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武汉应该承担中部“一圈两带”的发展重任
如果把武汉的区位功能只局限在湖北省内,则无法做大武汉的经济总量,应该立足于长江中游经济圈、长江经济带和汉江经济带。
(一)长江中游经济圈
长江中游经济圈是指鄂、豫、湘、赣、皖5省的长江中游地区(与武汉经济协作区的范围大体一致)。它位于我国内地中心,东达沪宁,西去重庆,南抵港穗,北至中原。长江中游经济区土地面积3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3.4%;人口1.3亿,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0.6%;国民生产总值8134.6亿元,占全国的9.8%。长江中游经济区是我国中部地区一个重要的多功能的综合经济区,比较优势十分明显:一是区位优势;二是资源优势;三是市场优势;四是人力资源优势;五是产业优势;六是交通优势。武汉与长江中游经济圈开展经济互动,是武汉与经济圈内各地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武汉与长江中游经济圈的经济互动源远流长,历史上有着广泛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联系,这种联系也是互动,而具有现代意义的互动则起步于改革开放。武汉与长江中游经济圈的经济互动从形态上来看,表现为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自发到自觉的发展;从内容来看,表现为由产品协作到商品、技术、信息、人才、资产协作的发展;从发展过程来看,表现为由初始时期到发展时期、成熟时期的渐进过程。经济互动的领域也从物资协作发展到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在物资协作向商品、资金、技术、人才协作不断拓展的同时,科学、技术、信息、管理、经验的交流明显加强。另外,经济圈内高层领导往来频繁,推动了互动协作在工业、农业、商业等领域的全面展开。
武汉与长江中游经济圈经济互动的成果从全方位的联合到中心城市地位的进一步确立。一是武汉现在是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四个轮值主席方之一,是中南经济技术协作区六省三市九个轮值主席方之一,还是武汉经济协作区常任主席方。二是经济中心进一步确立。三是贸易中心进一步确立。武汉已成为长江中游经济圈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集聚中心、展示中心、采购中心、交易中心。四是金融中心进一步确立。武汉市是人行、工行、建行等全国金融机构的区域性总部所在地,光大、交通、华夏等全国知名银行也都在汉设立了区域性总部或分支机构。此外,武汉还建立了资金市场、国债交易中心、证券交易市场、外汇调剂市场等。五是交通信息中心进一步确立。武汉与长江中游经济圈的水路运输已形成客货运输、仓储中转、水陆联运的发展格局。铁路运输已框架化,公路运输形成客货两运网络化,空中走廊航程2万多公里。六是科技教育中心进一步确立,综合科技实力位居全国第3。七是文化中心进一步确立。
可以预计,武汉与长江中游经济圈经济互动的势头更加强劲,领域更加广阔,形式也将更加多样。长江中游经济圈经济互动对武汉产生的影响,一是经济互动将给武汉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第一,面对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经济互动将给武汉扩大开放提供历史性机遇。第二,面对全国生产力布局和区域开放的战略转移,经济互动给武汉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带来了良好的机遇。第三,经济互动将有利于武汉市商业、金融业及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建设长江中游经济圈的首要任务是以武汉为圆点形成沿江交通大通道。长江黄金水道、沿江铁路大通道和沿江公路大通道的修建,将给武汉发展交通业带来非常好的机遇。经济互动可能给武汉带来内陆最大的股票市场(我国第三或第四家证券交易所)以及相应的资金拆借市场和外汇调剂中心。与此同时,武汉市也可能有机会实现中部地区的金融开放,从而建立金融大市场。长江中游经济圈的经济互动也会给武汉振兴商业、发展商业带来机遇。长江中游经济圈内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武汉旅游区、九江(庐山)旅游区、长江三峡旅游区等。二是经济互动将增强武汉的中心城市地位。这是由作为发展极所具有的集聚功能决定的。第一,武汉市可以也应该在经济互动中广泛吸取长江中游各大中城市深化改革、制度创新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践,促进武汉地区市场经济体制的早日确立。第二,武汉市可以在经济互动中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第三,武汉市可以在经济互动中优化生产力布局,形成优势产业和规模经济。第四,武汉市可以在经济互动中逐步成为经济实力强、文明程度高、城乡一体化的开放型、多功能、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三是经济互动也会给武汉带来压力和新的挑战。第一,长江中游经济圈面临全国全方位开放的局面,没有也不可能享有当初沿海开放的地区倾斜政策。武汉市的区位优势、成本优势和市场优势,也会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冲击。第二,长江中游地区本身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开放经济圈,而经济圈内由于利益驱动的原因,经济互动缺乏整体协调性。既然武汉市是长江中游经济圈内的“发展极”,对经济互动中内聚力、整合力和有效合理的行业结构分工等,就应该担负起应有的责任。这无疑是巨大的压力和新的挑战。第三,武汉市是老工业基地,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比长江中游经济圈的其他城市大得多,这些压力和矛盾都是武汉市在长江中游经济圈的经济互动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和挑战。
(二)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重庆,涉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6个省2个直辖市。长江经济带不仅是长江流域经济最发达、最繁华的地区,也是全国最重要的高密度经济走廊和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2006年,长江经济带创造的GDP达62442亿元,约占全国的45%。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已发展成为具有全局性战略意义的发展主轴线。位于长江经济带核心地区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全国最具竞争力的高度工业化地区,已成为带动全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核心区。2006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实现GDP达35875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超过22%。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布局中重要的东西向主轴线产业带,目前有118家企业进入全国工业500强,正在建设中的武汉“光谷”、兴建中的浦东高科技“药谷”和正在规划中的“上海中国硅谷”都将成为中国经济的新亮点。在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加入WTO的大背景下,国内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逐步到位,市场配置资源作用进一步加强,这些都为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在新世纪保持快速发展的一张“王牌”,虽然在总量上还不能和世界上大经济带相提并论,但每年10%的GDP增量已经使长江经济带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成长潜力巨大的经济带。长江经济带也是实现我国重大发展战略的先导地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西部大开发和城市化带动现代化等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具有先发优势。
为此,长江沿岸城市应该统一发展理念,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以企业为主体,并进行统一规划、共同实施,实现既有序竞争又分工协作,加快提升长江经济带的整体实力。
1.长江经济带的概念从提出到成型,经历了近10年的时间,前后经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1984~1985年间,首先由中国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提出了“长江产业密集带”之说。它是以长江流域若干超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通过它们的辐射作用和吸引作用,联结各自腹地的大中小型城市和广大农村组成的经济区。同期,中国科学院系统部分学者也提出与此相类似的概念——“沿长江产业发展轴”。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浦东开发和三峡工程建设等重大决策的相继实施,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发展“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的战略构想。与此相适应,长江沿江各省也纷纷将其经济发展重点逐步转向临江城市或地区,并确定各自的战略开发区域,如“江苏长江经济带”、“安徽皖江经济带”、“湖北长江经济带”、“重庆沿长江经济走廊”等,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遥相呼应。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以上海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十四届五中全会则进一步明确:建设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带。至此,中国最大的区域经济体——长江经济带正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2.着力发展“三圈一区”。
长江经济带范围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比较优势、经济社会基础不尽相同,着力发展沿江“三圈一区”,使之成为带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经济重心区。
一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该地区将建成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性新型制造业基地。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港、沪—崇(明)—苏大通道的相继启动,长江三角洲的其他地区要充分利用现有优势,以交通网络建设为契机,推进经济一体化,构筑国际化大都市圈。
在未来的发展中,江苏除苏南经济区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外,江苏苏中经济区也将成为长江经济带新的经济增长极。苏中经济区包括南通、扬州、泰州三个城市,该地区今后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基础,同时也极具潜力,可以预料将成为长江三角洲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经济圈。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机遇,重点建设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圈、安徽皖江地区和南昌—九江—安庆工业走廊。加快武汉城市发展,使其成为中国中部最大的经济贸易、金融中心、现代物流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
三是以重庆为中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圈。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逐步将重庆全面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并使之逐步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发挥其巨大的制造业基础和经济力量,带动其他城市的发展。
四是三峡库区。逐步建成全国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长江中上游重要的新型资源加工基地、高效生态农业走廊和独具特色的世界级旅游风景区。
(三)汉江经济带
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全程1570公里,在湖北省境内888公里,流域面积15.9万平方公里,包括三省11个地市68个县,人口4070万(1992年,不包括武汉市)。汉江是长江流域唯一跨三省的支流。汉江流域国民生产总值占长江流域干流12个省市的8.4%,为赣江、汀江、汉江、嘉陵江、乌江、岷江六大支流流域国民生产总值的30.2%。汉江是长江流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支流流域,在长江流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中线南水北调使汉江流域在长江流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也使汉江流域面临新挑战和发展机遇。由于流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对流域资源开发、环境整治、产业布局等都应该有一个统一的考虑和规划,这对于调水实施后的汉江流域显得更加迫切。
汉江是长江支流中经度跨度最大的支流,不论在长江流域还是在全国,其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具有连东接西和承南启北的区位功能,是长江与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南北区间内仅有的一条经济走廊,也是目前除陇海铁路外大西北对外交流的主要航运线。汉江也是我国大西北通江达海的通道和连贯我国中西部的发展轴,在中国腹地全方位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汉江经济走廊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显要。
丹江口水库以下的汉江下游地区是湖北经济发展的轴心地区,其国内生产总值约占湖北全省的45%左右。汉江流经的老河口市、谷城县、襄樊市、襄阳县、宣城市、钟祥市、潜江市、天门市、仙桃市、汉川县、武汉市等八市三县,是湖北的汽车工业走廊、化工基地和粮、棉、油基地,工农业地位举足轻重。近年来,汉江中下游城镇建设发展迅速,县级经济在全省名列前茅,若干产品在全国占有突出地位,已成为湖北经济的新增长点。汉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湖北的发展至关重要。
显而易见,武汉作为汉江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对于两大经济带的发展,都负有重要的职责。
(四)湖北“三圈三带”发展战略中看武汉
笔者认为,在湖北需要有“三圈三带”的发展战略。即武汉、宜昌、襄樊经济圈,长江、汉江、清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汉江经济带一直是湖北的主力,只是现在提得不多了。长江经济带连接武汉、宜昌经济圈,汉江经济带连接襄樊、武汉经济圈,清江经济带连接湖北的山区经济和平原经济。
尽管武汉城市圈的经济总量占全省的60%,但由于武汉地处湖北的东南角,武汉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有限,甚至吸引了省内的部分经济资源。这与长沙、郑州的位置不一样。湖北的地形是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最好有三个经济圈并存,只提副中心是不够的。外省也比较多地采用这种“三足鼎立”形式。如浙江有温(州)台(州)经济圈、浙中(宁波)经济圈、杭州湾经济圈。辽宁有大连经济圈、沈阳经济圈、锦州湾经济圈。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拉动全省经济的发展。
在2007年的两会上,辽宁重点推介“沈西工业走廊”与“沿海五点一线”战略,希望获得中央新区政策的垂青。辽宁建议将沈西工业走廊升级为国家级经济特区,以获得深圳和上海浦东等地的特殊政策。“十一五”规划期间,沈阳将围绕建设东北地区中心城市,突破行政区划,形成东西南北中各具特色的空间发展格局。沈西工业走廊即是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重化工业基地,辽宁省意在将沈西工业走廊建设成为本省重要的工业走廊和全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基地。
辽宁的另一张牌,即做大做强“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并立志于将辽宁省打造成为东部沿海的发达省份。在不违背中央政策的前提下,目前辽宁正做大“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其土地则来自已废弃的滩涂。这种胆识和前瞻性,应给湖北省带来启迪。
“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是辽宁“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发展战略,它由沿渤海一侧的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辽西锦州湾沿海经济区(包括锦州西海工业区和葫芦岛北港工业区)、沿黄海一侧的辽宁丹东产业园区、大连花园口工业园区五大区域和一条贯通全省海岸线的滨海公路所组成。“五点一线”都是依托开发区或园区的形式进行规划的,均为省级开发区。这些开发区或园区既是项目的载体,便于整体开发建设,同时也为融资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各“点”均已完成一部分滩涂、盐田的回填,供水、供电、供热等基础设施正在建设中,招商引资与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进行。“五点一线”开发建设所需资金除少部分为省、市两级政府出资外,大部分为国家开发银行提供软贷款。
辽宁漫长的海岸线上有广阔的沿海滩涂、废弃盐田,这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确定“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解决了全省对外开放土地资源不足的瓶颈。“五点一线”的建设,对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形成与成长,发挥口岸优势和交通枢纽作用,加快临港工业园区和物流业的壮大,推动沿海观光旅游资源的开发,实现大开放格局,将起到多重促进作用。辽宁沿海经济带上5个重点发展区域的总规划面积达374.33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区的规划面积超过了140平方公里。在国内部分地区土地资源对经济发展造成的瓶颈效应日益显露的今天,辽宁在紧邻港口的海岸线“黄金地带”将整理出数千平方公里开放空间,这在环渤海湾和我国沿海地区都是没有的。这一巨大的土地资源,无疑将会受到国内外投资者的格外关注。
安徽也提出皖江经济带和东向发展战略,以芜(芜湖)马(马鞍山)铜(铜陵)宜(安庆)为重点的皖江城市群,被誉为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华所在。长江黄金水道流经安徽800里,被安徽人亲切地称为“皖江”。早在1990年,安徽在沿江各省中第一个做出“开发皖江,呼应浦东”,共舞“长江龙”的决策。皖江沿江城市群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05年末地区生产总值2261.6亿元,占安徽全省的42.1%。马鞍山的钢铁,铜陵的有色金属,芜湖的奇瑞轿车及其零部件、家用电器和新型建材,安庆的石化,池州的旅游和建材,沿皖江城市已经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重要“据点”,独具特色的城市群正在迅速形成。
从辽宁“五点一线”的沿海发展战略和安徽“四点一线”的沿江发展战略来看,武汉的区位功能需要重新定位。要从武汉城市圈、长江中游经济圈、中部鄂豫经济区、汉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的发展看武汉的作用,也就是说武汉对以上五种经济区域划分都要承担重任。总之,对武汉的区位功能要有全新的认识。这种新的思维有助于长远地分析武汉的经济实力,使武汉真正成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
课题负责人:叶 青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
报告执笔人:叶 青
【注释】
[1]参考武汉市统计局统计分析文章《2006年武汉市经济运行特点及与相关城市比较》。
[2]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成都、沈阳、长春、哈尔滨、青岛、武汉、西安、南京、济南、广州、厦门、深圳、大连、杭州、宁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