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国唐山启新瓷厂瓷器

民国唐山启新瓷厂瓷器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山建材工业包括陶瓷、砖瓦、采石、白灰等行业。唐山近代陶瓷工业的真正发展始于启新瓷厂的开设。德盛窑业厂原设在唐山北东缸窑,初名陶成局。新明瓷厂与德盛窑业厂皆源于陶成局,两厂之组织及出品产销情形,均大同小异,惟营业方法新明瓷厂不若德盛活跃,出品种类则较德盛为多。
建材工业_工业化与城市化:唐山城市近代化进程研究

二、建材工业

唐山富有黏土、石灰石等资源,发展建材工业十分便利,建材工业也是唐山的主要工业门类之一。唐山建材工业包括陶瓷、砖瓦、采石、白灰等行业。

(一)陶瓷工业

唐山蕴藏着丰富的制陶原料——黏土,发展陶瓷工业极为有利。唐山陶瓷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明代就形成了手工工场性质的陶成局,这种手工工场性质的作坊一直延续到近代,据杨嘉善报道:“唐山之麓,尚有凿石老坑,采煤旧硐,约数十处;由此而开平东北之缸窑、马子沟、陈家岭、风山、白云山、古冶等处,目睹民间开煤者约二十余处;凿石烧灰,设窑烧炭,凿干子土烧陶器砖瓦者,又不下二三十处;每处多则一二百人,至少亦有数十人作工”[50]。唐胥铁路开通以后,随着开平煤矿的不断拓展,适应煤矿建设的需要,借助于丰富的原料和燃料的便利,唐山的陶瓷工业得到长足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这一地区有“窑店40余家,计窑有100余座”。但几百年来一直用手工操作,“其间旧式窑居多”[51],其资本最低万元,最高三万元[52],设备简陋、“质粗而价廉”[53]。就拿当时规模最大、后来发展为机器生产的陶成局来说,初时也“仅能造大缸盆等货”[54]。这些土法制瓷厂多集中于唐山附近的开平镇,洼里、古冶等地也有少量陶瓷厂,产品多为缸、碗、火砖及土货,借助于便利的铁路交通,产品可以销往东北至长春哈尔滨,西至北平,北至热河的许多地方,主要供农家日用之需,但出品的低劣限制了其运销范围。自“九一八事变”后,关外销路断绝,同时因受同业竞争及不知改良品质的关系,关内销路亦远不如前[55]。唐山近代陶瓷工业的真正发展始于启新瓷厂的开设。

启新瓷厂原属启新洋灰公司的附属企业,1914年,启新洋灰公司利用原料之便在老厂试产陶瓷,生产半陶半瓷性质的洋灰瓷,1921年,公司经理李希明以老厂旧具空闲可惜,因地制宜,聘请中外技师,正式改创瓷厂,主要制造各种瓷器、电瓷及小缸砖等物。经营三载,以本地所产原料欠佳,货物成品“未能美善”,销路不畅,遂有停办瓷厂之议。当时德国人昆德充任启新洋灰公司总工程师,见此项事业在华北尚有发展可能,遂提议继续进行,乃于1925年7月1日委托总技师昆德代办,并从德国购进碎石机、球磨机、泥浆泵、旋瓷机等机械设备,命名为启新瓷厂,资本26万元,所有职工共计460余人,均由昆德聘任[56],“所筑之窑,设计新颖,与彭城镇窑诸多不同,非但节省燃料至50%,且同是一窑,烧窑之次数迅速”[57],经过改造之后的启新瓷厂于1925年研制成功瓷器,并相继开发了日用白瓷、卫生陶瓷、耐酸瓷、电瓷和铺地砖等产品,专制杯盘器皿卫生器具恭桶脸盆小缸砖隔电瓷头等瓷器[58]。“产品多仿西洋式”[59],行销于南北市场,营业一度发达。1927年,启新瓷厂开始生产彩色铺地砖和内墙瓷砖,并承办出口业务[60],是国内第一家生产彩色瓷砖和承办出口业务的陶瓷企业,也是唐山使用机器、电力进行陶瓷生产的最早的厂家。到20世纪30年代有资本28万元,该厂各种货品,除当地销售之外,多销于天津、北平、上海、济南、青岛、香港、广东、烟台、厦门、南京、杭州等处,并在天津、北平、北戴河、上海、沈阳、保定、哈尔滨、汉口等埠皆设有批发所,1935年又增加出口便器、脸盆、水箱等卫生洁具,主要销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区[61]。总之,启新瓷厂每年售出总值,当地约4万余元,外销总值计卫生器皿年约9万余元,淡月合5000余元,旺月8000余元;铺地缸砖年约4万余元,淡月合2000余元,旺月合3000余元;电气瓷料年约8万余元,淡月合5000余元,旺月合7000余元;各种瓷料年约5万余元,淡月合4000余元,旺月合7000余元[62],是华北最大的陶瓷生产企业。其后昆德自戕,瓷厂亦逐渐衰落,迄20世纪40年代仅能制电料器材及耐火砖等,至壶碗盆碟各种细瓷器皿已归无有矣[63]

在启新瓷厂的带动下,唐山相继又出现两家较大的机器制瓷厂,即由陶成局发展而来的兄弟厂——德盛窑业厂和新明瓷厂。德盛窑业厂原设在唐山北东缸窑,初名陶成局。开平矿务局成立后,曾由陶成局烧制缸砖筑造矿井,出品精美。后又为大沽船厂和天津机器局制造生产缸砖,陶成局由此也获得了可观的利润,生产规模得以扩大。并多方探寻各种原料,潜心研究,逐渐推陈出新,相继生产耐火砖及单双釉缸管,又仿造各种细瓷,业务一日千里,并于古冶、林西等处分设缸砖窑,于天津设立批发部。1930年,因旧址不敷应用,便在唐山雹神庙旁,购置新址,建筑楼房,建造新式瓷窑、砖窑,并购置机器,改用电力,由陶成局秦幼林主持,所生产的大缸、陶管、建筑砖和卫生器皿,及耐火砖、耐酸硅各砖,出产较富,遂改名为德盛窑业厂。组织机构亦日益齐备,占地约100余亩,资本20万元,雇用职员58人,工人工徒157人,计件工60人,设备有球磨轧碎机、制砖机、搅泥机、滤泥机、制坯机等共30余架[64],产品销路为“东北至哈尔滨,西北销张家口以北,沿津浦路则南抵德州,沿平汉路则直逮保定”[65]。1932年将天津德盛缸店改为德盛窑业厂总事务所,另于天津、迁安、遵化、河头等地设有五个销售处,在其他省市亦设有多处代销点。1936年在国内首先使用德国进口的光学高温计控制窑火温度,并为南京硫酸铝厂研制成功高铝火砖和耐酸砖,在美国通过技术鉴定[66]。到20世纪40年代,资本达到100万元,从业人员达1160人,年产细瓷1450吨,炼瓦(缸砖)9000吨,火泥1500吨,并在天津、北京、滦县等处分设支店[67],可谓盛极一时。

唐山陶瓷业,能与启新、德盛相颉颃者,还有一家新明瓷厂。新明瓷厂与德盛窑业厂皆源于陶成局,两厂之组织及出品产销情形,均大同小异,惟营业方法新明瓷厂不若德盛活跃,出品种类则较德盛为多。开平矿务局最初由陶成局包制缸砖,后来便自己设厂制造,由陶成局秦幼泉主持,初期仅能生产缸盆等日用粗瓷。随着唐山陶瓷事业的勃兴,百业竞进,秦幼泉已意识到企业“非谋改良难以图存”,遂于1920年派员去江西景德镇、河南彰德、山东博山、河北景县之彭城镇及大连等处考察,并学习、借鉴启新瓷厂的经验,出品有了较大改进,遂改组为新明瓷厂,出品日臻完善,销路益见推广。又于1926年聘请专门人才悉心研究制造旧式新式器皿,五彩、七彩瓷器以及缸砖、缸管、火砖、火瓦等件。1928年又添购制瓷各种机器,新开发了嫁妆用瓷及陶管、火砖等产品,并于1932年呈请实业部商标局,以明星商标注册,获得有15年专利之许可,业务日有起色,销路不断拓展,在北平、天津、唐山、河头等地设立五所批发售品处。在1931年至1934年,河北实业厅国货展览会,连年给予优等、特等奖状;1933年北平市各界提倡国货运动委员会,给予优等奖状;1933年及1934年,铁道部全国铁路沿线出产货品展览会,给予超等奖状。从此声誉日隆,业务更加蒸蒸日上,新明瓷之销路,无远弗届。到20世纪40年代有职员50余人,工人400余名,瓷厂亦由此斐声全国[68]

除了这三家机器制瓷厂外,开平煤矿从一开始即以制造缸砖为附属产业。另外,唐山较大的瓷厂还有1935年成立的华兴长瓷业厂,设在乔头村北街,资本1000元,工人54名,年生产白瓷釉400吨,瓷器100吨,所用原料自行生产[69]。随着制瓷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为瓷器业服务的制釉工厂。在20世纪30年代唐山只有一家制釉工厂——华兴瓷釉工厂,于1930年开设,厂址在乔头屯,资本额为400元,装有一只电力机以马达驱动,产量每日可出瓷釉一吨上下,每吨价值40元,完全供给当地各瓷厂需用。此外,造缸业也是唐山久负盛名的一个行业,从业者皆能“精益求精不遗余力”,故其出品亦“质美坚牢”。1932年唐山有全信、瑞生、三合三家造缸厂,资本由2500元至5000元不等,共有工人80余人,这三家工厂皆成立于20世纪20年代初,各厂除以造缸为主业外大都以兼营粗瓷器为副业,无商标,每日可出缸50余套(每套四个)、粗瓷碗13捆(每捆14个),以东三省及天津为主要销售市场[70]

(二)采石、石灰工业

随着唐山工业化的逐步展开,城镇建设、各项工程的兴建对石料的需求日益增加,采石人数日渐增多,遂形成一大行业。在跨入近代之前,唐山附近城子庄、新立庄、雷庄子、山西刘庄等村居民即采石炼灰以建筑房屋或转运外销,用以贴补家用。启新洋灰公司建立后即购买此山,以作为制作洋灰的原料,居民们生财之道断绝,只好另辟新径,开凿城子庄北边之石,形成新石厂,在唐山就形成新、老两个石厂。启新洋灰公司作为中国较早建立的近代化的水泥厂,其机械化水平比较高,随着对石料需求量的加大,采石也逐渐以机器代替人力,利用风钻开眼凿石;而新石厂则由村民自己开山凿石,完全用人工,效率比起启新石厂差了许多。“人工打眼两人打一天可打一丈二尺深,风钻则一人一小时可打二丈深”[71],人工与机器生产相差甚大。因为采石有利可图,北石场西部的铁菩萨山也成为村民的采石地[72]

此外,开滦矿务局随着业务的发展,各矿井下砌石、地面建筑、铺设铁路所需石料、片石、石砟日渐增多,为节约开支,遂在各地采用“包工制”雇工采石,进一步刺激了唐山地区采石工业的发展。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开平矿务有限公司在赵各庄北山东麓,由包工大柜雇用临时工人二三十人开山采石,用于开平公司各矿生产建设工程及地面房屋建设,年开采量约5000立方米。1924年,开滦矿务局在马家沟、唐家庄、赵各庄等矿也组织开山采石,并于当年9月购置了赵各庄北山,成立“北山采石厂”,采用“包工制”经营形式生产。1927年由赵各庄矿大户郝纯举兄弟包工建立裕丰采石场,雇里工20多人,临时工二三百人,年产石料一万立方米。自1924—1949年北山采石厂先后经历六家包工。这些石料除少数民用外,绝大多数供应给当地及天津等地的工矿企业,如天津永利制碱公司、秦皇岛耀华玻璃厂,以及天津市建筑用石,唐山附近铁路用于铺路的石料,亦均来自这些石矿[73]。1931年前是唐山石厂的黄金时代,石厂工人的待遇可以超过全市厂矿工人待遇的两三倍[74],20世纪30年代,随着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采石业也相应发展,但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采石工业逐渐衰落。

采石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石灰业的发展,“操是业者环唐山之西北隅触目皆是”,石灰由石厂自烧,运销塘沽、天津、北平等地,其运量之多寡,视各地需要而定。灰厂多设在石厂附近,大多规模较小,季节性生产,往往自产自销。在20世纪30年代,唐山相继成立了十多家较大规模的石灰厂,如坐落在山西刘庄的万利灰局、东成灰局、新昌灰局,坐落在亮甲坨的同盛灰石厂,坐落在城子庄的昌合灰石厂、成记灰石厂,坐落在陡河村附近的德发成灰石厂,坐落在五家庄的昌光灰局、聚成灰厂以及东昌、天成、全信、双发、同义兴、友信成灰局等,资本自数十元至800元皆有。1936年坐落在雹神庙的德泰灰石厂和三裕灰石厂合并为新华灰石厂,年产石灰达1500吨。唐山石灰窑最盛时一度发展到170多座[75]。随着采石工业的衰落,石灰业也一荣俱荣,一衰俱衰。据1937年北宁铁路局调查,经营采石业者,“昔有四五十家,今仅存四家,石灰窑昔有四五十,现仅存十四五个”[76]

(三)砖瓦业

砖瓦为建筑之重要材料,大到宫殿官衙,小到私人住房,砖瓦皆为必不可少之物。砖瓦工业为中国传统工业,发明已有数千年历史,唯几千年来“墨守旧法,殊少进步”[77]。旧式砖窑,设备简陋,品质低下。近代以来,随着欧风东渐,西方物质文明在中国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得到了广泛传播,西式建筑相继在这些地方涌现,高楼大厦触目皆是。中国土制砖瓦,因缺乏美观,不得不随时代而淘汰,新式砖瓦业乃应时而起。民国初年,上海商人朱志尧于上海浦东三林塘创办的窑厂,为中国机制砖瓦厂之嚆矢[78]。唐山由于制砖原料丰富,砖瓦生产遂成为一大产业。启新洋灰公司、开滦矿务局在建矿之初皆建有砖厂。

开滦矿务局因矿区内火泥砖泥随处皆有,不能任货弃于地,再加上各矿建设用砖甚巨,自建矿之初即设窑烧砖自用,以后随着出品增多,遂在市场上销售。“1906年电力代替了蒸汽,并且装置了最新式的机器。”宣统三年(1911年)火砖厂“耐火材料的生产达50000吨,而其设备的年生产能力,则近100000吨。它可以算作东方最大的一家火砖工厂”。这个工厂产品的市场,除了中国本部以外,还有西伯利亚、美国的太平洋沿岸、菲律宾、爪哇和马来亚联邦[79]。产品主要有耐火砖、建筑砖、铺道砖、特别耐火砖、缸管、瓷砖等。1921年,开滦矿务局投资六万英镑在马家沟建新砖厂,1924年,扩大生产规模,从国外进口设备,建成国内第一个原料粉碎机械化、采用倒焰式窑炉烧成的耐火材料企业。连同租用的旧砖厂共有八座大穹形窑,每窑容3.4万块砖,三座小穹形窑,每窑容1.65万块砖,两座煤气窑,每窑容2.4万块砖,可烧制标准砖和特型耐火砖、铺地砖及上等建筑砖,另有霍门夫窑一座,分20间,每间容1.05万块砖;圆形窑一座分18间,每间容0.4万块砖,两种窑烧普通建筑砖及井下用砖,还有土窑四座,每窑容3.05万块砖,烧各种缸砖、地面用砖和异色面砖,主要设备有110.25千瓦磨机、36.75千瓦搅泥盘、110.25千瓦制砖机等,制砖程序全部机械化。1932年,开滦矿务局扩建了唐山、林西砖厂。唐山砖厂建有霍夫门窑一座,每月烧砖30万块,另有穹形窑、煤气窑各一座,瓷砖窑五座,土窑33座,烧制缸砖、缸管。林西砖厂建土窑十座,每窑容3.6万块,月产砖30万块,产品为建筑砖,主要供林西、赵各庄、唐家庄三矿使用[80]。开滦矿务局也由此成为“远东高级耐火砖品之最大出产者,其品质可与欧美最优等之出品相颉颃”[81]

启新洋灰公司附设之机器砖厂,在清末仿造的西式有花之砖,“已极精致”[82]。在宣统二年(1911年)时已是“规模宏大”,能制造“铺地耐火黏土、火砖和琉璃瓦”等产品[83],以后经过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其出品之花砖、缸砖、瓷砖及马赛克砖尤负盛名[84]

唐山建材工业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已形成包括水泥、陶瓷、采石、砖瓦等门类较多的一大行业,且各企业设备先进、技术水平也比较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