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古代的农业思想

我国古代的农业思想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我国古代的农业思想中国自古是一个农业大国,历史上曾有过辉煌的农耕文明。在中国的古代是没有今天所谓的“三农”问题的,但是作为一个农业国家,古代关于国家治理的一些思想与政策,即农业思想对于解决当今的“三农”问题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1]中国古代农业思想的核心就是农本思想,其含义有二:一是说农业是治国安邦的根本大计;二是讲农业和工商业相比居于首要位置。
我国古代的农业思想_民国时期“三农”思想研究

第一节 我国古代的农业思想

中国自古是一个农业大国,历史上曾有过辉煌的农耕文明。在中国的古代是没有今天所谓的“三农”问题的,但是作为一个农业国家,古代关于国家治理的一些思想与政策,即农业思想对于解决当今的“三农”问题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1]

中国古代农业思想的核心就是农本思想,其含义有二:一是说农业是治国安邦的根本大计;二是讲农业和工商业相比居于首要位置。我国最早的农本思想记录于《书·洪范》中:“洪范八,食为政首。”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商鞅也倡导农本思想,他认为农业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是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与战争的物质基础。后来在《管子》中,农本思想则被更加全面地进行了论证,它认为农业不仅在经济上是国富民足的根本,在政治上是长治久安的根本,而且在军事上也是战胜守固的根本。随后的历代政治家、思想家都坚持和发展着农本思想,并创造了诸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这样的辉煌。在农本思想总体原则的指导下,中国古代关于农业问题的思想和政策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善待农民土地问题是治国安邦第一要务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直接关系农民生存利益的核心所在,也是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焦点。所以,历代统治者把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作为执政的第一要务。

原始社会后期的夏代,实施土地氏族所有制,家族分种,家族向氏族公社交纳公费。

奴隶社会的殷代,实施国有化土地制,社会结构从氏族公社演变为农村公社,以国家名义把土地分配给各公社,公社分配给各家族使用,由家庭向国家缴纳税赋,适应了财产私有制的社会形式。

封建社会的西周王朝,由于册封诸侯和分级赐爵制度,土地也随权力、爵位被私人占有,形成大批的贵族地主,农民向贵族地主交纳劳动地租,并承担徭役和贡纳。

总体趋势是:由公有制逐步变为私有制,由统一经营逐步变为分散经营;既适合于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也迎合了人们对私有理念的追求。

封建社会,每个朝代都对土地占有制度和土地占有形式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磨合。秦朝的“名田制”、唐朝的“均田制”、北宋的“方田法”、南宋的“经界法”、明朝的“两田制”、清朝的“更名田”等,都是统治阶级从自身的利益出发,适当结合惠民的需求而做出的规定。

二、调节生产关系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历史上的各代统治者,为了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时常通过上层建筑的力量来调整生产关系。他们认识到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性后,就把帮助农民安居乐业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提出许多抚农扶农的政策法规。历史上的惠民政策与措施可以概括为以下十点:降低税赋;减轻徭役;分田予民;兴修水利;奖励耕桑;赠送农资;发放低贷;赈济灾害;传授科技;抑商兴农。

然而,封建社会的扶农富农政策,多半是在王朝第一代或前几代发生,随着形势的好转,许多后继者则会摒弃农业,掠夺农村,压榨农民,把扶农富农政策变为坑农害农的手段。于是,农民起义运动此起彼伏,王朝一代一代地更迭着,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兴衰的周期。

三、兴修水利是抓住农业命脉之所在

中国版图辽阔,自然条件也极其复杂,致命地威胁着农业和农民生活的就是水患,于是在中国历史上各朝君主都把治水当成巩固政权、发展农业、稳定民心的重要朝政之一。众所周知的夏禹治水,秦始皇组织开凿汴河,李冰父子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是中国古代社会早期的重大水利工程。盛唐时期制定了水利灌溉法规——《水部式》,并兴修水利工程200多处。这些既是古代统治者治国方面的需要,同时也直接造福于千万人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