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并多次强调“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加快建设文化大市、文化强市”。孙政才书记在主持召开我市“十三五”规划征求意见座谈会上指出,科学编制好“十三五”规划,要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在统筹、融合、特色上多动脑筋、狠下功夫。为更好落实中央、市委精神,立足市委、市政府对文化建设的战略要求,着眼“十三五”新常态趋势,重庆需对文化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和战略部署。
一、重庆文化发展实力需做优做强的四个方面
1.社会期盼文化品牌影响力做强
与北京、上海等直辖市,乃至与四川、陕西等西部省份相比,我市文化精品相对缺乏,标志性和特色文化品牌急需打造。截至2014年,重庆共有8个文化产业项目被评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数量上次于四川。截至2015年8月,中国共有48处世界遗产,四川有5处,重庆次之。
2.市民期盼公共文化服务力做优
目前公共文化服务重心下移还不够,一些欠发达区县和农村受投入限制,设施配置及效能有待改善。2015年上半年我市新建标准化社区文化室125个,试点建设数字农家书屋100个,公共文化物联网覆盖全市22个区县,这都有待“十三五”时期全面铺开。
3.企业期盼文化产业竞争力做强
我市文化产业增速较快,成为“众创”热土,但基数还不大,201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超500亿元,对全市GDP总量(14265亿元)影响有限。其中,60%的重庆动漫企业的业务重点为外加、外包、代做,利润空间小。重庆中小微文化企业众多,亟待做大做强,打造一批极具竞争力的全国知名强企。2015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我市急需抓紧制订具体实施意见,并进一步细化分解任务,明确政策措施,推动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4.专家期盼文化人才发展力做强
我市文化人才建设还存在量少质弱、断层现象。近年来选拔培养了387名优秀宣传文化人才,但高层次人才、青年优才比较缺乏。到2014年底,全市文化系统享受国务院特津专家仅36名,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仅3名。2013年我市文化专技人员4866人,比2012年减少244人。
二、科学规划“十三五”时期重庆文化发展的四大建议
1.重构建、抓精品,力推“十三五”时期重庆特色文化品牌闪耀新常态
一是整合最优资源创建好“重庆互联网学院”。“十三五”时期要走在全国前列打好重庆网络文化牌。建议依托重庆市网信办、华龙网、大渝网、重庆市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动态研究咨政中心、重庆邮电大学等,“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紧创建好全国首家“重庆互联网学院”,健全网建、网宣、网评、网监、网研体系,提高“互联网+”下重庆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水平,提升网络舆情“防、控、查、导、育”能力,夯实网络意识形态堡垒基础,并建成特色智库、品牌智库。
二是启动“巴渝文化研究、传承与创新”系统工程。重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巴渝文化是首要品牌。建议市委市政府在“十三五”时期启动实施“巴渝文化研究、传承与创新”工程,包括加强“巴县档案”收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形成集保护、发掘、修复、展示、利用于一体的系统,以川剧、诗歌、绘画、影视、动漫、杂技等精品为巴渝文化增添“活水”,让其拥有更多的传承载体、传播渠道和传习人群。加快“重庆市历史文化资源信息库”建设,整理和推出“巴渝文化地图”,在高速公路和铁路沿线适当加强地域文化宣传,增强知名度、影响力。
三是构建重庆“山水城桥”文脉延伸机制。名山上提升宝顶山、金佛山、长龙山、名山、缙云山、茶山、古剑山、黑山谷、照母山、仙女山、四面山等的文化内涵,建好武陵山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名水上加强世界温泉之都、长寿湖、涪陵白鹤梁及长江文化带的包装营销。名城上保护重庆“母城”。三峡库区统筹老城新城人文建设,推广钓鱼城、白帝城、安居古镇、磁器口古镇、巴国城、三峡梯城,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及文明城市创建,加强抗战遗址保护利用,发展大学城、职教城、金融城、会展城。名桥上用好“中国桥都”名片,建好两江大桥等文化地标。
四是构建文化产品精品创造机制。可将重庆定位为“文化创客高地”,争取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在两江新区构建国家级文化创新创业基地,见团队、见成果、见平台、见业绩。突出特色原创,推动各门类精品创作,推出在全国有影响的作品。发展有文化内涵的新产品和文化衍生品,提高精深度和附加值。支持少数民族艺术家开展精品创作,鼓励有条件的区县编排有科技特色的全景式节目。
2.重统筹、抓效能,力推“十三五”时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适应新常态
一是加强五大功能区公共文化城乡区域统筹。要科学调配,依托部门协调机制,统筹五大功能区城乡区域设施布局、财政资金引导、标准化均等化服务提供。将政府的投入和扶持向基础性、长远性文化项目倾斜;把更多资源投向三峡库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要因地制宜,都市功能核心区弘扬红岩文化、抗战文化、巴渝文化,展现历史文化风貌;都市功能拓展区以科教中心优势促服务创新;城市发展新区强化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设施建设,推进大足石刻、涪陵白鹤梁、合川钓鱼城、潼南大佛等文物保护工程;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精准推进特殊群体扶助等项目,着力基层服务标准化建设。要活化网络,夯实基层服务点(综合服务中心),连点为带(流动服务)成圈(城乡帮扶圈),联动成片(片区协作),辐射成网(“一环八线”沿轨文化民生服务网、五大功能区互通网)。
二是提升公益性文化设施项目等的效能。要推进“国际信息港”和“宽带重庆”惠民行动,着力建设云端智能信息化国际大数据枢纽,尽快实现“光纤村村通”“移动互联网户户通”,推广数字农家书屋和社区文化室标准化建设。要融入长江经济带战略,在两江新区形成“长江文化艺术中心”;在奉节打造三国文化博物馆、拓展诗城博物馆;整合资源,构建多功能的“西南广播影视基地”或“长江广播影视基地”。要健全“重庆市全媒体传播体系和立体式物流体系”,运用云平台、数字化、移动互联网、物联网、3D、4D、4G等现代技术,促进重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菜单式、一站式、互动式供给,实现“送文化+种文化+长文化”。完善政府采购和资助办法,积极有序推进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3.重融合、抓升级,力推“十三五”时期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引领新常态
一是突出以文旅融合为核心的产城融合升级。结合全市功能区域划分,按照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互融要求,实现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按地域相近、文脉相承、内涵相关、业态互补、特色各异的原则规划布局。推动渝中、江北、沙坪坝等的智慧文旅快速发展,加快将酉阳、巫山、铜梁、长寿、南川等打造为文旅强区(县),推动黔江小南海、彭水阿依河、石柱黄水、秀山边城等的文旅扶贫示范,在38个区县围绕各自资源打造差异化、特色化和有震撼力的景区。构建区域旅游市场一体化及“一心三带”产业集群范式,促进“巫(山)奉(节)巫(溪)”资源整合,推动“万(州)开(县)云(阳)”一体发展。
二是引导以文化企业为主体的跨界融合升级。出台《重庆市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实施意见》。推进国有和民营文化企业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信息业、农业和体育产业等行业的融合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按“基地(园区)+业态+项目”,在各功能区梯次构建跨界融合式错位发展的文化企业集群。都市功能核心区创建1~2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试验园区),积极打造总部集聚区和文化金融、文化产权交易中心。都市功能拓展区发展数字内容、软件开发、动漫游戏、创意设计、文体会展、文化教育等产业。城市发展新区规划建设文化制造业集聚区,形成以“非遗”、宗教文化等为特色的产业集群。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建设有竞争力的文旅集团,形成以三峡文化、三国文化、巴人文化为特色的产业集群。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建设民族民俗民间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强化“抓大、扶小、带中”式培育,打造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骨干文化企业,使之成为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和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推动2~3家文化企业上市。
三是促进以混合动力为驱动的要素融合升级。生产上重视文化技术要素,拓展各区县“众创空间”,在北部新区国家级基地打造“文化+科技”创新驱动产业集群。消费上重视文化信息要素,鼓励重庆文化电商服务和培育重庆文化产权交易中心,出台鼓励文化消费的政策,实施票价补贴。投入上重视文化资本要素,创新PPP投融资拉动、股市融资推动、私募投资撬动,让资本市场改革为文化产业实体经济发展服务。出口上重视文化创意要素,增加笔电等出口产品的文化品牌含量,延伸价值链。
4.重凝聚、抓队伍,力推“十三五”时期宣传思想文化人才托起新常态
一是以引促储。以重庆直辖市优势构建“中国中西部文化人才交流中心”,开展“两江新区文化人才特区”建设,用项目聘任、人才租赁、任务聘任、项目合作乃至驻渝学术休假等灵活方式引才。加强预测,定期或阶段性发布人才需求目录,吸引人才流向重庆。按照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减少流失量等要求,加强同国内外发达城市的交流,引进一批重点新兴产业、重点工程(项目)急需的文化人才以及跨界融合领域的优秀人才,动态储才。
二是以遴促用。分类抓好领军(名家)遴选、骨干(干部)遴选、后备(基层、青年)人才遴选,搞好提拔任用、挂职锻炼、多岗交流、研修培训。完善人才发现培养和选配机制,配好配齐基层文化工作者,职称评定适当向其倾斜。完善市社科优秀成果奖、发展研究奖、市“五个一”工程奖等常设奖项以及重庆文学奖等的遴选,搞好人才配套奖励。建立重庆文化人才数据库,推荐优才参评国务院、中宣部、文化部扶持计划。鼓励我市高校增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重点基地、协同创新中心及“两江学者”岗位。建立具有文化企业特点的干部人才评价考核制度,开展国有文化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试点,探索市场化选聘人才的办法。
三是以统促聚。做好对文化生产、经营、管理、传播、创新人才以及党外知识分子、留学人员、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民营民间文化人才的统战工作,激发其“传、帮、带”和“走出去、引进来”积极性。构建定期联系制、定向服务制,同时尽快出台和实施好《重庆市文化产业促进条例》《重庆市公共文化服务条例》等法规,健全相关政策法规保障体系,以优化聚才条件及成才环境。
作者:王资博 重庆行政学院第17期哲社骨干培训班学员
重庆社会科学院人文社科基地秘书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