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对策

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对策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换句话说,提高农民的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成为导致同期农民实际收入的重要因素。
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对策_边疆民族地区三农问题研究

第三节 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对策

一、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在于农民素质的提高

近年来,我国农民的素质虽有一定的提高,但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封建落后的“小农”思想观念的束缚还没有彻底摆脱,旧的传统风俗习惯成为农民走向现代化的思想障碍。在全国4.6亿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高达22%,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仍占45%之多。文化素质低下所带来的是科技知识的缺乏,严重地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都是父业子承,在生产上多为行家里手,但在经营中多数是“门外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时常为“种什么、怎么销”而发愁。由此可见,农民素质的高低是影响收入的重要因素。换句话说,提高农民的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

img117

作者(前一)在日本千叶县参观现代农业

要以农业院校、农函大、文化技校为阵地,抓好乡村干部、农技人员以及广大农民的教育培训。通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突出先进实用技术培训。有选择地组织农民到经济发达地区参观考察,或外出经商、打工,都是开阔眼界、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只有农民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扩大增收空间,增加农民的收入才有真正保障。

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水平

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为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据《中国统计年鉴1999》的数据,1990~1998年全国农村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已从9265万人增加到12537万人,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已从113万人增至737万人,个体经济从业人员已从1491万人增至3855万人,三者合计从业人员已从10869万人增至17129万人。由此可见,农村乡镇企业,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是农业富裕劳动力转移的最大容纳者。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又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其发展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农民的收入水平。一般情况下,农民进入乡镇企业就业的速度和数量,以及来自非农产业收入部分的增减,会随着乡镇企业发展状况的变化而变化。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发展速度越快,经济效益越好,农民收入水平就明显上涨;反之,农民收入就明显降低。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成为导致同期农民实际收入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要从国家产业政策的角度给乡镇企业及个体私营企业预留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要坚持发展与提高并重,搞好乡镇企业“二次创业”。乡镇企业基础较好的地区,要由资源、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移,走高起点、上规模、外向型的路子。乡镇企业基础薄弱的地方,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运用科学技术,以农副产品加工、贮藏、运销为重点,走以发展为主、在发展中提高的路子。大力发展专业乡、专业村,强力实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工程,积极探索为办企业融资提供信用担保的新途径。继续深化乡镇企业改革,放手让群众从实际出发探索和选择企业的经营方式。加强技术改造和企业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要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量力而行、重点推进的方针,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以中心镇为主体、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群体。加快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鼓励各种经济成分投资于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民和工商户到小城镇经商办企业。支持和引导农村富裕劳动力多渠道有序地流动。通过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的载体,使农业剩余劳动力能有效地转移出来。若能引导好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可以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过程和一般规律。加快城镇化步伐,是我国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的最终归宿和根本方向。我国的农业生产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不到20%,但农村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近70%,这是农民增收的一个主要约束,也是在目前的生产和消费水平上出现工业品过剩和农产品难卖的主要原因。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市化的条件已经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市化战略。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相对于国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城市化水平低,是我国农业人口比重过大、农村劳动力过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城镇化步伐,是改变这种状况的根本出路。加快城市化步伐,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要走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镇化道路。首先要积极发展小城镇,这是农村富裕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主要方向。同时,要认真处理好发展小城镇与大中城市的关系。在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中等城市的功能,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以确保大中小城市共同发展。

三、打造优势,增强竞争力

对农业来说,加入WTO就如一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可避免受到冲击的一面。第一,农产品市场将受到冲击;第二,农产品“卖难”问题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影响农民增收;第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加大。因此,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是农业发展的立足点。人均耕地少是我们的劣势,但人多是我们的比较优势。重塑我国农业的国际比较优势,既要引导农民发展集约型的高效农业,又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非农产业,形成国内资源面向国际市场交换的转换机制。这就要求我们着力调整国内农业结构,通过合理分工,相互协作,打破地区性农业的区域界限,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我们劳动力多的优势,就要大力发展创汇农业和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化链条延伸的最高层次,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初级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四、着力搞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靠依赖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价格等方式来增加农民收入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面临着新形势和新问题,必须要有新思路。在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下,切实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方式转移到“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充分利用土地和劳动力等自然资源的优势,通过农业的综合开发向深度与广度发展,在“名、新、特、绿”农业上作文章。通过增加农业科技含量来提高农业投入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改变传统的主要以增加资源投入来发展农业的粗放经营方式,真正实现由过去的单纯注重产量向提高经济效益转变。同时要注重农产品的市场开拓,发展农产品的加工业,千方百计地帮助农民解决“卖难”问题,确保农民的劳动价值的充分实现。

五、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农业关系到国计民生,是社会效益高而经济效益低的弱质产业,理所应当受到重点的扶持。近年,中央已采取一系列加强和支持农业的政策措施,尤其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等方面增加了投入,为农民增收提供一定条件。要针对农业具有投资量大、回收期长和投资回报率低等特点,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和保护力度。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创造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为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提供必要的条件,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

六、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改革农村税费制度

在当前农民增收面临许多困难的情况下,保护农村生产力,保持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政策思想,就是要对农民多给予、少索取,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休养生息。减少农民的不合理开支,可以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从这个意义上说,减负才能增收,减负就是增收!必须把减轻农民负担这件“大事、要事、急事”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继续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党中央、国务院对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极为重视,先后下发了一系列文件,作出明确规定,县、乡两级要认真贯彻落实,而不能自行其是。同时,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违反中央政策随意加重农民负担,由此引发恶性案件和群体性事件的要严肃查处,直至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农民人均占有资源少,农业生产规模小。在这种人多地少的条件下,仅仅依靠农业生产,不可能解决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问题。从经济学观点看,任何经济实体收入的不断扩大,都有赖于其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所不同的是,随着工业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在工业领域就业的人口不断增加,而要使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就必须不断减少农业人口。因此,从长期看,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在于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即减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只有真正减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人员,才能增加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才能扩大农业生产规模,也才有可能真正增加农民的收入。

七、积极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广泛开辟农民收入来源渠道

目前,农民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而事实证明,农民主要依靠农业获得收入的结构格局,既不利于提高收入总水平,也不利于农民收入的更快增长。因此,增加农民收入,必须积极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广泛开辟农民收入来源渠道。首先,要针对农村实际情况,结合本地资源优势,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改变单纯注重增加产量的传统方式,转向生产价格高、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积极发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通过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产前、产后服务环节联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而引导农民从分散的小规模生产转移到大规模的社会生产和经营。其次,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在生产、流通、加工等各个环节的增值,使农民得到产业链条各个环节的平均利润。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破解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难题,据统计,发达国家加工食品约占饮食消费的90%。而我国仅为25%左右,发展空间十分巨大。应引导大中型工商企业进军农业,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进行农产品深度加工、为农民提供服务和带动农户发展商品生产的龙头企业。第三,要努力改善城乡非农产业的发展环境,扫清阻碍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障碍,为加快农民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创造条件。要把改造传统农业与改造传统农民结合起来,在提高农民素质的同时,鼓励农民变为农业工人。

八、坚持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导向,为城乡创造平等发展的竞争环境

要实行城乡居民同等待遇和一体化管理,为不同类型经济的发展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首先,要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实现城乡居民户籍统一管理和城乡居民户口的迁移自由。要打破人为的城乡壁垒,突破城乡割裂局面,允许那些有合理稳定收入的农民在城市安家落户,享受驻地居民待遇。要针对进城农民特殊情况,对他们加强就业指导与培训、改善法律援助、劳动安全、子女教育、计划生育、文化娱乐、生活居住等方面的服务。其次,建立城乡劳动力流动综合管理部门,组织引导农民合理就业,彻底放弃歧视农民的不合理做法,允许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当前尤其要正确认识农民工问题。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是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城镇化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对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2001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农民进城打工获得的工资性收入人均375.7元,比上年增长12.3%,已经占到农民纯收入的16%,是农民收入中增长最快的一项(17)。据报道,四川省一年农民打工收入约400亿元,超过了地方财政的收入。这笔收入对于当地农业发展和开拓农村市场是举足轻重的。一部分农民外出打工,等于增加农业人口资源占有量,可以使经营农业的人口收入增多。因此,要在大力引导农民在当地发展非农产业的同时,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并要摒弃歧视观念,为农民进城打工创造良好的环境。

九、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条件

在许多城市,对农民进城,往往采取限制和排斥的态度。有些城市甚至通过地方立法的形式,限制外地劳动力对某些行业的进入。从短期看,这对于缓解其就业矛盾,可能是有益的。但从较长的时间看,却是得不偿失的。实践表明,农民进城打工,能够促进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形成,整合城乡劳动力资源,合理调整行业之间劳动力结构,有利于实现劳动力资源更有效的配置。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必须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壁垒和地方保护、地区封锁的格局,把农村劳动力的流动、配置纳入劳动力市场的运作范围,从而形成全国性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大市场,使全国各地城乡劳动力能够在不同地区、不同城乡、不同行业、不同职业、不同单位之间自由流动、合理流动。要彻底改革城乡不平等的规章制度,首先要改革劳动就业制度,消除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取消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引导农村富裕劳动力在城乡、地区间的有序流动”。二要帮助建立连接城乡的就业信息系统,减少农民就业的信息寻找成本。三要下大力气搞好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民进城就业培训,消除农民就业的能力障碍。四要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为农民工的就业、工资、医疗、伤残等各方面利益提供保护。

img118

作者(右一)陪同香港原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一行到楚雄州双柏县调研香港回归基金扶贫项目实施情况

【注释】

(1)杨之刚:《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深化分税制改革》,经济参考报2004年9月29日。

(2)徐春利:《影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第9期。

(3)何炳生:《关于我国农民收入问题的若干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第1期。

(4)王小强,白南风:《富饶的贫困——中国落后地区的经济观察》,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5)徐春利:《影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第9期。

(6)西乌拉帕:《数字看三农,触目又惊心》,http://chinaelections.org.

(7)韩俊:《制约农民增收的七个因素》,《人民论坛》,2002年第4期。

(8)韩俊:《制约农民增收的七个因素》,《人民论坛》,2002年第4期。

(9)农业部信息中心:《关于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因素的研究》,2003年7月2日。

(10)程厚思:《云南山地农业的环境特征及其可持续发展》,《云南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11)云南省农业区划办:《云南农业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云南科技出版社,1995年版,第64页。

(12)云南省农业区划办:《云南农业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云南科技出版社,1995年版,第64页。

(13)[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17~18页。

(14)[美]朱利安·林肯·西蒙:《没有极限的增长》,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86页。

(15)该三省数据依据《中国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综合提要》一书第145页数据计算而得。

(16)注:由于缺少全国2006年贫困发生率数据,在此统一采用2003年数据进行比较。

(17)韩长赋:《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人民日报》2002年6月13日第五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