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钢铁的脊梁承载光荣与梦想
说起詹天佑,自然就联想到令人穷尽视野的铁道线,在北京的青龙桥地段,钢铁的笔画,一撇一捺,眼前摇曳出“人”字形的意象,啊,大写的詹天佑,是第一个把中国人写在山川大地上的人。
因此我总隐约觉得在150年前,詹天佑诞生的那个仲春时节,似乎同时也预示了中国铁路萌发了一枚蕴含希冀的春芽儿。当初或许谁也未曾料到,由这棵破土的春芽儿生长出的钢铁枝蔓儿,以血脉的传承在古老的神州纵横延伸,繁衍了华夏今日如此四通八达的铁路网络,谁能说詹天佑不是一条条铁路的化身?
当历史影像再次呈现1872年,年仅12岁的詹天佑以自己的聪慧考取了清政府筹办的“幼童出洋预习班”,父亲只能在写有“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志愿书上签字画押。从那时起詹天佑便背负起一个潜在的伟大使命,尽管风萧萧兮中平添了些许悲壮况味。他毅然决然地辞别父母,少小离家,怀着学习西方“技艺”的理想到美国就读,遂亲眼目睹了北美西欧科技的先进与发达,心中暗自许诺:“今后,中国也要有火车、轮船。”他于1877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有幸专攻铁路工程,并在毕业考试中名列第一。据说当年的120名回国留学生中,获得学位的仅两人,詹天佑就是其一。应该说这是詹天佑的幸运,更是中国铁路的幸运。
不幸的是,学成回国后的詹天佑满腔热忱,正想着把所学用于修筑铁路,而清政府洋务派官员却是一群洋奴,铁路建设一味依赖洋人,竟然废弃詹天佑的专长,愣是把一个铁路工程师差遣到福建水师担任旗舰驾驶官。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当法国舰队发起突然袭击时,詹天佑冒着猛烈炮火,沉着机智操作着战舰左来右往;避开敌方火力,抓住战机,用尾炮击中了法国指挥舰“伏尔他”号,致使法国海军远征司令险些丧命。当年上海英商创办的《字林西报》也不免发出赞叹:西方人士料不到中国人会这样勇敢力战。兵舰上的五个留学生,以詹天佑表现最为勇敢。詹天佑的这番从军参战的插曲与经历,一扫旧时书生的孱弱印象,令我等后辈刮目相看。
接下来,詹天佑的际遇和作为应该是他人生的华彩了。1888年,被湮没了7年之久的詹天佑有机会到中国铁路公司履职,先是忍辱负重修建天津至唐山铁路,后又大胆采用“压气沉箱法”进行桥墩的施工,战胜英国、法国和日本的洋专家,破解诸多技术难题,成功建成滦河铁路大桥。再后来就是主持建成了著名的“京张铁路”。当时一些帝国主义分子挖苦说:“中国能够修筑这条铁路的工程师还在娘胎里没出世呢!中国人想自己修铁路,就算不是梦想,至少也得50年。”詹天佑亲自带队,背着标杆、经纬仪,跋山涉水,日夜奔波在崎岖的山岭上,抛洒心血和汗水,使整个工程提前两年完成,费用只及外国人估价的1/5。其间詹天佑独具匠心,创造性地运用“折返线”原理,在山多坡陡的青龙桥地段设计了一段“人”字形线路,为中国百年铁路史页留下了传神的点睛之笔。随后,詹天佑除接受了修建四条铁路的邀请外,还满怀热望策划修筑广州至汉口的粤汉铁路,以构想实现与京汉铁路连成一体,贯通中国南北的大动脉。可以说当时中国的每一条铁路,几乎都和詹天佑有或多或少的联系,或者说詹天佑本身就成为了铁路的象征。
京张铁路修建时场景
詹天佑曾作为中国现代工业文明的一代先驱,以足够的资格和底气,代表华人充满自豪地说:“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不难想象在919年的那个严冬,詹天佑抱病代表中国政府出席远东铁路国际会议,是怎样与企图霸占我国北满中东铁路的日方代表唇枪舌剑,取得我国保护中东铁路的合法权利。当他再次登上蜿蜒向前的万里长城时,虽壮志未酬,亦心灵慰藉,禁不住由衷感叹:“生命有长短,命运有沉升,初建路网的梦想破灭令我抱恨终天,所幸我的生命能化成匍匐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根铁轨……”
清政府给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的札文
钢轨坚韧的质地饱含了詹天佑不朽的精神。记得有一次与诗友去唐山的丰润工务段访求,一位巡道的工人指着脚下的线路对我们说:这就是京张铁路。我顿时肃然起敬,自觉放轻了脚步,生怕踩踏了一个高尚的灵魂。我深信詹天佑依然活着,他仅仅活了58个春秋,至死仍未达到退休的年龄,所以他以一种匍匐的生命姿态负重永生。我们每每乘火车到八达岭过青龙桥车站,一眼望见那座耸立的詹天佑铜像,这实际是一座铁路人的丰碑啊!我们会在景仰中冥想:人匍匐下去,便成了路;人站起来,便成了碑。而远山不远,近水不近,路啊路,总在前方……
詹天佑犹如匍匐在华夏大地上的铁路,钢铁的脊梁,连接起历史与未来,承载着光荣与梦想。
——来源:张风奇《揭秘詹天佑成长经历 钢铁的脊梁承载光荣与梦想》,人民网,2011-08-2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