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五四时期东西文化论战过程的历史考察,我们不难看出,在五四时代的思想文化界,流派众多,众声喧哗,基本上已形成了以西方文化派为代表的自由主义、以东方文化派为代表的保守主义和以马克思主义文化派为代表的激进主义三种文化流派。由于激进主义的概念充满歧义,下文称之为马克思主义文化流派。保守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文化三足鼎立之格局已初成规模。
如果说在五四时期,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曾同以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结成了文化上的统一战线,共同向着落后、保守的封建主义的文化开火,取得了很大的胜利,那么在五四后期,马克思主义文化派与自由主义文化派之间的分歧与裂痕也很快暴露出来,不可避免地分道扬镳了。典型地体现在:问题与主义之争;《新青年》团体的分化;当时规模最大的社团——少年中国学会的解散。与此同时,以新儒学为首的文化保守主义也开始登上了中国思想文化舞台,日后渐成气候,与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文化形成了鼎足之势。
五四以来,关于中西文化论战并未宣告终结,而一直延续下来。由于中西文明冲突与融合的历史大背景始终没有退隐与消失(除了20世纪50到70年代中国内地由于主客观的多种原因,与西方文明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因此中西文化的论战不仅没有也不可能完结,并不断地掀起高潮,主要有20世纪20年代后期与30年代的中国思想文化界的文化论战、60年代发生在台湾的中西文化论战以及发生在80年代中国大陆的文化热。这几次文化论战与五四时期的东西文化论战,虽然由于时代情势不同,争论的内容与焦点也不尽相同,但其精神实质则是一脉相承的,反映在历次文化论战的主题是一贯的:都围绕着中西文化孰优孰劣、中国文化何处去等问题展开。一切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它不仅仅是一个文化问题,而且还是个政治问题,实际上关系到中国现代化模式的构建或中国的出路问题。在文化论战中,自由主义、保守主义、马克思主义三大文化流派相互颉颃又相互渗透,三者相互辉映、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吸收,同生共荣,构成了现代中国文化思想界的瑰丽风景,推动着中国文化现代化事业的历史进程。
【注释】
[1][美]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周子平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2]引自[美]舒衡哲:《中国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导言。
[3]《陈独秀文章选编》(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06页。
[4]《东居杂诗十九首》,见柳亚子编:《苏曼殊全集》,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页。
[5]《过若松町有感示仲兄》,见柳亚子编:《苏曼殊全集》,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页。
[6]《自选集·自序》,见《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55页。
[7]《严复集》第1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页。
[8]严复:《救亡决论》,见《严复集》第1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0页。
[9]严复:《〈原强修订稿〉》,见《严复集》第1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3页。
[10]胡适:《四十自述》,见《胡适文集》(1),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1页。
[11]梁启超:《破坏主义》,《清议报》第30册,1899年10月15日。
[12]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一),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47、550页。
[13]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一),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47、550页。
[14]陈独秀:《答王庸工》(国体),见《陈独秀文章选编》(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82页。
[15]陈独秀:《我之爱国主义》,见《陈独秀文章选编》(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32页。
[16]《胡适文集》(3),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63页。
[17]周作人:《知堂回想录》(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29页。
[18]《胡适口述自传》,见《胡适文集》(1),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52页。
[19]《梁漱溟全集》第7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2页。
[20]《梁漱溟全集》第7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2页。
[21]陈独秀:《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1915年9月15日),见《陈独秀文章选编》(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79页。
[22]《陈独秀文章选编》(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97页。
[23]陈独秀:《宪法与孔教》(1916年11月1日),见《陈独秀文章选编》(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44、148页。
[24]鲁迅:《且介亭杂文·忆刘半农君》,见《鲁迅全集》第6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72页。
[25]《胡适文集》(1),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7、322页。
[26]《陈独秀文章选编》(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72页。
[27]《胡适文集》(1),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7、322页。
[28]傅斯年:《给顾成吾信》,《新潮》1卷4号。
[29]《胡适文集》(2),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85、488页。
[30]《胡适文集》(2),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64、213页。
[31]《胡适文集》(1),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3页。
[32]《胡适文集》(2),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64、213页。
[33]《胡适文集》(2),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3页。
[34]《陈独秀文章选编》(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317页。
[35]《胡适文集》(2),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58页。
[36]《李大钊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1页。
[37]《吶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19页。
[38]《热风·题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39]《热风·三十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16页。
[40]《热风·三十九》,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25页。
[41]《热风·随感录五十九》,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55页。
[42][美]舒衡哲:《中国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第57页。
[43]梁漱溟:《五四运动前后的北京大学》,见《梁漱溟全集》第7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2页。
[44]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黄兴涛等译,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3、20、27页。
[45]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黄兴涛等译,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3、20、27页。
[46]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黄兴涛等译,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3、20、27页。
[47]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黄兴涛等译,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3、20、27页。
[48]《胡适文集》(2),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57—558页。
[49]《热风·估〈学衡〉》,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71页。
[50]许纪霖等:《杜亚泉文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62—363页。
[51]许纪霖等:《杜亚泉文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67页。
[52][美]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周子平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30—331页。
[53]梁启超:《饮冰室文集》(六),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481、3495、3496页。
[54]梁启超:《饮冰室文集》(六),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481、3495、3496页。
[55]梁启超:《饮冰室文集》(六),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481、3495、3496页。
[56]《梁漱溟全集》第1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42页。
[57]《梁漱溟全集》第1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91、380—381页。
[58]《梁漱溟全集》第1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72、375页。
[59]《梁漱溟全集》第1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72、375页。
[60]《梁漱溟全集》第1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28页。
[61]《胡适文集》(3),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8、196页。
[62]《胡适文集》(3),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8、196页。
[63]《胡适文集》(3),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7页。
[64]《胡适文集》(3),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1页。
[65]《瞿秋白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0、269、14页。
[66]《瞿秋白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0、269、14页。
[67]《瞿秋白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0、269、14页。
[68]《瞿秋白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