为导弹联队和导弹中队。
地区空军司令部是地区性空军作战指挥机构。最高指挥官为司令,中将军衔。主要负责本司令部辖区内的防空作战和对辖区内空军作战部队的组织指挥,通过地区空军前进指挥部与本区域内的陆、海军指挥机构共同拟制联合作战计划并实施协同作战,还负责所属各部队的战备训练和行政管理。下辖飞行联队和导弹联队等。
联队是空军的最大建制单位,既是作战单位,又是训练和保养单位。指挥官为联队长,上校或准将军衔。空军联队又分为飞行联队和导弹联队。飞行联队有两种编组形式,即单一机种联队和混合机种联队。飞行联队通常支援陆军集团军或军一级作战,其驻地均固定于大型机场附近。导弹联队按同类型导弹编组。
中队是空军的基本战术单位,通常支援陆军师一级作战,中队长为中校军衔。飞行分队是中队的主体,分队长为少校军衔;技术保养分队专门负责定期检修,分队长为上尉军衔。
据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编的《军事力量平衡2000/01》介绍,印度空军总兵力约15万人,规模居世界第4位,装备在亚洲居领先地位。编成18个战斗机/对地攻击机中队(1个苏-30K/MK中队、3个米格-23BN/UM中队、4个“美洲虎”中队、6个米格-27中队、4个米格-21MF/PFMA中队),20个战斗机中队(4个米格-21FL/U中队、10个米格-21BIS/U中队、1个米格-23MF/UM中队、3个米格-29中队、2个幻影-2000H/TH、苏-30MK中队),3个攻击直升机中队(米-25),2个侦察机中队(“堪培拉”PR-57/PR-67、米格-25R/U),12个运输机中队(6个安-32中队、2个多尼尔-228中队、2个Bae-748中队、2个伊尔-76中队),11个直升机中队(米-8、米-17、米-26),1个要员专机中队(波音737-200、Bae-748、米-8)。
印度空军共装备各型飞机1581架,其中作战飞机774架,武装直升机34架。
战斗机:733架。其中8架苏-30K,8架苏-30MK,53架米格-23BM/UM,26架米格-23MF/UM,88架“美洲虎”,35架幻影-2000H/ TH,147架米格-27,64架米格-29,69架米格-21MF/PFMA,66架米格-21FL/U,169架米格-21BIS/U。
侦察机:16架。其中6架“堪培拉”PR-57,2架“堪培拉”PR-67,6架米格-25R,2架米格-25U。
直升机:171架。其中32架米-25,79架米-8,50架米-17,10架米-26。
运输机:212架。其中105架安-32,45架道尼尔-228,35架Bae-748,25架伊尔-76,2架波音737-200。
空中加油机:6架伊尔-78。
空中预警机:4架HS-748。
电子战飞机:4架“堪培拉”。
电子情报飞机:2架波音-707,2架波音-737.
海上攻击机:6架“美洲虎”。
海上侦察/测量机:2架“海湾IV”,2架“利尔杰特29”。
教练机:28架Bae-748,120架“吉兰”Ⅰ,56架“吉兰”Ⅱ,88架HPT-32,38架“猎人”(20架F-56,18架T-66),14架“美洲虎”,9架米格-29UB,44架TS-11,20架“印度豹”,2架米-24,2架米-35。
印度空军按作战方向和任务,划分为西部、西南部、中部、东部、南部5个空军司令部。①西部空军司令部设在新德里附近的巴兰,负责佐德普尔以北(包括首都新德里在内)以及从印占克什米尔南部到拉贾斯坦地区的空防作战;②西南空军司令部设在佐德普尔,负责拉贾斯坦以南至古吉拉特和索拉什特拉及库奇地区的空防作战任务;③中部空军司令部设在阿拉哈巴德,负责整个印度中部的空防作战;④东部空军司令部设在西隆,负责西孟加拉、阿萨德、“阿鲁纳恰尔”、梅加拉亚、那加、米佐拉姆等东部邦区及毗邻中国西藏、孟加拉国和缅甸等国边境地区的空防作战;⑤南部空军司令部设在特里凡特琅,负责印度半岛南端包括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及拉克沙德韦普群岛在内的空防作战任务。
印度的准军事部队是正规军的辅助力量,种类繁多,大多数部署在边远地区。这些部队行政上除海岸警卫队、国家步枪队和国防保安部队由国防部领导外,其余均由内政部和内阁秘书处领导。平时执行边、海防和情报搜集等任务,也用于维持社会治安,镇压少数民族反政府武装和群众运动;战时统一由陆军指挥,配合正规部队作战,或守卫军事要地、交通枢纽和重要通信设施等。准军事部队在国家预算中占有独立的地位,通常实行总监制,设有完整的指挥、管理和训练机构,除少数规模较小的准军事部队由军方提供后勤保障外,均有自己独立的后勤保障体系。准军事部队组织庞杂,政出多门,内部种族、种姓矛盾较大,官兵待遇悬殊,是一支比较松散的武装力量。它一般实行就地招募士兵的办法,所属成员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生存能力强、情况熟悉的特长,配备轻武器,并有专门的交通工具,便于机动和适宜执行独立作战任务。部队最高领导为总监,下属各级指挥官一般都是现役军官。通常可分为部队、营、中队(连)、排、哨所5级。
据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编的《军事力量平衡2000/01》介绍,印度准军事部队目前拥有106.9万人,分为边防部队和治安部队两大系统,13种类型。边防部队系统兵力约27.3万人,分为5种类型,即边境保安部队、印藏边境警察部队、阿萨姆步枪队、海岸警卫队和(印藏)特种边境部队,主要驻防于印巴、印中边境地区及南部沿海。治安部队系统总兵力约79.6万人,分为8种类型,即中央后备警察部队、国家安全卫队、国防保安部队、中央工业保安部队、铁路保安部队、邦武装警察、国家步枪队和特别警卫队。该系统多部署于全国各主要城镇,主要负责维持社会治安,打击恐怖活动,保卫重要人物,镇压少数民族反政府武装和群众运动,以及搜集情报和抢险救灾等。
边境保安部队:成立于1965年12月,隶属于中央内政部保安局,总部设在新德里,共17.4万人,编成150个营。平时配合陆军部队守卫边境,遂行巡逻、侦察、出入境检查以及维持边境地区社会治安等任务;战时受陆军指挥,一般担负次要方向上的作战任务,负责前沿袭扰破坏、搜集情报、迟滞敌方行动等。
印藏边境警察部队:成立于1962年10月,隶属于中央内政部保安局,司令部设在新德里,共3万人,编成28个营。平时主要负责中印边境中、西段前沿守点、情报搜集和维护社会治安,战时则配合陆军和其他部队执行作战任务。各级指挥官由陆军军官担任,士兵从当地印度人和藏民中招募。
阿萨姆步枪队:成立于1835年,总部设在西隆,共5.2万人,编成7个地区司令部,31个营。行政上由中央内政部通过东北地区五邦联合邦长实施领导,作战指挥和后勤供应则由当地陆军负责。主要担负印度东北部地区边境前沿的守点、巡逻和镇压那加和米佐拉姆族武装等任务。
海岸警卫队:正式成立于1978年8月,隶属于国防部,现有兵力0.8万人。平时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印度沿海海区的国家权益,保卫沿海重要港口及岛屿的安全;维护印度专属经济区的利益,保护渔业生产,制止外国渔船的非法捕捞;协助海关缉私反毒;参加海上搜救工作,控制海洋污染,保护海洋资源。战时,海岸警卫队统一由海军指挥,协助海军作战,主要任务是保卫港口安全,向战区提供海上支援,如护航、运送作战部队、进行空中侦察等。总部设在新德里,下设孟买、钦奈和布莱尔港三个地区指挥部,在9个沿海邦和安达曼·尼科巴群岛设有11个分区指挥部和4个海警站。
(印藏)特种边境部队:成立于1962年,由逃印藏民组成,隶属于内阁秘书处,总部设在新德里,共0.9万人。主要职责是配合印军、警在中印边境执行守点、巡逻和侦察任务。(印藏)特种边境部队司令部的办事机构“第22建制司令部”负责部队的招募、训练、后勤供应和人事调动,下设若干训练基地等。
中央后备警察部队:成立于1939年,隶属于中央内政部警察总署,总部设在新德里。共16万人,编成130—135个营(包括10个快速反应营和2个女兵营)。平时协助各邦警察维持社会秩序,打击恐怖活动,镇压少数民族反政府武装和群众运动,搜集情报和抢险救灾;战时协助正规军作战。
国家安全卫队:成立于1991年12月,系反恐怖快速反应部队,总部设在新德里,隶属于内阁秘书处,共0.74万人,人员来自武装部队、中央后备警察和边境保安部队。主要负责保卫国内外要人的安全、反恐怖、缉毒以及应付各种突发事件。卫队下辖特种行动大队和特种突击大队。
国防保安部队:成立于1947年,隶属于陆军司令部,负责重要国防设施和军工企业的警卫工作,共3.2万人。基层单位编制与陆军大体相同,其招募与训练由国防保安部队中心负责,成员主要是退伍军人。
中央工业保安部队:成立于1968年,隶属于中央内政部,总部设在新德里,共8.86万人。主要负责全国大型国营工厂、宇航机构和国家重点矿藏资源的安全保卫,协助其他治安部队和警察执行内卫治安任务等。
铁路保安部队:成立于1957年,隶属于中央铁道部,总部设在新德里,共7万人。主要任务是协助各邦铁路警察保卫铁路、机车修造厂和铁路仓库等设施的安全,协助其他治安力量维护社会秩序。
邦武装警察:邦武装警察是印度警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各邦(直辖区)自行招募、训练、受邦(直辖区)政府内政部和中央内政部的双重领导,由各邦(直辖区)警察总监统一指挥。印度全国共有40万人。各邦武装警察数量不一,名称也不完全一致,一般在本邦(直辖区)范围内执行任务,必要时也可调往其他地区。
国家步枪队:1990年3月开始组建,1994年建成,隶属于国防部,总部设在新德里,共3.6万人,编成12个地区司令部,36个营。担负控制旁遮普和克什米尔地区的民族骚乱以及平息阿萨姆邦和东北地区反政府武装斗争的任务。
特别警卫队:成立于1985年,吸收英·甘地总理遇刺教训而建,直接隶属于总理本人,主要负责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的警卫工作。现有0.3万人,队员大多从中央后备警察、德里警察局和边防部队中精心挑选而来。
此外,印度在内政部领导下还有民防志愿队和家乡卫队。民防志愿队39.4万人,分驻全国32个邦的135个城镇,由在职成年人组成。主要任务是在紧急状态下能快速行动起来,协助武装力量执行民防任务,参加抢险救灾。内设警报中心、消防、急救、通信、救援等机构和组织,以及国家民防学院、国家消防学院等院校。家乡卫队系各邦、直辖区政府的民间志愿军事组织,共有47.2万人,以连为基本单位,每连110人。农村一般每乡组成一个连,城市平均每2.5万居民组成一个连。除少数专职人员外,其余均不脱产,每年进行一次短期基础军事训练。主要任务是:平时协助警察维持治安,参加抢险救灾和成人教育等活动,战时在指定的城镇执行民防任务或协助陆军执行后方地区的安全保卫任务。
印军的训练工作由国防部进行宏观指导。国防部负责制定全军训练计划,颁布训练大纲,分配训练经费,管理、领导直属国防部的院校和训练机构。陆、海、空三军的训练工作分别由各军种组织实施。陆军训练司令部、空军训练司令部和南部海军司令部分别是陆、海、空三军的训练主管机构,主要负责制定本军种训练计划,安排训练内容,监督训练计划落实,协同与其他军种的联合演习,以及负责管理本军种所属军事院校和训练机构。
印军士兵训练分为入伍训练和部队训练。陆军专门设有训练新兵的“联队中心”和“部队中心”。新兵入伍后,普通兵种新兵按照民族、宗教或地区分到相应的“联队中心”,接受9—12个月的训练。普通兵种新兵的训练内容主要是学习军队的各种条令,进行队列训练和军人养成教育,掌握武器性能及使用方法。技术兵种新兵除上述训练内容外,还要进行专业技术训练。
空军新兵分别被送往空军各新兵训练学校进行为期1年的集中训练,通过养成教育、队列训练、条令学习和武器使用等,使新兵的仪表、行为符合军人要求,初步具备军人的素质。训练结束后,按照技术兵种和非技术兵种分别前往相应的空军地勤训练学校受训。
海军新兵通常要在新兵训练中心进行为期6个月的初级训练。训练内容包括队列、礼节、军规军纪、轻武器射击、海军术语、地图判读和舰船知识等,考核合格后到有关舰船实习3—6个月。
部队训练是印军提高士兵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印军对此十分重视,强调不论季节、气候和地理条件如何,人人都要接受军事训练。
陆军士兵的部队训练有三项主要内容:基础训练。包括养成教育、队列训练、武器装备的使用与保养、分队战术动作、体育锻炼以及各种专业技术训练等;特种训练。主要是指营、连、排部队针对山地、丛林和沙漠地区的特定自然环境而进行的作战训练;文化教育。士兵除参加军事训练外,还要按照陆军教育训练学院编发的全军通用文化课本学习文化,以提高士兵的文化水平,增长军事知识。
空军士兵的部队训练内容包括武器操作、飞机保养、通信联络、作战准备和有关兵种知识学习。院校轮训主要由各院校定期举办训练班,对各部队士兵进行培训,以增进士兵的专业知识,提高技术水平。训练时间为3个月至1年不等。
海军士兵的部队训练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行:一是日常训练。训练内容包括武器操作、舰艇保养、通信联络、作战准备和有关军兵种知识学习。二是院校轮训。由海军各专业军事学校定期举办训练班,对各部队士兵进行轮训,以增进士兵的专业知识,提高技术水平。训练时间3个月至1年不等。此外,印度海军还定期组织舰艇到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等沿岸国家访问,以锻炼和提高士兵的远洋适应能力。
由于印军的大量先进武器装备来自国外,因此经常派士兵赴国外受训,重点学习、掌握国外先进武器装备使用和维修保养的知识和技能。
印军认为,军队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军官的素质,因此十分重视对军官的培养和训练。陆军军官的训练主要包括在职训练、院校训练两种类型。
陆军军官的在职训练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方式进行:一是日常实践。初级军官分配到部队后,通过担任各种职务在任职实践中锻炼提高。二是晋升升级。主要是为晋升上一级指挥官或参谋官而进行的考核训练。考核训练内容,初级军官为所在兵种的武器装备使用、分队战术组织指挥和相关兵种的协同等;中级军官为营(团)战术运用及组织指挥,兵种协同作战,与空、海军联合作战的战术等;高级军官为合成部队的组织指挥、国防理论研究、战役理论和国防管理等。三是定期轮换。在机关、部队和院校军官之间进行调换交流,使军官扩大知识面,提高各种组织指挥能力。一般指挥军官每2—3年调换一次职务。四是函授教育。由军队教育学院开设课程,对军官进行高等函授教育,同时与地方大学挂钩,举行学位考试,提高军官的文化素质。
陆军指挥官院校进修已基本实现制度化。一名指挥官从少尉升至准将,要在不同的院校进修6—10次,每次进修时间3个月至1年不等。院校进修分初、中、高三级。初级指挥军官进修由兵种和勤务学校负责,主要训练连排级指挥官,学制因专业而异,一般为3—4个月。内容为步兵武器、分队战术、组织指挥、兵种协同等。陆军步兵学校突出训练不同地形上的作战方式,侧重野外训练。中级指挥官进修主要由作战学院中级班负责,重点培训营级指挥军官。训练内容为战术运用、作战心理、陆空协同和后勤保障等,学制3个月。高级指挥军官进修主要由作战学院高级班、高级国防学院和国防管理学院负责。作战学院高级班培训准备晋升的中校军官,训练内容为合成部队指挥,领导与管理艺术、战争理论、后勤保障等,学制9个月。高级国防学院培训45岁以下的准将级指挥军官,训练内容为印度的社会、政治、经济、国防、国家安全理论和战略战术等,学制11个月。国防管理学院培训上校准将级指挥军官,训练内容为现代国防管理艺术,包括系统分析、统筹学、企业管理、武器生产效益等,学制2个月。
印度空军军官包括飞行员、领航员以及通信、行政和后勤军官,由于各专业领域差别较大,其训练情况也各异。
空军飞行员训练主要有三个环节:首先是选拔飞行学员。空军司令部设有空军选拔委员会,专门负责空军飞行学员的选拔。飞行学员的来源主要有三个:国防学院空军系的毕业生,国民学兵团飞行训练系的学员或从空军部队严格挑选的少量优秀士兵,地方大学毕业生。飞行员的选拔十分严格,除进行体检、文化考试、智力及心理测验外,还需经100次滑翔机牵引起飞训练才能成为飞行学员。为了做好飞行学员入伍前的航空教育和训练,印度在全国各地开设了18个飞行俱乐部,对应征人员进行初期飞行培训。其次是航校训练。空军飞行学员预选合格入伍后,即进入航校进行训练。航校训练是飞行学员训练的基础,主要经过两个阶段:一是初级飞行训练。二是高级飞行训练。空军飞行学员结束航校训练后,即被分到各飞行联队正式担负战备任务,转入部队训练。部队训练是提高飞行员素质的关键,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平时训练。平时训练科目一般分为战术飞行、机动转场飞行和作战飞行。二是参加演习。空军每年都要举行多次实战演习,以检验训练效果,提高部队战斗力。主要演习种类有陆海空联合、陆空联合、海空联合、空防、紧密空中支援、空降和电子对抗等。
空军领航员和通信军官的训练在领航与通信学校进行,领航学员学制1年,重点进行地面训练,空中飞行训练约150小时。通信学员的训练时间较短,一般每期21周。领航学员和通信学员在领航与通信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各飞行中队,工作优秀者常被送往有关院校进修、深造。
战斗机控制员的培训在防空学院进行,主要课程有战斗机控制员课程和首席战区控制员课程。训练中,首先学习空中交通管制、领航、气象学理论、防空系统兵器、计算机、雷达、电子战等科目,进而转入战斗机控制员课程和高级战斗机控制员课程。最初的训练通过模拟系统进行,该系统能模拟任何设定的防空态势,使学员在类似实战的条件下进行训练。通过4—18周的培训,战斗机控制员可掌握识别目标、选择兵器和拦截控制技能。
海军的军官训练包括基础训练和在职培训两种方式。刚入伍的军校学员首先在国防学院或海军学院接受为期半年的入伍训练,然后学习为期3年的大学课程和三军基础知识,毕业后获得国家认可的大学文科或理科学士学位。毕业后,按专业转入相应的海军专业技术学院,接受有关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海军军官目前主要分为指挥、轮机、飞行和电子4种专业。其中,指挥专业主要培养学员的作战指挥与部队管理能力,由海军学院负责实施,学制1年,分2个学期。经考核合格后获值班军官证书,并授予指挥专业少尉军衔。轮机专业学习舰艇或飞机的维修与保养,主要在海军工程学院进行,学制3年。首先进行为期1年的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尔后转入实践见习,经考核合格后获值班军官证书,并授予轮机专业少尉军衔。飞行专业主要培养海军航空兵飞行军官,由海军学院或空军学院实施,学制2年。第一年学习飞行专业基础理论,第二年开始飞行训练,飞行半年后授予海军航空兵专业少尉军衔,毕业后颁发飞行军官证书。电子专业培养学员熟练掌握各种电子器材设备的操作、保养和维修技术,由海军工程学院负责,学制3年半,毕业后授予电子专业少尉军衔。
在职培训是海军加强部队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指挥军官的在职培训已做到制度化、经常化和正规化。在职培训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进行:一是在职学习,二是短期轮训。有计划地举办各种专题短期训练班,分期、分批地对在职军官进行轮训,时间长短不一,从几周到数月,最长不超过半年。短期轮训结束后仍回原单位任职。
此外,印军还每年从各级指挥军官中挑选部分优秀人员赴英国、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等国进修深造,学习外国的先进军事思想和现代战争的战略战术。
近年来,印军十分重视将训练与可能担负的作战任务密切结合,突出了高寒山地实战训练,训练针对性较强。印巴边境有大片沙漠,中印边境和印巴北部边境地区山高林密,地理地形条件十分特殊。为使部队人员及装备适应特殊环境条件下的作战,减少非战斗损耗,印军加强了在沙漠、丛林和高寒山地条件下的演练,各联队中心还频繁在边境地区组织登山探险、雪地滑翔和木筏漂流等训练活动,以锻炼官兵的意志和提高他们在各种条件下的作战能力。
印军认为在训练中使用模拟器材逼真、高效、费用低、效果好,能够很好地解决训练要求不断提高和经费不足的矛盾,因而逐渐改变了过去陈旧过时的训练方法,不断加大模拟训练的力度。模拟器材训练已占陆军训练的5%,空军和海军训练的35%—40%。陆军使用模拟器材训练的对象主要是坦克乘员、导弹操作员、车辆驾驶员和高射炮手等。空军于1994年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的“空战模拟器”,采用先进的数字和计算机技术,可帮助飞行员掌握战斗机驾驶、特技和空中格斗技能。战斗机驾驶员在“空战模拟器”上培训3个月即可实际操纵战斗机。海军的模拟训练设施不仅形成了系列,而且十分先进。如“战舰海战控制模型”装备先进的电子计算机,可贮存并处理有关导弹直接命中、接触、反应时间、反潜及防空演习的灵敏性等数据,在训练中可通过模拟舰船、港口、航道、导弹标志和锚地等创造出一个逼真的战场环境。海军已开始使用海上舰艇作战模拟系统,辅助舰艇指挥官在岸上进行海战演练。近年来,计算机模拟作战演练在印度军事院校中也已逐渐普及。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还积极参加联合国的维持和平行动,派出顾问、军事观察员、参谋人员和维和部队,利用这些机会以战代训。
演习是印军在日常训练的基础上,为提高部队整体战斗力而进行的联合性演练,为印军训练的最高形式。印军认为,组织实施军事演习是和平时期提高官兵单个军事技术和心理素质、发挥各种火力综合效力、增强部队整体作战能力、提高各军兵种协同作战水平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通过演习,可以在最接近实战的条件下训练部队,可以实际检验军事理论、作战条令、作战预案、战役战术的科学性及新式武器装备的战术技术性能,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司令部指挥决策能力和部队实战能力的目的。因此,印军每年均组织大量的各类演习,少则几十次,多则上百次,其演习活动已形成制度。例如,据不完全统计,从1963年至今,仅印度空军就组织或参加较大规模的实战演习达270次之多。事实上,实战演习只占印军演习总次数的约30%。
为提高军队的整体作战能力,印军频繁进行诸军兵种合成演习,以检验军兵种协同作战配合及作战部队的应变能力。这些演习的特点:一是规模大,参演部队多,想定情况复杂,演习多在预设战场或与可能爆发战争的地域相类似的地区进行。印军的大规模合成军事演习大多在西部和北部边境地区举行,注重地面、空中、海上的快速机动、远程奔袭和迂回包围等样式的激动作战演练,以提高三军在机动作战中的协同作战能力。二是注重实兵对抗课目演练。印军把实兵演练视为对部队“最好的训练”,为提高演习效果,多次进行以实兵对抗为主要课目的演习,重点演练防守反击课目,全面检验部队的作战指挥、山地作战、陆空协同、快速反应和机动作战能力。三是重视提高军兵种间的协同作战能力。印军的演习大部分有两个以上军兵种参加,如陆空协同、步坦协同和步炮协同等。陆军旅以上演习大多有空军参加,陆空协同作战训练科目主要有战略战役空中侦察、部队空中机动、夺取战场制空权、战场纵深攻击和紧密空中支援等。四是积极与外军举行联合军事演习。为了了解外军协同作战情况,促进相互交流,提高军队的训练水平及执行维和任务,印军十分重视加强同外国军队的联合军事演习,先后与美国、俄罗斯、新加坡、阿曼、德国、阿联酋和南非等国军队举行了20余次联合军事演习。
英印殖民军时期,军队由英国军官指挥,雇佣印度人当兵,实行募兵制。各部队按照民族进行划分,组成单一民族的联队。英国人为了招募和管理土著士兵,采用任命印度土著人担任军官的总督委任军官制。1911年,印度制定了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兵役法《印度陆军法令》。印度独立时承袭了英印殖民军的募兵制。1950年,印度重新颁布《陆军法令》,并制定了有关军人薪金、福利待遇和退休等方面的新规定。根据新的法令,原总督委任军官改为低级委任军官,列入军官系列,被委任者主要担任班、排长。鉴于英国籍军官仍在印军中担任要职,印度籍军官没有少将以上高级军官,印军遂推行军队“印度化”,大力培养印籍军官取代。此后,印度兵役制度相对稳定,没有大的变化,仅根据实际情况有某些具体规定,诸如服役期限、妇女参军、募兵程序等进行局部修改。
印度军队对军官和士兵分别进行招募,故兵役机构亦分别设置。军官招募的主要机构是联邦公务员委员会,各军种选拔中心,陆、海军选拔委员会和空军选拔委员会。士兵招募的主要机构是陆军兵役局和空军兵役局。此外,印度陆军各团队中心可以自己招募士兵,军队为各团队分配一定的入伍名额。
印度武装部队官兵通过社会公开招募择优录取。1984年以前,士兵主要从北部和西北部征召,后改为按照各邦男性适龄人口比例征召,以体现各民族平等。招募范围包括所有适龄青年,而不考虑民族、种姓和宗教信仰。招募计划由陆、海、空军根据现有兵员空缺分别制定和提出,经国防部审核后,报内阁政治事务委员会批准,兵役机构负责实施。
印度士兵的来源是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适龄青年。入伍条件因军兵种不同而略有差别,应征年龄在15—28岁之间,文化程度一般达到10年制学校毕业水平以上,海、空军的要求高于陆军。应募者通过体检和各种考试后,还要参加短期集中军训,方可正式入伍。
印军军官的主要来源为地方大学毕业生、高中生和少年军校毕业生,各类应募人员的年龄、文化程度要求不同。大学毕业生,年龄19—25岁,具有工科或理科学士学位,法律、兽医等专业毕业生可延至27岁;高中毕业生和少年军校学员,年龄16.5—19岁,要求有12年制中学毕业文凭。
联邦公务员委员会每年举行两次考试,选拔军官候选人。考试合格者要参加军队组织的统一考试,通过后还须经各军种选拔委员会面试和体检,最后按照分数高低顺序录取。大学毕业生入选者分别进入印度军事学院(陆军)、海军学院、空军学院和军官训练学校,接受为期10个月至1年的军事和专业训练,毕业后可担任永久委任军官或低级委任军官。高中毕业生入选者首先进入初级国防学院学习3年大学普通课程,然后分别进入印度军事学院、海军学院或空军学院,接受为期1年的军事专业训练,毕业后委任为永久委任军官。
某些特殊专业部门的军官应募者可不参加统一考试,直接由三军选拔委员会招募。部分服役满5年、符合应募条件的士兵在接受初任军官训练后,也可被委任为军官。
海军和空军可从国民学兵团成员中招募军官,陆军可从国民学兵团中招募短期服役军官。国民学兵团不参加武装部队统一考试,直接由三军选拔委员会考核录取。
印军部分军事专业招募大学二、三年级在校学生,其入伍程序与大学毕业生入伍程序基本相同。应募者须通过各军种选拔委员会笔试、面试和体检,并在军种军事学院接受短期军事训练后才可担任军官。陆军从士兵中选拔出的军官候选人须先在陆军士官学院学习3年,然后在军事学院受训1年,方可担任军官。
印军士兵的军衔设置为2等6级,即军士——上士、中士、下士;士兵——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空军不设上士军衔。应募者正式入伍后首先授予列兵军衔。某些有技术专长的新兵首先可授予二等兵军衔。具有下士以上军衔的士兵可担任班长。
士兵入伍时要签约。入伍契约分作战人员和非作战人员两种,内容包括服现役规定、服预备役规定,延长服现役期替代服预备役、从现役转入预备役、从预备役转入现役、由于服役条件改变而改变服役期等规定。
士兵服役形式有服役和预备役、单纯服现役、直接服预备役三种,士兵的服役年限随职衔的晋升而延长。当服役满最低年限后,可随时被强制退役,也可由本人申请退役。
印军军官的军衔设置为5等14级,即元帅;将官——上将、中将、少将、准将;校官——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上尉、中尉、少尉;低级委任军官——一级委任军官、二级委任军官、三级委任军官。海、空军称“低级委任军官”为“准尉”,其中海军设两级准尉,空军设三级准尉。元帅军衔仅在战时授予有特殊功勋的军种参谋长。印度历史上只有一位元帅,那就是1969年6月至1973年1月任陆军参谋长的马内克肖。他因在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功勋卓著,因而于1973年1月1日由上将晋升为元帅军衔。
初级国防学院毕业生毕业时授予少尉军衔;大学毕业生毕业时授予少尉军衔;从部队选拔的士兵在陆军士官学校学习3年、在印度军事学院学习1年后授予少尉军衔。
大学医科专业毕业的医务人员在武装部队医学院受训8周后,根据入伍前工作时间长短,授予中尉或上尉军衔。海、空军专业技术军官、舰只和飞行员经初级训练后授予少尉军衔,再经过1~2年的训练后授予中尉军衔。
军官晋升军衔除满规定的最低服役年限外,还需经过专门考试和相关军兵种院校培训。晋升中校以上军衔除符合上述条件外,还必须有职务空缺。在训练中表现优异的中尉军官可提前一年晋升上尉。
低级委任军官是陆军的基层骨干,主要担任排长、连长助理、营长助理,或协助各级主官负责行政和后勤管理工作。优秀低级委任军官还可晋升为荣誉委任军官,荣誉军衔最高一般不超过荣誉上尉。
印军从1992年开始招募女军官。女军官主要担任短期服役军官,在军队规定的兵种或部门服役,如陆军的通信、工程、装备、服务、情况和检查部门;海军的教育、后勤、法律和空中管制部门;空军的飞行、航空电子工程、航空机械工程、行政、后勤、财会、教育和气象部门等。
印军官兵的福利待遇主要包括薪金、补贴、保险、伤残抚恤、退休金以及军人特权等。军人的薪金由基本工资、军衔工资和军龄工资组成。陆、海、空军实行统一的军衔工资标准。低级委任军官和士兵因军种和专业分类不同,工资也各异。补贴分为基本补贴和特殊补贴。
凡服役期满15年的官兵,退休时每月可领取退休金。军官服役满20年以上者按退役前最后10个月月薪平均值的50%发给退休金;服役年限不满20年者,如退休前晋衔不满两年,则以晋衔前的军衔按上述比例发给退休金。服役不满15年的官兵,均可在退役时一次性领取退役费,即以退役前最后一个月的基本工资与所有补贴总和为标准,按实际服役年限,每年发1个月的薪金。所有官兵在退休满15年时或满70岁时可以得到10万卢比的退休保险费。此外,印军军官还可享受其他福利待遇,例如,军人免费配给粮食;军官及其家属在军队医院享受免费医疗;野外服役的军官享受免费家具和水电供应;士兵可享受免费住房和免费医疗。军官每年有60天的休假,每2年可携带家属和子女回原籍探亲,或到国外任何一处距驻地单程不超过1450公里的地方旅行。
军人除享有一般国民享有的权利外,还享有陆军法令中规定的特殊权利;可向其所在的军种参谋长,直至中央政府提出申诉;退役时,其财产不得被扣压,对所得各项收入,税收部门不得以任何借口征税;不得因欠债而被捕;预备役军人在训练或被召回部队时,享受军人特权;法院要在指定时间内优先审理与军人有关的案件,若难以做到,应做出说明,法院不得因此而向军人收费;免缴部分市政税、公共场所收费以及薪金和退休金的邮寄费等。伤残军人免征财产税。
印军每年约有5万人退出现役,多数退伍官兵年龄在32—42岁之间。全国有近130万退伍军人和23万军人遗属,他们多数愿意在原籍或就近安置,退伍军人的安置由地方政府和军队共同负责。国防部退伍军人福利局负责制定有关安置和福利政策,退伍军人安置总局负责有关政策的实施和落实,并负责与联邦政府和各邦的士兵福利局、地区军人福利办公室间的联络和协调工作。退伍军人的安置经费由中央政府和各邦各承担50%。
退伍军人除享有退休金、伤残费、抚恤金外,还享有其他福利待遇。国防部退伍军人安置总局负责管理退伍军人的福利资金,主要是武装部队国旗日基金,其投资收益主要用于资助生活困难的退伍军人及其家属,以及向为退伍军人及其家属提供服务的机构,如红十字协会、军队医院、养老院、伤残军人培训学院等。
退伍军人可继续享受在军队医院免费就医的待遇。对军队医院无法医治的疾病,可在地方医院就诊,并享受7万—10万卢比不等的集体医疗保险。没有参加医疗保险的退伍军人遇到同样情况时,可报销60%的医疗费。印度全国还设有24个医疗诊所和12个牙科中心,专门为退伍军人及其家属服务。此外,全国还设有238个专为退伍军人开设的疗养院。
退伍军人及其遗属在遭受自然灾害和其他意外不幸时可得到15000卢比的救济费。凡获得对敌英勇作战奖章和优异服务奖章的退伍军人,在国内旅行乘坐交通工具时可享受优惠或免费。战争中死亡或致残的退伍军人的家属及子女享受的福利待遇包括:在公立学校学习免除所有费用;少年军校为其预留25%的名额;为就学子女提供每月300卢比的旅社住宿补贴;遗属在国内旅行时,国内班机机票费减半,火车票免费。对贫困且年老体弱的退伍军人及其家属,政府每月提供医疗费、房屋修缮费、子女教育费;对无收入来源的退伍军人,每月发放救济金500卢比。
用军事实力来实现自己的大国梦想是印度历届政府不变的信条。至今,印度仍置身于《防核不扩散条约》、《导弹及其技术控制制度》之外。最近10年,印度利用不受任何国际条约限制的条件,全面推进战略军事力量,主要发展方向有三个:一是提高远洋作战能力,大力发展航母;二是构建远程作战能力,发展地空立体作战的体系;三是扩大战略外延,在中亚、蒙古、非洲东海岸建立军事基地或监听站,拓展在海外的军事存在。1999年公布的《核学说草案》还明确提出,要建立海基、陆基、空基“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
印度于数年前相继出台“陆军理论”和“海军理论”等军事学说。印度著名防务专家拉格朗曾说:“印度将会成为亚洲各部分的中心。不论是中东、中亚还是东南亚或中国,它们都将在经济上、政治上或为了防务目的而依靠印度。”海军总司令阿伦·普拉卡什说:“印度渴望在世界占一席之地,因此我们必须拥有一支与我们需要相称的海军。”
全面发展战略导弹力量是印度军事战略的首要目标。“烈火”-3型弹道导弹试验虽未成功,但它确是印度正在开发、射程最远的导弹。其特点是:打击距离长,射程范围在3500—5000公里;精确度高,采用二级推进系统,还装有先进导航系统,可调整飞行航线;机动性能强,可通过铁路、公路和海上的移动发射装置发射;可装载常规弹头和核弹头。导弹发射场附近还装配了3套高级雷达系统,6套电子光纤跟踪系统和3个数据站,全程监测导弹飞行情况。
发展航母是印度军队的最大梦想。印度海军总司令阿伦·普拉卡什2005年就表示:“海军已开始了印度最伟大的计划——自行建造航空母舰。”2005年4月,航母建造计划开始实施。该航母排水量达3.75万吨、长252米,将耗资7.62亿美元,一旦建成完工,将由16架米格—29K和20架“海鹞”式垂直起降飞机组成船载机联队,航程范围将达到7500海里。目前这艘航母正在国营造船厂——科钦船厂建造。若一切顺利的话,印度将拥有3艘航母——可搭载20架“海鹞”Mk51战斗机的现役“维拉特号”航母已于2008年投入现役的可搭载35架米格—29K战斗机的“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航母,再加上自造的新舰,由此可构成由3艘航母、100架舰载机、水面舰队和潜艇部队合为一体的海空立体机动打击力量。
加强远程机动作战能力是印度军事战略的又一重要方面。首先是更新现有海军装备,印度最大的船厂正与印度军方合作建造代号为“先进技术船舶计划”的2艘核潜艇,印度马扎冈船厂目前正在建造3艘隐形护卫舰、3艘德里级驱逐舰,印度第二大船厂加登里奇造船与工程公司正在建造3艘大型登陆舰、4艘护卫舰和4艘快速攻击艇,以保证印度拥有148艘舰艇的庞大舰队规模。再有就是注重发展海军综合打击能力,包括核动力和核战力、潜艇战和反潜、空中预警和电子对抗、舰船隐形化和常规攻防能力、基地和后勤支援、高频度远洋训练和演习、海军航空兵战力、海军陆战队特战水平等诸多方面的行动能力,印度还特别重视海军特种部队建设,其训练程度甚至超过了西方同类部队。突击部队不仅具备水陆两栖作战能力,还具有空降和潜水能力,可在各种恶劣环境下执行战斗任务。
印度已建立了以军为主、军民结合,比较完整的国防科研和军事工业体系。导弹制造技术日臻完善,有能力研制或仿制各型导弹、高性能战斗机、核动力潜艇、攻击航母、大口径火炮、主战坦克、低空雷达通讯装备和空中预警系统,具备制造核弹和核潜艇的能力,接近具备发射洲际导弹的能力;印度还拥有6个用于军事目的的核反应堆,已成为事实上的有核国家;印度能利用航天技术在太空部署激光武器和反卫星武器,还掌握可用于发射地球同步卫星和实现载人探月计划的火箭制造技术,至少发射了4颗间谍卫星,拥有半米分辨率的对地照相观察能力;印军还加快信息化建设,研制成功新一代陆军C3Ⅰ指挥控制系统。
印度中央大力扩充海空军有深远的战略意图。按照其陆续透露的意图,首先就是要实现对印度洋的有效控制,控制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保障印度东西两翼安全。随着海军力量的发展,印度又提出了打造远洋海军的“蓝水工程”,把海军活动范围扩大到东至南中国海、西抵地中海、南达南极洲的广阔水域,还提出要在苏伊士运河、保克海峡、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五大战略水道“巡航”。为此,印度海军认为有必要在2010年前后组建一支由3艘航空母舰组成的强大海上战斗群。
超大规模的军购是印度军备扩张的又一特色。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得到印度持久和大量的军事订单。印度陆军装备的70%、空军装备的90%和所有空降兵装备均来自苏联/俄罗斯。印俄两国签署了防务议定书,内容包括印俄将联合开发第5代战斗机,共同建立生产“布拉莫斯”巡航导弹、未来武器及配套系统的军工企业,而最重要的是,俄罗斯承诺将向印提供退役的“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航空母舰(价值15亿美元,经过整修后,于2008年在印海军服役)。据俄罗斯杜马防务委员会主席尼科拉耶夫估计,今后4年,俄对印武器销售合同将达100亿美元。俄还提出向印度出售可与“幻影”2000战斗机媲美的米格—29。该机型作战半径达3200公里,可携带6吨重的武器,配备有120公里范围的“祖克”雷达,可同时对4个目标进行精确制导打击。印度海军还从俄罗斯订购了价值6.65亿美元的3艘克里瓦克级隐形护卫舰。
美国对印度发展战略力量开绿灯。2005年7月,印美签署了为期10年的军事合作协议,提出要加强武器生产、采购及导弹防御方面的军事协作。双方草签了核技术合作协议。印度不仅可以得到美国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而且可获得研制核武器所需的核燃料。美国已向印度提供了6架E-2C“鹰眼”预警机和P-3C“猎户座”海上巡逻机。E-2C机滞空时间为4小时,可同时跟踪2400个以上的目标,指挥对其中40个目标实施拦截,对飞机目标的探测和确认距离为556公里以上,对巡航导弹的探测距离为270公里以上,能探测1250立方公里内的任何空中目标,实现了远距探测、自动目标跟踪和高速处理的一体化。如果加上此前购买的以色列“费尔康”预警机和自行研制的3架预警机,印度已具备对印度洋全面监控的能力。此外,印度还向美国列出了长长的武器装备采购清单,内有F-16和F/A-18战机、特种武器装备、包括“爱国者”PAC-3型拦截导弹技术在内的导弹防御系统、电子侦察和对抗系统等。
除美、俄外,印度还向英、法等其他国家购买先进武器装备。最近印法签署了采购6艘法国鮋鱼级潜艇,总价值为21亿美元的合同。印空军装备了大批法国的“幻影”2000H型战斗机、英国的“鹰”式教练机。其海军的16艘潜艇中4艘由德国HDW公司设计,6艘为俄制潜艇。印度继从以色列订购了3套“费尔康”机载预警系统后,还购得以色列“箭”-2型导弹。
自1974年以来,印度历届政府一直奉行“保留核武器选择自由”的近核政策(“最后一根导线战略”),即在是否研制核武器问题上,对外采取模棱两可的态度,而内部则秘密开发核的军事用途,并建造和贮存核武器坯件,一旦需要即可组装成核武器。据西方称,印度储藏的原料可制造20至50件核武器。与此同时,印度还正加紧导弹的研究和生产。印度在其东部奥里萨邦又成功试射了一枚阿格尼-2型导弹,标志着其自行研制的陆基中程弹道导弹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据印称,印度又计划在3至5年内研制一种可重复使用100次并能携带核弹头的新型远程导弹,这种导弹将具有包括超音速和避开雷达搜索的能力,它将使用基准制导系统,可使导弹打击后返回基地。
1998年3月印度人民党上台执政后,在其施政纲领中明确提出“将重新审议印度的核政策,并行使引进核武器的选择权”。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也明确表示“如果发展核武器是必要的话,那么就不应该对此敬而远之”。1998年5月的核试验将这一核政策付诸实践。通过核试验,印度的核发展由秘密转为公开。其当前核战略的主要内容是:
实施地区性核威慑。当前,印度奉行的是“地区性有限威慑”的军事战略,其主要内容是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威慑巴基斯坦,遏制中国,拦阻区外大国,力争在成为世界军事强国。印度认为,在中国对印安全构成的威胁中,核武器是最大的威胁。二是巴基斯坦对印构成潜在核威胁。1998年巴连续进行6轮核试验证明其具备核武器生产能力,印度必须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保持对巴的核优势,才能巩固对巴的军事优势。三是外部核力量对印构成严重威胁。外国海军的核动力航母和核潜艇经常出入印度洋,不仅对印度的安全构成威胁,而且也阻碍了印向印度洋的扩张。2000年10月9日,印度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在防务分析研究所组织的研讨会上再次表示,印度必须保持“确实有效的核威慑”。
建立“三位一体”的核力量。印度正在逐步建立以陆基核打击力量为主体、以空中核打击力量和海基核打击力量为辅的“三位一体”的核打击和核防御体系。在陆基方面,印度重点以阿格尼-1型中程弹道导弹为战略力量主体,以普里特维式短程导弹作为主要战术核武器,力争尽快投入批量生产,装备部队使用,同时投资600亿卢比发展阿格尼-2型中程弹道导弹,并加紧各种核燃料储备和核弹头的生产。在空中力量方面,印度加紧引进苏-30、米格-29战机、增强空中核打击力量。在海基方面,印度重视发展核潜艇,研制潜射巡航导弹。
实施有效的核力量使用原则。一是宣称“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印度在1998年进行核试验之后即宣布遵守“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的原则。印度国家安全咨询委员会主任K·沙波拉曼亚姆对“不首先使用”原则作出的解释是“在敌方核打击后生存下来以便实施反击的能力”。二是印度将核威慑与常规威慑相结合,增强威慑效果。三是确定核打击目标。印度阿格尼-Ⅰ型中程导弹已能打击巴纵深战略目标,普里特维导弹可打击巴浅近纵深目标,正技术研制的阿格尼-2型导弹可以打击中国境内纵深战略目标。
印度核战略的未来走向。1998年8月中旬,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委员会制定了核武器构想草案,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可靠的、最低限度的核威慑力量;组建陆、海、空三位一体的核打击体系;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但在遭到他国核攻击时将进行报复;只有印总理或其法定继承人才有权批准使用核武器,避免未经授权使用核武器等。该草案为印度今后制定国家安全和核战略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在核力量建设上,将更为积极地进行实战准备。一是拟筹建核力量指挥与控制机构。针对印三军指挥系统分离的现状,印军于1998年2月份召开了核威慑战略专题研讨会,就印未来核武库的规模、核指挥与控制系统的建立、核力量发展战略和使用原则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以研究筹组统一的战略核力量司令部。1998年7月,印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还宣称印将很快建立一支由独立司令部领导的战略核部队,作为对本地区核国家实施战略核威慑的力量。二是配发核生化装备,加强核条件下的军事训练。1998年9月,印军就举行了以“核威慑基本原理”为题的研讨会,就实现核武器化对印军的战略战术、指挥控制、组织结构、作战训练、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讨论。参加研讨会的有包括印陆军训练指挥部司令在内的高级将领以及印部分国防问题分析专家。
在核武器发展上,将继续重视研发核运载工具。印正全面推进其“综合导弹发展计划”,2000年底前形成由飞机、陆基弹道导弹和潜射弹道导弹组成的“三位一体”核攻击系统,以形成更加强大的战略核威慑能力。在陆基力量方面,印于1999年4月试射了阿格尼-2型中程导弹,据称其射程可达2000公里以上,继续研制射程超过3500公里的“阿格尼-3”型远程导弹和射程达5000公里的太阳神导弹,并拟将普里特维战术导弹的射程提高至350公里。在空基力量方面,印除向法国订购了10架幻影-2000型战机外,还从俄罗斯引进了10架苏-30型战机,并与俄达成租借6架图-26型战略轰炸机的协议。在海基力量方面,印度正在研制国产核潜艇,在俄罗斯的帮助下发射射程达300公里,可携带核弹头的“萨加里卡”潜射巡航导弹,据称该艇的轻水反应堆已研制成功。在核防御方面,印军拟研制“防火墙”,以对抗核爆炸产生的电磁脉冲,提高其指挥、控制与通信系统的抗核打击能力。
1998年5月,印度不顾国际社会全面禁止核试验的强烈愿望和长期努力,连续进行了5次核试验,将“南亚次大陆的核军备竞赛推向了白热化,使该地区骤然成为关注的热点。1998年10月,印度首次派出以海军最新型“德里”号导弹驱逐舰为旗舰的特混舰队,由印度洋经马六甲海峡进入南中国海,并造访新加坡、越南等东南亚国家。2000年底,印度又派遣一支由5艘战舰、1艘潜艇以及若干补给舰在内的庞大特混舰队再次开进南中国海,进行针对中国的试探性远航军事演习。实际上,印度企图将其军事活动范围向东延伸至南中国海,以遏制中国在该地区的活动,为其新世纪任意驶出“印度的洋”、成为世界级远洋军事强国做准备。
2001年5月2—14日,印度在邻近巴基斯坦的大漠深处进行了13年来规模最大、代号为“全胜行动”的军事实战演习。这次演习的重点是核战术演练,旨在帮助部队提高核战争条件下的战场生存能力和防御进攻能力。据印度《先锋报》2001年8月25日报道,印度武装部队高级将领和核武器研制机构的专家于2001年10月初开始专门研究“烈火”系统导弹的运载能力,以及与这种导弹相匹配的弹头,即如何把核武器装备到部队的问题。这将是印度“全胜行动”军事演习的总结和继续,也是印度自1998年5月进行核试验以来在武装部队核武器化方面采取的第一个具体步骤,说明印度的核武器研究已进入实用化阶段。
在美国总统布什2001年5月1日正式宣布将研制和部署国家导弹防御计划的第二天,印度外交部就发表声明,对布什讲话表示热烈欢迎,称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同时宣称用“合作防御”的核安全新体制取代旧的、建立在“确保相互毁灭”原则基础上的安全体制,在战略上和技术上都是“不可避免”的。不仅如此,在与美国务卿阿米蒂奇率领的NMD游说团会谈后,印度外长辛格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开宣称,“印度政府过去欢迎并且继续欢迎”布什总统发表的关于发展NMD计划、为世界建立新的核安全体制的讲话,并将与美国一起为全球设计一个全新的、创造性的安全体制。印度从而成为美国NMD计划为数不多的公开支持者之一。印度在对付“中国威胁”战略需要的推动下,与美、日等西方大国越走越近,如果与西方反华势力沆瀣一气,其推行地区乃至全球霸权主义的野心就更加有恃无恐,对其周边安全环境也更具有了威胁性。
时隔不久,印度又有“惊世之举”。2001年6月4日,印度国防兼外交部长辛格出访俄罗斯,并出席俄印政府间军事技术合作委员会会议。在短短的3天时间里,两国就达成了“印俄关系史上最大的一笔交易”,共签署了总价值高达100亿美元的军备合作合同和意向书。2002年2月,印俄在新德里正式签署军事合作议定书。根据协定,俄罗斯将向印度租售4架图-22战略轰炸机、“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航母和2艘971型攻击核潜艇,而且双方将开始在伊尔-214飞机的基础上共同研制和生产中程运输机和第5代多功能歼击机;另外,俄还将向印度供应T-90C坦克、“旋风”式导弹及太空监视系统的装备。由此看出,印度的重点在于发展海军力量,而且决心成为一个核大国,这意味着印度采购武器主要不是“针对其对手巴基斯坦,而在于控制印度洋和东南亚的海洋及海峡的航线,这种军备扩张将对印度的主要对手中国构成威胁,并为印度未来建立三合一战略核力量打下基础”。
2002年年初,印度持续不断的导弹试射试验,使国际社会愈加忧虑和不安。印度试射了一枚射程为700公里的“烈火-Ⅰ”型弹道导弹,在南部喀拉拉邦科钦海域的舰艇上又成功地试射了2枚地对空海军导弹。据印度军方发言人称,这次试验是为了检验“大地”型导弹打击海平面上低空飞行目标的能力。印度再一次试射了一枚自行研制的“阿卡什”地对空导弹,据悉这枚导弹重650公斤,射程为25公里,可携带55公斤重的常规或核弹头,而且具有同时打击多个目标的能力,因此可用来空中拦截地方导弹。置国际社会的立场和反应于不顾,如此频繁地进行导弹试射试验,更加暴露出印度企图冲出南亚、争霸世界军事舞台的野心。
印度军事实力崛起的事实表明,印度的“世界军事大国”的梦正在成为现实。滥用这种军事实力的势力在印度国内开始抬头。这些人利用印度追寻“大国梦”的民族热情,不断制造与巴基斯坦的边界摩擦,蓄意煽动“中国威胁论”,其用心和行径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忧虑和不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