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唐山水陆交通网络格局的形成
开平煤矿的创建,奠定了唐山水陆交通网络的初步格局。唐山处在中原联系东北的枢纽地带,由北京前往东北的御路即经过此地,虽然“开平离芦台一百二十里,均属平坦大道”[198],但这些大路都是土路,一遇雨天道路即泥泞不堪,车子根本无法行走,运输周期也长,“一般农户,无论是买或是卖,都不能走得太远去进行交易。说得更具体一点,以当年的行速,他们必须在一天之内从市场上来回,包括进行交易的时间。如果为了买少量产品而要在别处过夜,甚至耽搁三五天,对于大多数农户,此交易成本就显得过高”[199],所以与农民生活联系紧密的仍然是最低层次的集镇贸易。
唐胥铁路的修建、煤运河的开凿改变了这一局面。唐胥铁路开中国近代铁路运输之先河,其向东、西两端的展修、延长,打通了唐山与东北、京、津两市的联系,“这条铁路的意义在于,把北京和天津两个华北最大的城市连在一起,并把海河水系、滦河水系和关外的辽河水系连成一体。这条铁路与上述各水系横向相交,正好弥补了这几条水系互相平行无法相通的缺陷,使华北传统的水路交通通过铁路连成一气,极大地提高了天津的经济地位”[200]。对唐山又何尝不是如此,唐胥铁路的修建也极大地提高了开平煤矿的经济价值,正如英国骗占开平煤矿后所召开的临时股东大会所认为的:“帝国北方铁路贯穿煤田整个长度,而且没有一处距离矿三英里以上,铁路由各矿向西直达大沽海滨,向东直达秦皇岛海滨。”[201]中国没有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煤田享有开平煤矿这样的自然运输便利,在商业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煤田都在遥远的内地。加上“波平浪静,四时不涸,商艘客舰樯密如林,来往洋轮疾于奔马而起”[202]的开平煤运河的修筑,又把唐山与华北整个的水运系统直接联系起来,依靠开平煤河“每天往来的民船也数以百计,运送的货物亦为数万吨”[203]。开平矿务局还于唐山矿储煤场至唐山火车站间修筑运煤专用线,交通十分便捷。光绪十二年(1886年),开平铁路公司为实现唐胥铁路向东西延伸的计划,修筑三条运石料专用线,光绪十四年(1888年)铁路机修厂由胥各庄迁至唐山,又相继有四条厂线与铁路干线接轨,光绪十六年(1890年),在唐山铁路东展至古冶的同时,筑成林西至古冶火车站专用线[204]。铁路运输与传统河运相互补充,加强了其商品集散能力,附近村民纷纷将自己生产的土特产品运往唐山转运、集散,扩大了商品销售的范围。
同时,唐山工商业的繁荣,也刺激了陡河水运的勃兴,“陡河发源在开平之北四十里榛子镇,其河水尚深,惜乎湾曲窄狭,桥梁甚多,以致小船未便往来”[205]。但中下游夏秋季节则可资利用,能进行短途客货运输。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后,陡河水运大兴,丰润县东河沽村张家自制一对长22米,宽2.5米,载重量21吨的大木船,率先从事陡河中下游商业客货航运,将当地盛产的鱼、盐、棉花、粮食、蒲苇等土特产品运至唐山设点销售,再把当地煤炭、水泥、粗瓷等日用工业品运到沿河村、镇贩卖,获利颇丰,以致下游沿河村民群起效仿。从事航运的船只最盛时曾多达五十余对(对子船),从而使唐山成为水旱码头和周边货物集散地和中转站,旅店、饭馆、货栈、钱庄等服务设施相继出现,码头装卸的脚行、短途运输的车队,从事交易活动的经纪人也开始大量介入,特别是唐山东北部东、西缸窑的粗瓷产品成批南下,对促进陡河下游地区商业贸易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206]。到19世纪末,唐山已形成支干相连、水陆并运的交通网络。水陆交通网络的初步形成,更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也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促进了内地货物往沿海沿边流动,而“舶来品”也纷纷向内地灌输,市场更加热闹、繁盛,贸易日益兴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