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挺进红寺堡———驻宁部队援建红寺堡纪实
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大集结,这是一次空前规模的大进军,这是一次气壮山河的大会战。根据宁夏军区统一部署,驻宁部队出动数千兵力、数百车辆,分别从不同方向,朝着共同目标———红寺堡方向开进,一场建设红寺堡的攻坚战正式拉开了序幕。
直取最前沿打响攻坚战
人民群众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1999年4月21日凌晨四点,驻宁各部队按照原定预定时间,准时拉响了警报,吹起了号音、哨声。官兵们以紧急集合的轻装要求,迅速进入了集合场,快速登上了大卡车,急速奔向了红寺堡。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行进前,不少官兵得知此项任务与以往不同。红寺堡是新建的移民红寺堡,这里生态脆弱,气候恶劣,是一片“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东冬,天上无飞鸟,地上乱石跑”的荒原。新战士心里不时产生了畏难和恐惧情绪。但一看干部、骨干,及其老战士个个精神饱满、士气高昂,自己也跟着效仿着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随之状态渐渐好了起来。是啊!既然咱们穿上了军装,可要做好吃苦打仗的思想准备,要不哪像个当兵的样子?想到这里,新战士们心齐劲足,摩拳擦掌,战斗精神一下子高涨了起来。“大家有没有信心?”“大家敢不敢往上冲?”顿时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强音“有”、“能”。看到如此威武雄壮的大军,沿途站在一旁观望的男女老少便不停地伸出自己的大拇指连声称赞道:“这样些兵能打仗!这些兵好样的。”
军中有句常言:谁英雄、谁好汉,训练场上比比看。上午九时许,驻宁“老虎团”、“钢铁团”、“黄河铁骑团”等部分先头部队,相继到达了红寺堡地域集结待命。此时此刻,宁夏军区首长机关当场组织召开了短暂的动员会,当红寺堡领导向与会人员进行了情况介绍,各单位主官领导也向宁夏军区首长表示了自己的决心。在此期间,就在“老虎团”政委朱自清的主动倡议下,与会领导迅速开展了单位与单位、部队与地方之间的挑战竞赛活动,使大会战一开始就增添了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看到拼搏与竞争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吴忠军分区政委周德峰突然站在大家面前,操着浓厚的湖南口音,高兴得赞誉道:“开展这样活动好,领导有劲头,部队有干头,地方有盼头,我举双手赞成。”听到军分区首长如此赞誉,与会领导情绪高涨,劲头十足,一致表示:自己一定要趁着眼前这强劲东风,积极带领部队吃大苦、出大力、流大汗,坚决完成宁夏军区赋予的开垦荒滩,植树造林,改造良田的光荣任务。
风在怒吼,沙在飞扬。大部队化整为零依次进入红寺堡荒滩地域,在盐兴公路、滚新公路、恩红公路两侧,展开一场轰轰烈烈的植树造林、改造良田的大会战。老天却故意与官兵作对,一会儿烈日蒸人,一会儿沙暴打人,一会儿狂风刮人,一会儿……总想制止和干扰部队的正面行动。然而,面对恶劣的天气杀手,官兵们没有胆战心惊,没有停止躲藏,大家还是挺起胸膛、呼喊着口号、挥锹舞镐向前开进。为了改善红寺堡生态面貌,为了回汉移民能过上好日子,自己就要拿出百分之百的干劲,完成百分之百的标准,真正为宁夏父老乡亲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
拼 搏
有人猜想:红寺堡的天气为什么干旱,可能是人们没有感动上帝;有人议论,红寺堡的土地为什么坚硬,可能是人们没有开垦荒滩;有人剖析红寺堡的地方为什么干枯,可能是人们没有浇灌;有人说……众说纷纭,让人听起感到伤心、揪心、寒心。有首歌唱得好:我们对着太阳说,贫穷总会改变;我们对着黄河说,贫穷总会改变……人定胜天。如今,各路大军挺进了红寺堡,官兵们都有这样一个期盼和愿望:无论天气与环境怎样恶劣,自己都要坚持人在阵地在,哪怕流血流汗,掉皮掉肉,也得啃下这块硬骨头。
荒滩戈壁土层显得十分干涸、坚硬,官兵们按照上级划分的具体位置,采取三人一组、两人一对的灵活编组方式,依靠手中的铁锹和大镐沿线刨土挖坑,试图为后续栽种工程铺平道路。谁料想,官兵们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过低估计了地域攻克难度。当部队进入施工现场之后,官兵们每刨一下,几乎用尽了最大劲头,不但没有刨下深层土块,反而把铁镐反弹得很高很高,不时手臂震疼痛难忍。天哪,这哪是自然地表土层,分明是钢筋混凝结构。官兵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强者几个小时才能勉强挖出一个树坑,弱者一上午才能挖出一个树坑。战士没有被困难吓倒,上至大校军政主官领导,下到基层士官班长,都奔赴在第一线。不少基层连队针对现场突击状况,重新调整了编组和行动方式,灵活安排人员分层次、分时限、分地段进行各个突击。还有些单位采取一部分步入阵地强行突击,一部分人原地待命养精蓄锐的战术,进行定点定时定人、依次交换,现地作业,施工进程顿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强劲势头。
居住在红寺堡的人民,大都是来自宁南山区的各族群众,且大都所属贫困家庭。他们原来居住的西海固地区,山大沟深,干旱少雨,生存条件十分艰苦。现在搬到红寺堡,就是黄河水扬到这片土地上。现在环境再恶劣、条件再艰苦,但将来肯定比山区好得多。假若此地能够变成草木茂密、花果满园、牛羊遍地的塞上新农村的话,哪怕自己再苦点、累点,心里也是甜的。为了满足广大移民这种迫切的愿望,前来参加大会战的全体官兵,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块使,大干苦干拼命干,一次又一次完成了及其繁重的突击任务。这期间,有的干部累倒了,当自己醒来后,又奔向了攻难破险第一线;有的士官双手磨出了血泡,让别人挑破后,继续握着铁锹、大镐投入了战斗;有的新兵身患各种疾病,硬是咬紧牙关、手握着铁镐,始终不下火线,有的……官兵们涌现出了大量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大大激发了各路大军向纵深强进、向高地猛进的突击劲头。
只有奉献,才有收获。勇士们牢记我军服务宗旨,严格遵守群众纪律,自觉维护当地民族生活习惯。当他们不分昼夜地完成了某个地段的突击任务后,当地各族群众总是自发组成服务队,为奋战在一线的官兵们送饭、送水、送食品。年纪稍大些的老人,也把自己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鸡蛋、粮油送到部队炊事班里。每每遇到这些特殊礼品,官兵们都一一谢绝,只是把这些实例作为教育和推动部队密切军政、军民关系的重要课题。
坚守主阵地凝聚使命线
如不尽快实施各个击破,势必会影响到红寺堡总体援建的后续工作。针对实际情况,宁夏军区适时调整驻军对红寺堡援建的新方式、新步骤、新举措,随之把大规模投入转为小规模攻坚,把整体推进转为分点突破。自1999年以来,官兵们情系第二故乡,无怨无悔甘愿付出,先后多次出动兵力、车辆,重点对万亩国防林带建设进行合力攻坚。在红寺堡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植树20.8万株,绿化荒山3500亩,为大造“军民共建百里绝色长廊”美丽风景带做出了突出贡献。随之,官兵们又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拼命精神,迅速在生态建设方面找到了新的突破口,重点对红寺堡开发区南川乡十村区域,采取定片分割、迂回合围的攻克方式,使一些被人们看作“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的生命禁区,逐点逐面地变成了长草、长树、长庄稼的风水宝地。当地人们见此喜景,便赞不绝口地感恩道:“俺们这里荒滩变粮川,都是解放军血和汗!”
共建百里长廊
哪里有村庄,就要把公路修到哪里;哪里有农田,就要把渠道筑到哪里。工兵部队充分利用手中的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轧道机等大型装备,不分昼夜地加班加点大干,苦干,强行突击。施工中,官兵们饿了啃口干粮,渴了喝口冷水,累了吸口卷烟,全身上下始终伴随着机器运动。有的战士稍微放下手头活,双手端着饭碗直发抖;有的战士两眼熬的通红,强打着精神直掉泪;有的战士臂部划出了血口,流着脓水直发腥,有的战士……就这样,官兵们凭靠毅力战胜了困难,最终以短短三个月时间先后整修了5公里道路,4公里沟渠,3公里林带,为红寺堡社会经济发展开了好头。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驻宁某部司、卫训练大队,虽然营区与红寺堡相距稍远些,但他们趁着一年一度新兵、骨干专业培训之机,特意把培训路线全都安排在红寺堡地区。施训前,又指定司训干部带领司训教练员现地勘察,让大家早了解、早准备、早适应。施训中,大家边施训,边帮助驻地运送树苗、肥料、物料等各种急需物资。与此同时,大队还把卫生员集中培训计划同样安排在红寺堡这个特殊地域里,让每个军医亲自带队,分别深入到乡村和移民居住点,及时传授防病知识、下发防病物品、建立防病设施,培养防病队伍。并对一些患病的群众,查病因,治病根,想尽一切办法帮助患者解除痛苦。官兵们走进千家万户,情系痛苦群众,所到之处深爱当地父老的普遍爱戴。
俗话说:千里送鹅毛,礼小情谊重。驻宁某通信分队人少、车少、资金少,可官兵们对红寺堡援建的奉献思想、志向、方式、投入并不少。每当宁夏军区在红寺堡组织阶段性、规模性、突击性等重大援建活动时,这个小小的单位领导顾全大局,从不退却,想方设法从执勤线上抽调部分战士,与其他友邻部队一道,伴随攻坚行动。当得知红寺堡镇一村小学教室缺用具,学生缺学费时,领导带头捐款、捐物,并专门指派一名干部带领技术人员,亲临学校捐出2台电视接收器,捐出280余套学习用具,捐出880元学杂费。除此之外,还对21名家庭贫困学生进行对口资助,直至学业结束,开创了小单位也能办大事的先河。
驻军单位能够做到,我们同样能够做到。为了表达对红寺堡各族群众良好情谊和真诚爱心,驻宁部队各单位减少了各种经费开支,力争把钱花在投入红寺堡援建项目的重点工程上。单位是这样节俭,个人也是这样节俭。为了救助红寺堡开发区那些贫困村、贫困户、贫困生,有的尉官、校官领导主动带头婚事从简,差事缩短等节约方法,最大程度地减少不必要开支,力争把节省下来的资金,重点用于捐献给生活贫困的人们。一些士官、士兵也主动戒了烟、戒了酒,减少了上街次数,减少了花费数额,把积攒下来的零花钱,捐献了出来。时任石嘴山军分区惠农区武装部政工科科长高生和,由外单位调入本单位后,大人孩子一直住在老丈人家中,生活极为不便。为此,其妻子曾多次劝说他勒勒腰带,就是不吃不喝也要买间房子住。哪知道,高生和一次次答应,却一次次失言,购房一直没有着落。后来,妻子偶尔从武装部一位干部口中才得知,其丈夫竟把平时节省下来的钱,几乎都捐献给了红寺堡开发区的贫困户。
人心齐,泰山移。各分区首长机关,以及人武部门,自1999年至今,始终坚持把红寺堡援建工程项目,当作拥政爱民的一项政治任务来想,当作稳定社会的一项重大举措来讲,当作发展经济的一项富民工程来抓。正是围绕援建这个奉献中心,大家抱着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对红寺堡开发区移民极端热情的态度,心到情到,人到物到,用自己的血和汗、情和爱,谱写一了篇又一篇光辉诗篇,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经济向前发展。
情系众乡亲 温暖移民心
牢记重托,想人民高于想自己。2007年深秋的一天,贺兰县人武部办公室迎来了一位极不平常的远道客人,那客人用一双布满老茧的双手,给官兵拉扛来了一袋刚刚收获的新玉米,也可以说给大家带来了一颗感恩的心。
贺兰县人武部主动与红寺堡移民红寺堡南川乡中心小学结成帮扶对子。全部一行在政委袁金虎的带领下驱车前往红寺堡。正当大家走到一个岔路口,只见一位拄着拐杖的中年男子,步履蹒跚迎面而来。袁政委主动迎上去和他交谈,得知他叫姚长青,是南川乡村民。前些年因车祸撞伤了腿,家里的农田只能靠妻子一个人来种,这给原本贫寒的家更是雪上加霜。在途经自己家门口时,姚长青热情的邀请武装部干部到他家里来坐一坐。谁知道,当大家走进屋一看,只见他的家一贫如洗,除了一张大床和几张比较像样有桌子外,再没有什么东西。大家本是轻松的心情,却被眼前此景给揪紧了。
在返回武装部的途中,大家的话题始终没有离开过那个淳朴热情的农民兄弟,没有离开他那个贫困但十分整洁的小屋。
此日上午,人武部就此召开了党委会。会议把姚长青帮扶问题列入了议事日程。大家纷纷同意对姚长青伸出援助之手。经党委会决定,在“六一儿童节”与南川小学开展活动时,指派专人专车给姚长青送了一些大米、面粉、食用油和现金,帮助他度过苦日子,过上好日子,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
随着腿伤的渐渐愈合,姚长青的状态也一天天好了起来,但他忘不了当自己处于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是贺兰县人武部对他伸出了救命之手。
胸装宗旨,为人民舍得自己。2006年5月17日,西夏区人武部在与红寺堡开发区南川乡南原小学开展“一部一校”共建活动中,一个站在教室外听课的小女孩格外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小女孩是2年级(1)班学生名叫哈春晖,不久前因父亲意外受伤,治疗费用大,家庭非常困难,她无法再上学。闻起此情,政委许亚林顿时产生同情心,便走到小女孩的身旁,关切地询问了起来。就在上个月,父亲为了多挣点钱,在工地上干活竟被石板砸断了大腿根骨,住院治疗,使原本不宽裕的家庭一下陷入了窘地,同时自己也因此失了学。由于担心学业荒废,自己总是到教室外听老师讲课。听后,大家对小女孩的遭遇十分同情,并对她学习毅力十分敬佩。许政委当即与学校领导及小女孩一同驱车前去看望小女孩的父亲。临行许政委当众掏出1000元慰问金,叮嘱小女孩父亲放心治疗,并就小女孩复课一事与学校领导达成共识,表示该武装部愿承担哈春晖同学的小学阶段全部生活费。此日上午小女孩哈春晖高高兴兴返回了校园。
情系教育
永宁县人武部帮助南川乡红阳村失学儿童王松重新上学,几年后,王松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高中。解放军帮助小王松重返校园的故事在红阳小学迅速引起很大反响,师生们纷纷表示:解放军不愧为人民的军队,时时处处都把老百姓放在心上,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我们一定要珍惜时光,刻苦学习,报答祖国。
不辱使命,为人民豁出自己。在“扶贫扬黄”工程建设施工一线,无论是烈日酷暑还是风雪严冬,人们总会看到一个军人忙碌指挥的身影,他就是西吉县人武部原政委刘育民。
1999年春节刚过,根据上级指示,西吉人武部党委决定组织410人的民兵工程营前往红寺堡移民开发工区大河乡参加开发建设,在确定带队人选时,考虑到副政委刘育民患有严重的胃溃疡,组织上准备让其他领导带队。刘育民向党委主动请缨参加援建。就这样,刘育民拎着一大包胃药,带着民兵营,走进了红寺堡开发区大河乡,哪知他这一干就是一年。
次年8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刚停。某单位新建的农田基础设施被大雨冲毁了4外共500多米,为防止耕土继续流失,需要紧急抢修。当值班员把情况报告刘育民副政委后,他果断下达指示:“全营5分钟后带铁锹在指挥部前集合。”
险情就是命令。5分钟后,全体民兵准时在指挥部前集合,刘育民副政委做了简单动员后,随着一声“出发”的命令,抢修队伍火速赶往事发地点。
乘车到达后,刘育民副政委带领400多名民兵赶到事发地,在听取了一名地方领导简单的情况介绍后,他涉水观察了毁损情况,果断对人员进行分工:干部党员一律到任务最重的低洼处筑坝拦水,其余人员负责农田排水。民兵接到命令后,迅速投入到抢修工作中,刘育民副政委边指挥,边抢过一把铁锹与大家一起筑坝。看到患有胃病的他和大家一样不知疲倦的干活,周围的同志纷纷劝他别干了,哪知刘育民副政委却大怒道:“让我下去干渠吧,您们赶快干自己的吧干吧!”由于天色已暗,刘育民副政委在水中接连跌倒了好几跤。可是他没有犹豫也没有退缩,总是一次又一次爬起来,一次次投入抢修之中。在他的带动下,全营民兵经过4个多小时的全力奋战,终于筑起了一条600多米长的拦水坝,一时曾被大雨冲毁的农田设施,没过多久全部得到恢复。
十年来,驻宁部队充分发扬我军优良传统,积极支援红寺堡开发区的经济建设,为红寺堡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十年来,驻宁部队为红寺堡协调置换军事用地83万亩;打人畜饮水井140眼,投入兵力15.7万人次,机械车辆4万多台次,平整林地8.3万多亩,修筑渠道680公里,建房2000多间,植树166万株,成片育林7200亩;营造了一条65公里“绿色长廊”;援建希望小学67所。驻宁部队官兵没忘记驻地父老人民的深情厚谊,始终坚持哪里最需要,就到哪里去奉献;哪里最危险,就冲到哪里去救援,以实践行动践行着人民军队爱人民的忠诚使命!
(撰稿人:刘志海 张耀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