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乡村建设派的“三农”思想
当前,中国文化界、史学界出现了一股研究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史热潮,有学者认为这是新文化运动后的再次启蒙,指出人们对于民国知识分子历史的兴趣,所折射的不仅仅是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的缅怀与哀悼的情绪,更多的是指向今天的中国知识分子,是希望通过这种对于民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生命、学术世界与社会生活的书写,来为今天的中国知识分子,乃至今天的中国文化灌注一种“隔代的养分”。[1]可见,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学术思想、精神境界、关注社会的情怀等仍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当代的知识分子,闪耀着时代的光辉。
那么,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统治者的掠夺和天灾人祸的多重打击下出现衰败景象之际,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又做了怎样的努力呢?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们面对中国农村经济的破产、中国农民生活的日益贫困,以促进农业生产、振兴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为目的,开展了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活动,形成了丰富的“三农”思想。由于知识分子们组织成不同的团体、从不同角度和不同领域开展各种活动,因而形成的“三农”思想也是精彩纷呈、各具特色的。本书将之分为两章,本章主要研究民国时期乡村建设派的“三农”思想,重点分析了梁漱溟、晏阳初、卢作孚的乡村建设思想以及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的以工代赈思想和农村合作思想。第七章则研究了民国时期的“三农”学术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学者的“三农”思想、南开经济研究所关于“三农”问题的研究、民国时期海外留学生的“三农”思想及外籍人士视野下的中国“三农”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