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举措

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举措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何抢抓新机遇,明确新思路,采取新举措,突破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努力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举措_边疆民族地区三农问题研究

第二节 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举措

党中央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当前乃至今后农村工作的一个战略重点,不仅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也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如何抢抓新机遇,明确新思路,采取新举措,突破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努力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img121

作者(右)在美国

一、促进农民增收战略的基本思路

增加边疆民族地区农民收入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面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促进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当务之急是要站在城乡协调发展的角度上,适应农业发展阶段性变化要求,转变观念,探索新的工作思路,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转移到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采取超常的综合性战略措施,千方百计拓展农民增收新领域。

(一)实施调整推动战略,靠产业优化升级促增收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是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因此,要按照“产业调优,质量调好,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发展目标,切实抓好产业结构调整。

1.围绕市场需求调结构

在农产品形成买方市场的情况下,需求是影响农业发展的“瓶颈”。农业增产,农民能否实现增收,关键是要看市场需求量。如果市场饱和,农产品不能转化为货币,农民生产的农产品越多,就会造成损失越大。因此,必须利用生产决定流通、流通对生产具有能动反作用的规律来解决生产与流通脱节的矛盾。实行逆向思维,反弹琵琶,把市场作为生产的第一信号。既要研究现实市场,又要研究潜在市场;既要研究国内市场,又要研究国际市场,变先抓生产为先抓市场。根据市场的变化需求来引导生产,调整结构。

2.围绕提高品质调结构

要坚持走增加产量与提高质量并重的路子,在保证产量稳定增长的基础上,把提高农产品质量作为调整的主攻方向。要抓紧淘汰那些不适销对路和效益低的品种,大力引进、选育和推广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名优特新品种,通过培育名牌产品,全面提高农产品档次。同时,还要坚持无毒、无残毒、无公害的“三无”标准,努力扩大绿色安全、深受消费者青睐的产品,以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来提高商品率,扩大国内外市场销售份额。

3.围绕加工增值调结构

要抓住当前主要农产品供给比较充裕的有利时机,按照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实现转化增值。要多开发终极产品,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从“田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体系。大幅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加工环节利润,力求尽快摆脱目前大多数地方以出售原始产品和粗加工产品的落后状况。

4.围绕区域优势调结构

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各地的地理、交通与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根据边疆民族地区间土壤、气候以及环境条件的差异,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突出特色,选准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化配置的最佳结合点,着力在发展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上下工夫。力求通过优化区域布局结构,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不断扩大经营规模。使不同地区各展所长,形成与本地资源相适应,独具地方特色的专业化、集约化、多元化生产格局,以避免产业结构趋同,出现生产过剩而造成经营风险。

5.围绕节本增效调结构

按照发展观代农业的要求,为充分挖掘每一生物个体的生产潜能,提高每一单位生产资料的使用价值,最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各地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扩大精准农业的试验范围。要根据农作物种植和畜禽水产养殖对各种养分的客观需要,实行科学配方,适时精量投入,改进和加强经营管理,减少和消除损失浪费。努力把单位生产成本降到最低水平,使布局和选项能最适合资源特点。力求通过开展精耕细作,达到品种选育最优化,生产方式最佳化,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标准要求。

(二)实施龙头带动战略,靠推进产业化经营促增收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因此,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任务来抓,力求在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突破。

1.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要着力发展那些市场前景好,技术起点高,出口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从资金、信贷、土地、进出口经营权等方面,给予特殊扶持,使其通过资产重组、联合兼并、招商引资等有效形式,达到优化资产配置,壮大优势骨干企业,增强带动功能的目的。要以产权为纽带,根据资本、技术条件,运用市场机制将具有一定关联度的企业联合起来,通过构筑和发挥群体优势,促其尽快成为农产品抢占国内外市场的“航空母舰”,以具备大、高、外、新的超强攻势,向市场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2.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农产品生产基地是产业化的基础环节,是龙头企业发展的依托和条件。要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挥优势、相对集中、突出特色、高产高效的原则,把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形成和龙头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加大生产基地的投入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使其逐步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实现产与销的相促并进。进而营造一个重点行业形成优势,重点产业形成规模,重点区域形成特色,重点产品创出名牌的基地建设新格局。

3.处理好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关系

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建立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和加速发展的经营机制,形成互利互惠、共兴共荣的关系,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内在动力。因此,必须妥善处理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关系,促进产业化经营实现良性循环。(1)抓好利益分配机制创新。龙头企业与农户要通过签订合同、契约等形式,确定农产品的最低保护价。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还可以通过发放生产资金,赊销生产资料,提供生产服务等形式,把加工、销售的利润给农民返还一块,以改变过去的单纯买卖关系,调动农民参与生产的积极性。(2)抓好风险补偿机制创新。为了抗御市场波动和自然灾害带来的双重风险,龙头企业要从维护农民利益出发,建立基地风险保障基金制度。在创利多的市场波峰阶段,从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基金,专款专储,以备农民遭受自然灾害、产品滞销、市场价格下跌时,为其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以避免农民收入下降。(3)抓好经营管理机制创新。要建立统分结合的经营管理机制,既要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解决好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问题,又要充分发挥农民作为生产主体和投入主体的作用,调动千家万户的积极性,做到宜统则统、宜分则分,把统和分有机结合起来。要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最大限度地解决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问题,为农民排除后顾之忧。

4.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产业化经营档次

要在推进产业化经营过程中,紧紧围绕科技创新,重点抓好农作物与畜禽良种、农产品精深加工、节水农业、饲料生产、病虫害综合防治、生物工程与电子信息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为农民增收服务。要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通过搞好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试验、繁育、示范、推广与服务等工作,带动广大农民大面积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加快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进程。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对农民的科技文化培训,不断提高他们学科技、用科技的能力和积极性。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农科教结合,重点抓好对种养大户、购销服务大户的教育和培训。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科技致富带头人,带动广大农民走科技增收的路子。

(三)实施市场牵动战略,拓展流通空间促增收

农产品能否及时销售出去,卖个好价钱,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环节。因此,必须把开拓农产品市场,搞活流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

1.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体系

努力构建一个上下贯通,内外呼应,预测及时,准确无误的现代化信息网络体系,为政府宏观决策,农民生产经营提供高层次的信息服务,使其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耳聪目明,及时掌握市场行情,未雨绸缪,按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从而减少盲目性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要积极引导农民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网上交易”,开辟新的“绿色通道”,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份额。

2.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

继续发育以批发市场为主体,以集贸市场为支撑,以要素市场为辅助的贯通城乡,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管理规范,高效通畅的农产品市场体系,重点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辐射能力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通过积极探索产销直挂,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等新的流通方式,大力开展各类农产品的展销促销活动。适应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坚持从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的格局出发,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大搞产品外销,增加出口创汇,尽快改变目前出口渠道单一,商品流通渠道不畅的状况。

3.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目前我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还很低,合作经济组织虽有一定发育,但在开拓市场,减少交易费用,降低风险,维护农民利益等方面的作用都比较差,难以适应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市场占有率的需要。因此,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创造宽松环境,积极引导各类民间组织自愿开展联合协作。通过股份合作的形式,大力发展各种购销联合体。组建农产品购销集团,进而不断提高经营层次、壮大和优化农民经纪人队伍,使其真正成为搞活流通的生力军,确保农产品货畅其流。

4.大力发展订单农业

订单农业作为实现产销衔接,以销定产的新型市场组织形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边疆民族地区要认真研究总结发达地区取得的成功经验,尽快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依法规范农业订单。通过举办农产品订货会的方式,积极组织农产品经营单位与农民按照平等互利,自愿协商的原则,就农产品交易的数量、质量、规格和价格等事宜签订购销合同。并将其置于法律的保护之下,提高订单的履行率,从而有效化解农产品由于价格波动带来的市场风险,使农民获得较好的收益。

二、战略举措

(一)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三农”的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中国农民在获得政治解放以后,根本的要求是谋求日益增加的物质利益,不断改善自己的生活和处境。让亿万农民在物质上和精神上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是我们党和政府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1.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

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增加农民收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为使农民收入有较快增长,必须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开辟新的生产门路,推进城镇化,加快转移农业劳动力,拓宽增收渠道。这些都是农村经济发展带有根本性的战略转变。发展产业化经营对于促进农村的这一战略转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农业要发展,农民收入要增加,必须提高专业化、社会化程度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竞争能力。产业化按照产品的生产、销售形成了新的分工和协调,为家庭经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走向专业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开辟了广阔前景。实践证明,产业化的发展,加快了农产品向优势产业集中,加快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加快了农产品的优质化和专用化,加快了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的发展,加快了农业国际化的进程,使农业生产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着重解决的四个问题

第一,政策问题。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政策的扶持。根据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制定各自的扶持政策。政策扶持要突出重点,要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向龙头企业倾斜,要加强配套体系建设,要鼓励有条件的县、乡事业单位更好地为农业和农民服务,要进一步增加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以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

第二,“龙头”问题。龙头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它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肩负着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共同致富的重任,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总体上看,边疆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龙头企业规模和数量都远远不够,市场竞争力不够强,辐射带动能力仍比较弱。因此,要充分认识农业龙头企业的重要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打破所有制、行业和行政区域界限,多形式、多渠道培植壮大龙头企业。鼓励和支持工商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特别要把发展民营经济与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紧密结合起来,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鼓励和支持那些机制好、竞争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突出主业,加快技术改造,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尽快成为大型龙头企业集团。要把发展龙头企业的重点放在鼓励农产品加工项目上,有重点地进行技术改造,搞好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要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通过兴办基地、开拓市场、发展中介组织、推广科技等多种方式,带动千家万户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在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中,要注意与推进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增强小城镇经济实力,更好地带动周围农村发展。

第三,科技问题。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科技进步作支撑。要把发展产业化同农村科技推广结合起来,相互促进。

一是要加快普及先进适用技术。适应当前农业发展的新形势,以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商品基地为重点,组织实施良种产业化工程、优质高效农产品基地开发工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工程、农业标准化工程等一系列科技兴农工程。通过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使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进入千家万户,引导农民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名优特新产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二是要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创造条件,把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研院所、农村科技大户和中介服务组织推向市场经济前沿,使龙头企业成为吸纳科技人才、转化科技成果、推广先进技术、开发高新技术的主体,支持和鼓励应用型农业科研机构改制为科技型龙头企业,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更好地带动农村科技水平的提高。

三是要搞好农民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其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本领。

四是要以信息化推进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加快以“金农工程”为重点的全省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生产、技术、市场等信息服务,指导企业和农民及时调整生产,增加收益。

第四,体制问题。不断深化改革,转换机制,理顺体制,为产业化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建立完善产业化经营利益机制,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按照公司加农户的基本方式,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指导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利益分配方式,密切与农户的经济联系,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通过整顿市场秩序,规范龙头企业和农户的经济关系,提高诚信程度。积极推动供销合作社、村集体合作经济组织的改革改造,使之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生力量。引导和鼓励农民兴办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组织。针对加入WTO的新要求,加快建立各类农业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规避外资风险。

3.加强和改进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县一级,要更加自觉地把农业产业化经营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进一步提高认识,理清思路,加强协调和服务,促进产业化发展。解放思想,树立新的市场观念、质量观念、实效观念。充分尊重基层干部群众的创造精神,鼓励他们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不断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形式、新方法。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与落实党在农村基本政策相衔接。转变工作作风,狠抓落实。发展农业产业化涉及到方方面面,不只是农业部门的事,各有关部门和有关方面都要把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自己的责任,从加快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大局出发,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努力,把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农民群众造福。

(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农业结构调整,从经济学原理上来说,它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中劳动、资本、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和农业科技等生产要素的供给与使用的重新配置。换句话说就是通过技术进步、产业和产品创新、改善既有的农产品的品种结构、品质结构,改善农、林、牧、副、渔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实现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优化,提高农业效益,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

目前我国的农业结构调整是战略性调整而不是适应性调整,农业结构调整虽仍是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引发而成,但不再是以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解决数量不足的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结构调整;而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卖难”现象突出,市场需求约束加大的背景下进行的以提高农业增长质量和效益,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的战略性调整。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业产出和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效益的根本途径。

从历史经验来看,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从以往农业结构变化和调整的经验来说,每一次农业结构的成功调整,都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无论是农业机械代替人畜力的组合,还是人畜力代替纯人力,就农业发展变化来说,本身就是一次巨大的结构变化和调整,农业结构的变化和调整大大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改革开放中的农村土地改革更是一次翻天覆地的农业结构变化和调整,中国以不到世界7%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13亿中国人的温饱问题是奇迹,更是农业结构变化与调整的丰功伟绩。因此从历史经验看,农业结构调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从经济发展理论来说,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以往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注重的是外延式的发展,注重土地、劳动和资本方面的积累,认为增加以上生产要素都能带来随之变化的收益,而对供给与需求的变化,农业结构间的资源流动则认为是相对不重要的。这一发展方式在农业用地和劳动力相对充足,资本相对不紧张的条件下,能够很快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在农业用地相对有限,资本紧张的情况下,即使大量增加劳动的投入,农业产出和农民收入的增长仍然是很缓慢的。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外延式生产方式变为内涵式生产方式,必须调整不合理的农业结构。让有限的土地、资本和劳动等资源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转移到生产率较高的部门,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加速农业经济的发展。现阶段的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就是要把各种生产要素进行有效地优质地组合和配置,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加速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从现期农民增收缓慢的深层原因来说,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农业结构不合理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之一。具体来说,农产品结构不合理,农产品价格下降;农产品精深加工无力,农民收入增长必然受阻;农业科技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低,必然会增加农业生产成本,生产成本的抬高。本身就降低了农民的收入;农业融资能力差,追加资金减少,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投入不足,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率,从而降低了农民收入;农村城镇化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闲置,农民不能通过其他就业增加收入,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现阶段的农业结构不合理,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因而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对现阶段的农业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和优化,也就是说,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经阶段和必然选择。

增加农民收入是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动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能够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同时,农民收入的增长又能反过来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也就是说,农民收入的增长必然会引起市场需求的变化,市场需求的变化必然会拉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转换与升级。

从市场需求原理来看,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拉动力,需求的改变必然导致供给的改变。农业消费市场需求的变化,特别是农产品消费市场需求的变化是随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变化而变。农产品需求不仅包括量的需求,而且包括质的需求,依据恩格尔定律,食物消费需求随人均收入增长而下降是农业份额和生产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就是说市场对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需求的变化,必然要求农业生产结构随之而变化。随着农民收入的增长,食物需求下降,非食物需求上升,必然导致供给的生产部门的生产结构作相应的调整,即农业结构调整。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稳步提高,对农产品消费的观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不再是以前只求温饱的初级消费观念。随着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发生了根本变化,在对量的需求的基础上更注重对质的需求和多样化的需求,市场上抢手的产品应是优质的个性化的产品。因此,农民收入的增长,农业需求的变化,必然要求农业供给随之而变化。也就是说,农业需求的变化必然要求农业结构作相应的调整。近几年来,农产品出现的生产相对过剩,农民收入增幅下降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农业供给与需求不协调,即农业结构不合理。

从国际市场竞争和国际贸易理论来看同,增加农民收入是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动力。要增加农民收入必然要求增加农产品及加工品的出口额和贸易顺差,必然要求提高农产品及加工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农产品及加工品取决于农产品及加工品竞争优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已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和富裕型转变,国际市场竞争的比较优势已由初级产品向高级产品或深加工产品转变,也就是说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已向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变。国际贸易注重的是以深加工型为主的制成品,这种变化必然会带动农产品和加工品结构变化。因而,无论在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方面,还是在精细加工方面,都需要作出相应的结构调整,也就是必须依据产品的增值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所以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必须以提高农业效益,产品高附加值和农民增收为中心。

(三)实施特色产业发展战略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我国是个传统农业大国,几千年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思想根深蒂固。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农产品相对过剩,导致增产不增收的矛盾。因此,突破传统农业的观念,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1.高效益的绿色农业

绿色农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生产绿色食品为特征的高效农业,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绿色食品由农业部门推广、认证,分为A级和AA级两种,其中A级绿色食品生产中允许限量使用化学合成的生产资料;AA级绿色食品则较为严格,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生产资料和其他有害于环境和健康的物质。

2.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是一种在农业生产中绝对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生产资料及转基因技术的农业生产体系。有机农业主要依靠农业系统内部有机废弃物和绿肥来解决土壤肥力,依靠综防技术进行病虫害防治,比绿色农业的生产要求更加苛刻。

3.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

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原则的指导下,总结吸收各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成功经验,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把粮食生产与林、牧、渔业及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4.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也叫观赏农业,是将农业与旅游结合起来的区域特色经济,使农业发展成为旅游景点的一部分。观光农业可以充分发挥农业景点的自然地理优势,以游带农,以农促游,农游互补,既有经济价值又有观赏价值。

5.高产低耗的精准农业

精准农业不仅涵盖所有能直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耕作技术、灌溉技术、施肥技术、管理技术和收获技术,而且包含着种子工程、肥料工程、信息技术、农膜技术和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为代表的高科技设备应用于农业生产,使农业生产活动像工业流程一样连续地进行,使各种原料的使用量达到非常准确,实现农业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6.发展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就是运用现代工业技术成果和方法,用工程建设的手段为农产品生产提供可以人为进行控制和调节的环境和条件,使植物和动物处于最佳的生产状态,使光、热、土地等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形成农产品的工业化生产和周年生产,从而更加有效地保证农产品的供应,促进农业现代化。以温室工程为代表的设施农业在解决我国城乡居民菜篮子和农民收入增加,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7.立足农业,在特色种养业上寻找出路

要发展特色种养业,首先要掌握当地种养业的状况、农民的种养意愿以及产业的开发前景,准确分析和把握发展的空间和前景;其次要在种养业结构调整上下工夫,要通过不同层次的结构调整,种养社会需求的产品,形成规模化发展的格局;再次要充分依靠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推进新型技术的开发和成果应用。特别在养殖业方面,要推行科学养殖、良种引进、标准化的圈棚以及科学饲养、生物链条开发等措施,形成新的特色。在种植业方面,要合理施肥,科学地推广温室种植、新型蔬菜、菌类、瓜果等的开发和应用,使其具有特而专、新而奇的特点;最后,要适应市场,和国际接轨,严格执行国际农产品的各种标准,生产社会需求的、无公害达标的农业产品。

8.立足自然人文优势,在发展第三产业上寻出路

要充分利用边疆民族地区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一是观察和研究边疆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是否具备开发前景,通过人为的开发和改造,成为旅游业的亮点;二是了解边疆民族地区的人文环境,是否在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领域具有一定的文化积淀,有无开发价值,通过指导性开发成为发展旅游业的亮点;三是研究边疆民族地区的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便利;四是积极宣传边疆民族地区的人文和资源优势,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和游人到当地参观旅游、投资开发。

9.立足农业产业的开发,在产业链条上寻出路

随着现代农业的飞速发展,农业产业化已成为边疆民族地区特色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产业链条的开发上,将农业与市场有效对接,对促进特色农业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在种植业上,要积极引进加工型的企业,通过加工生产,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推动特色农业发展;第二,在养殖业中,要培育和发展贩运、屠宰型的企业,使产品有出路,符合市场需求,使原有的特色养殖业实现价值的提升;第三,在其他产业的开发上,要招商引资,激活民间资本,吸引客商投资开发;第四,要注重边疆民族地区农民手工艺术的发展,对一些具备条件的有基础的手工艺术,要正确引导,寻求艺术人才加以指导,促使他们发展成为“一村一品”的园艺、加工雕刻、竹编等专业村镇。

10.立足农村和农民,在农民合作组织上寻出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和组织依据。当前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打造一村一品的思路来看,农民合作组织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只有依法自愿引导农民建立专业协会,依据市场化运作的规律,才能及时掌握市场供求信息,为本村镇的农业产品提供准确的供求信息、价格信息、运输信息,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加农民的收入。

11.立足当地特色,在打造品牌上寻出路

特色农业的发展,品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具备特色品牌,才能使特色农业更具有活力和前景。因此,要在打造品牌上狠下工夫,要立足专业村、专业乡镇的实际,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国家注册认证拳头品牌,使特色受法律保护,进而促进依法发展;另一方面,要打造品牌,加大宣传,通过不同形式的宣传,使本专业村镇的品牌提升,激发资本的注入开发,使特色产业发展更符合市场,促进开发;同时还要借助一些历史文化名人等,挖掘一批稀有品牌,使特色产业具备综合优势。

(四)坚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实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农业发展已由过去的受资源约束变为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靠增加“大路货”农产品和提价来增收几乎不可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劳务收入的增长受到制约。因此,增加农民收入势必要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坚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首先要增强创新意识。我国已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农业科技体系,但农业科技整体水平特别是创新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必须有新的思路和办法,制定实现农业科技重大突破的关键措施,以创新促发展。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必须改革现行农业科技体制,逐步建立起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高效率转化科研成果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不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为农民增收提供持久而强大的动力。

深化农业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是今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边疆民族地区应采取措施按照有利于科技与农业的有效结合、有利于科技创新、有利于科技产业化的原则,合理配置国家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农业院校的研究力量,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建设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中心和农业工程中心,集中力量从事重大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条件的农业科研机构要逐步转变为科技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技术开发机构;一部分科研机构可转变为农业科技和信息中介咨询机构;改革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支持企业和民办农业科技组织参与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不断满足广大农民对农业科技的迫切要求、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科技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增加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农业科教投入体系;调整农业科研与开发方向,重点加强优质新品种选育、节水、农产品精深加工和贮运、生态环境治理、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的技术攻关和成果推广;营造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重视农村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加强农民教育、技术、技能培训和农业科普宣传,认真搞好农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

(五)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新形势下实施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要求,是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富裕农民,首先要减少农民。边疆民族地区要通过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等措施,进一步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造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

招商引资是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扩大经济总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增加就业的重要举措。因此,边疆民族地区要努力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在土地、税收和转变政府服务职能等方面进行改革,为外来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努力优化投资软硬环境。

2.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广开就业门路

根据边疆民族地区的自然地理、资源状况,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狠抓龙头企业基地建设,按照抓大扶强的原则,力图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种养殖业、畜牧业,依托边疆民族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旅游业。通过积极鼓励引导农民从事加工销售、储藏保鲜、运输、餐饮娱乐、社区服务等渠道,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

3.抓好劳务输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中国农村剩余劳力转移问题,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由于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农村种植结构的调整,农村富余劳动力日益增多,每年仍以约2000万人的速度增长,就业压力空前加剧。因此,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富裕农民的一项刻不容缓地大事。

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的计划、组织和管理,有效地向外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也更应该发展当地民族经济,就地消化吸收,扩大就业容量。

一是大力繁荣和发展边疆民族地区城镇经济,为农民进城提供充足的就业空间。要加快发展城市经济,充分利用大中城市的区位、资源、市场优势和第二、三产业等朝阳产业发展空间较大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交通运输业、家政服务业、旅游业等二、三产业。同时,要大力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民营经济。本着与城市工业结构互补的原则,重点在小城镇因地制宜地发展一些市场前景较好的农产品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使民营企业安排农民就业的能力有一个明显的提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更多的就业空间。

二是努力创造更加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财政、税收、金融、土地、工商、劳动保障等各个方面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进一步完善有关农村土地承包及农民进城入镇的优惠政策。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基础上,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放活土地使用权。要严格执行国家的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规范农村分配关系,不得在规定承担的有关税费外,向外出务工的农民加收其他任何费用,从源头上堵塞各种乱收费渠道,从根本上减轻进城镇务工农民的负担。

三是加强农民工进城就业的管理和服务,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取消对企业使用农民工的行政审批和对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职业工种限制。企业用工,打破户口身份界限,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符合用工条件的农民,企业有权自主聘用,劳动保障部门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及时为其办理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险手续,并实行一条龙服务,应严格审核、清理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手续,取消专为农民工设置的登记项目。

四是要努力拓宽渠道,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活力。建立和完善各级职业介绍服务机构,把就业服务机构向乡镇延伸,努力形成省、市、县、乡、村各级就业服务网络。同时,要开展好县际、市际、省际间的劳动力需求信息交流,形成地区间劳务协作服务横向网络,逐步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社会保障等在内的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增加农民进城的机会,以增强农民进城的活力。

五是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对城市农民工的户籍限制。我国是农业大国,长期实行城乡分治的制度安排,城市与农村的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必然导致二元户籍结构,致使农民工虽然离土又离乡,在城市长年从事非农产业,却仍然保留着农村户籍,无法取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严重影响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限制了城乡经济的一元化发展,因此,要继续深化城市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对城市农民工的户籍限制,允许有条件的农民工成为正式的城市居民。

六是依法强化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切实解决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要依法开展劳动保障监察,对提供虚假信息、私招滥雇以及克扣工资、收取抵押金、扣押身份证等违反规定的行为按规定予以处罚。对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采取欺诈和威胁等手段签订合同,以及不履行合同的用人单位,要责令其纠正;对农民工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要责令其进行赔偿;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严肃处理,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七是努力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工的市场就业竞争能力。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按照城市用工的需要和国家规定的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结合实际,制定专门的培训计划,搞好专业技术、技能培训,使有进城务工意向的农民,都能掌握一两门城市用工的专业技术和技能,提高市场就业竞争能力。同时,要抓好法律知识教育,提高农民依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通过各种法律知识的培训,帮助进城务工农民学习劳务输出的相关法律知识,掌握劳务输出的程序,学会签订劳动合同,使外出农民都能依法进城,依法就业,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八是改革和完善教育体制,多渠道安排农民工子女就学。针对当前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难的问题,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有的教育体制,多渠道安排农民工子女就学。凡农民进城入镇一年以上的,应允许其子女在住所辖区内的非重点中小学就地就近入学,所需费用与城镇学生同等对待,并按当地中小学学籍管理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以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